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满昆仑

甘与西陲共春秋

字体:16+-

——我读《岁月回顾》

麵山脚下,新疆军区疗养院。春风轻柔,翠鸟鸣柳,樱花怒放。来自全国各地的休养员三三两两,漫步花径,沐浴在春光中说说笑笑。

在刚刚绽绿的石榴树下,我与45年前的指导员、新疆阿克苏军分区副司令员穆洪千同志不期而遇。久别重逢格外亲。我们回忆过去,回忆战友,回忆部队叱咤风云的岁月,回忆生命在昆仑雪域、大漠戈壁定格的战友,禁不住百感交集。临别时穆老送给我一本他写的《岁月回顾》,我感到意外惊喜。

《岁月回顾》是78岁的穆老离休后笔耕不辍的心血结晶。这本集照片、诗文、资料为一体的回忆录,不光真实地记录了穆洪千的人生阅历,同时,还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穆洪千战友们的感人事迹、精神风貌和他们所处历史时代的深刻变迁,仔细读来令人受益匪浅。

首先,《岁月回顾》写出了军人甘于奉献的精神。1962年10月,他作为连队指导员,同连长王乃文一起,带领九连参力口了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被国防部授予“战斗英雄”称号的王忠殿就是九连的战士。穆洪千提出的“吃苦绝不叫苦,缺氧不缺精神”的口号,成为九连指战员的战斗誓言。出现在穆洪千笔下的战友,或血洒疆场,壮烈牺牲;或戍守边关,奉献青春。即使置身于“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氧气吃不饱”之地,他们仍以“艰苦绝不叫苦,缺氧不缺精神”的英雄本色,把军人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诠释到极致。离休后穆老婉拒了故乡政府让他在山东沿海安家的好意,把家安在新疆,并做好了长眠新疆的准备。两度在阿里军分区工作过的穆老回忆:“阿里虽然苦,却是祖国壮丽山河的一角。”“这里有我战斗过的山头,有战友洒过热血的土地,有烈士的遗骨。我同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以及勤劳纯朴的藏族人民建立了很深的感情。”这种深沉厚重的感情,使穆老和他的战友们在守卫边疆、建设边疆的岁月里,毫无保留地兑现了“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儿孙”的庄严承诺。

其次,《岁月回顾》写出了军人与时俱进的精神。穆洪千的回忆让我们看到,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目标为目标,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始终同党的步调保持一致,是我军战斗力的根本源泉,也是军人进步的根本保证。在穆洪千心里,“只要不倒下,就要向前进,这是革命军人的行为准则”。新中国成立前后,冲出战火硝烟的穆洪千和战友们“从务农到扛枪,从北方到南方,从操场到战场,从内地到边疆”,尽管任务不同、环境不同、岗位不同,他们没有畏难退却,也没有就地踏步,而是迎难而上,知难而进,努力追随时代步伐,自觉适应部队发展,在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中经受住了考验。穆洪千虽然是从解放战争号角中冲出来的军人,但在和平环境中依然走在时代的前列。他于20世纪40年代、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在不同工作岗位上四次立功,多次受奖,就是他与时俱进的。

再次,《岁月回顾》写出了革命军人勤奋学习的精神。战争年代,我军是一支以农民为主体的武装力量,缺少文化知识是这支军队的一个显著特点。穆洪千出身贫寒农家,12岁才开始上学,满打满算只读了三年书。然而,革命的目的性使他和战友们认定,“学习文化是一项政治任务”,终身都不能懈怠。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向文化大进军”开始,几十年来,他们始终把社会作为大课堂,把部队作为大学校,学文化、学军事、学政治。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使他们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水平在量的积累中实现了质的飞跃,许多人成为军队和国家的专门人才,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令人仰慕的贡献。今天,当你品读《岁月回顾》中一些生动记述和诗词佳句时,谁还能想到,这些感人的文字,会出自一个只上了三年小学的老战士的笔下呢?

麵山三月,叠翠缀红,春光融融。我坐在疗养院的草坪上,细细品读《岁月回顾》,情不自禁地吟成小诗,向穆洪千老首长表达深深的破意。

敬赠穆洪千副司令员

——读《岁月回顾》

金戈轶马壮志酬,丹心直追定远侯。

解甲归来志未竟,一腔热血续春秋。

2009年4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