国人常说百善孝为先。几千年来,这个“孝”字曾经演绎出许多感天动地泣鬼神的故事,义乌即因“孝”而得名。
因缘际会。受忻海平主席及其朋友帮助,在义乌籍的骆国旺先生导引下,我对地灵人杰的义乌有了初浅了解,对其厚重历史特别是孝文化的历史产生了发自内心的敬畏。
春秋时期,义乌属越国辖地。境内土地肥沃,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按说老百姓应该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但因土地为大户兼并,许多农民沦落为农奴或乞丐。
相传有一对从山东避乱而来的颜姓父子,父名颜凤,子名颜乌。二人刚到义乌时给财主打工,后来财主见颜凤又老又病,便把父子俩赶出家门。颜乌和父亲只好行乞为生。由于食不果腹,父子俩常常饿得头昏眼花。年迈的父亲重病在身,已经奄奄一息。颜乌是个孝子,想方设法服侍父亲。有一次,颜乌在行乞途中发现一个岩洞,洞内面积不大,但可防寒避暑。颜乌喜出望外,他把岩洞收拾干净,搬来几块石板,大的当床,小的当凳,从此,父子俩在洞内安身。
转眼就是夏天,石洞内的蚊子渐渐多了起来。为了让病重的父亲不受蚊子侵扰,颜乌每天傍晚先将父亲背到洞外纳凉,然后自己回到洞里,赤身**躺下,让又大又狠的蚊子围住他“狂轰滥炸”。个把时辰后,饱餐的蚊子“撤退”了,颜乌才把父亲背回洞中睡觉。有时候父亲忍不住问:“儿啊,你脸上怎么这么多红疙瘩?”
颜乌总是笑着说:“爹,您眼睛不好使,我脸上红润着呢!”
天长日久,颜乌的孝顺行为感动了栖息在岩洞口的一窝乌鸦,这些乌鸦见了蚊子就吃,后来洞中的蚊子竟没了。颜乌有时要饭回来,也会省下一点食物喂给乌鸦吃。父子俩和乌鸦竟成了好邻居。
一日天刚蒙蒙亮,乌鸦突然被一阵痛哭声惊醒,原来颜乌的父亲死了,颜乌抱着父亲的遗体在洞门口哭得死去活来……乌鸦被哭声所感动,也难过得“哇!哇!哇!”地哭叫起来。
后来,有几只乌鸦相继离巢,朝不同的方向飞去。
过了几个时辰,奇迹出现了。只见成千上万只乌鸦朝颜乌父子飞来,每只乌鸦的颈上都围着白色的项圈。乌鸦在颜乌父子的头顶上转了几圈后,又向西北方向飞去,它们从一公里外的黄土地上衔来泥块,堆放到颜凤的身上……这些乌鸦你一块泥、它一块泥,忙忙碌碌地来回衔泥块。很快,乌鸦的喙受伤了,泥块都染上了点点滴滴的乌鸦血……到傍晚时分,乌鸦筑起了一座高高大大的坟墓。传说孝子颜乌死后,乌鸦又在其父坟墓旁衔土葬之。人们在这里建起了祠堂,称为“孝子祠”。
为了纪念那些筑坟受伤的乌鸦,人们把这一带地方叫作“乌伤”。秦始皇平定江南后在这里建县,名字亦曰“乌伤”,624年改称“义乌”。
民间传说,当年乌鸦琢泥而成的大坑积水成塘,就是现在市客运中心北面的秦塘;乌鸦在衔泥途中休息的地方掉了不少泥块,成了一座小小的馒头山。
民间传说已成往事,而今孝道继续传承。义乌不只因小商品市场闻名世界,也会因孝行天下闻名华夏。
2019年5月30日
(2019年6月5日发表于“凤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