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汉藏交融:金铜佛像集萃》付梓之际
根据李巍先生所藏金铜佛造像编撰的《汉藏交融:金铜佛像集萃》终于大功告成,即将付梓面世。作为该书的总策划人,心情激动是不可避免的。
这部旷世的图集,是一株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沃土的佛苑奇葩。这株奇葩的绽放,生动地展示了佛教造像艺术动人心魄的无穷魅力,形象地表现了佛教造像艺术卓尔不群的神秘气氛。这是与中华民族文化根脉息息相通的又一历史见证,是佛教文化薪火相传的时代象征,更是李巍先生保护佛像的真实记录。
“大乐之成,非取乎一音。”为编撰这部《汉藏交融:金铜佛像集萃》图集,学界方家同心戮力,居功至伟。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红学大家冯其庸先生,藏学名宿王尧先生,香港文化名人、藏传佛教汉人上师谈锡永先生,对图集的编撰满怀热情,寄予厚望,不仅欣然担任图集之顾问,还倾其心智,为图集题词、赋诗、作序,增强图集的历史厚重感,充实图集的文化内涵。我们对前辈们以古稀、耄耋之年,为弘扬民族文化再发杠鼎之力,表示崇高的敬意!对中国国家博物馆及其馆长吕章申先生,北京故宫博物院及其院长郑欣淼先生、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及其总干事拉巴平措先生热情支持图集出版,表示衷心的感谢!国家级佛教造像鉴定专家步连生、孙国璋、王家鹏等先生,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研究鉴定李巍先生收藏的佛像,担任图集学术顾问期间,更是钻坚仰高,一丝不苟,为图集的出版付出了心血。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传佛教文物专家王家鹏研究馆员,长期从事故宫藏传佛教文物的研究工作,在藏传金铜佛像研究方面造诣精深。接受图集主编之后,严格鉴定筛选佛像,逐尊深入考证研究,整体设计结构体例,全面指导照片拍摄,精心撰写总论和全部文字说明,长年累月,不辞辛劳。享誉国内外的佛学时俊,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汉藏佛学研究中心主任沈卫荣教授,留学海外近20年,佛学造诣融通中西,此次兼任图集副主编,夙兴夜寐,暮史朝经,以其开阔的学术视野和深厚的学术功力,撰写长篇专论,从汉、藏、蒙、满的佛学历史交融互补中,对佛教造像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进行独具见解的探讨,对李巍先生所藏金铜佛像的艺术价值和学术意义给予充分肯定,对图集译文字斟句酌、严格把关,确保了译文的质量和水准。正是由于诸多大家殚精竭虑,才使这部图集智望佛天、慧通法海,终于成为当代一部难得的金铜古佛图像新汇。
佛教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自东汉初年传入中国后,与儒家、道家等中国传统伦理和宗教观念相结合,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有汉以来的中国哲学史、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化史、中国民俗史的大动脉中,始终涌动着中国佛学史的热流。因此,说佛教文化是国学大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言之有据的。
佛教造像作为佛教传承的重要载体,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驰名中外的克孜尔千佛洞、柏孜克里克千佛洞、莫高窟佛教壁画,誉满天下的云冈、龙门、麦积山、炳灵寺等石窟的佛教雕塑,以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众多寺庙中的各种佛像,无不闪烁着佛教文化发展的历史辉煌,也为后人研究佛教文化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实物。
佛教造像在我国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两千多年来,规模不等、质地不同的各种佛像,不仅被供奉在晨钟暮鼓、雕梁画栋的寺庙中接受僧众顶礼膜拜,而且也被百姓供奉庭堂、敬香祈福。特别是那些千尺断崖上的古刹,峰峦环抱,凌流据险,天空云蒸霞蔚,地上草木葱郁,殿堂香烟缭绕,让人置身其境似有超凡脱俗之幻觉。几十年来,李巍先生每到一地,总要寻访这样的佛土妙境,感受佛门的清净超然,并且常常流连忘返。
作为千尊金铜佛像的收藏家,李巍先生所至诚期盼的,就是“把藏品变为展品,让文物传承文化”,使这些承载人类文化历史的灿烂明珠再现光辉,为弘扬中华文明彰显精神。现在,图集即将出版发行,他捐献给国家的22尊金铜佛像也将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与世人见面。我对李巍先生夙愿得以实现表示热烈祝贺!
《汉藏交融:金铜佛像集萃》以汉藏文化交融发展为历史脉络,以藏传佛教金铜佛像为主体实物,用汉、藏、英三种文字阐释了绚丽多彩的佛教造像艺术。这部具有开创意义的图集,列举大量事实,再次戳穿了达赖集团编造的“西藏文化灭绝论”的谎言,宣示了党和政府保护西藏文化的得力措施,反映了汉族民众对西藏文化的珍视和热爱。图集用铁的历史事实正告达赖集团,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一员,西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一颗璀璨的明珠。
在图集编撰期间,我有机会聆听季羡林、冯其庸、王尧、金维诺等学界大师的教诲,有机会问道王家鹏、沈卫荣、谢继胜等学界时俊,实属三生有幸。特别是一代宗师季羡林先生对图集的关注和期望,使我终身难忘。不到一个月时间,季先生在病榻前四次听取图集的编撰情况汇报,审阅图集的选用照片,明确图集的价值取向,并为图集题写了“为中华文化增辉”七个大字,这些都给编撰人员以极大的鼓舞。季先生的“佛教也是中华文化”“现在研究佛教的人多了,这是个好事”“把这本书编好很有意义”“国学不等于儒学、汉学,中华文化具有广泛的包容性。用大国学的观念看,不光包括儒释道,还应当涵盖少数民族的主流文化”“图集一定要反映中华民族的文化交融”等精辟论述,言简意赅,对我们拓展国学研究视野、深化佛教研究内涵、揭示汉藏文化的血脉联系,进而为中华文化增辉,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季先生没有看到图集出版而仙逝,我们十分难过。但季先生关于编撰图集的精论和墨宝,将会融入他的道德文章之中,彪炳青史,永放光辉!
李巍先生不是佛教徒,但心境却很虔诚。他幼年丧母,生活坎柯。寻求心灵慰藉,消除精神孤独,是他从小就有的愿望。看到向来以慰藉僧众为己任的佛寺佛像,在十年动乱中却无法摆脱自身遭受浩劫的命运,李巍先生感到不可名状的悲哀,继而确立了即使倾家**产也要设法保护佛像的决心。
李巍先生收藏保护佛像,是从发掘民间佛像资源中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在几十年的寒来暑往中,他结识佛门高僧,探访斜塌佛寺,寻觅流失佛像,经常辗转于黄土高原,往返于戈壁雪域,出没于山村孤野,在日晒雨淋、风餐露宿甚至上门乞讨的艰难跋涉中,与佛像结下了不解之缘,实现了梦寐以求的收藏愿望。
盛世新中国即将迎来甲子华诞,《汉藏交融:金铜佛像集萃》亦将开光面世。我们奉此图集,向共和国60周年大庆献礼,向为图集补天柱地的所有前贤和时俊表示感谢!作跋至此,意犹未尽,遂吟小诗向李巍先生及其夫人鞠传莉女士表示祝贺:
半生跋涉了初衷,永乐金佛现京城。
茹苦含辛终有报,汉藏交融千年返。
2009年秋于北京华贸中心
(收录于《汉藏交融:金铜佛像集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