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戎马西域四十秋》
时值晚秋,鹰盘长空,橘压枝头。岷山脚下丹枫透红,都江堰畔银杏泛黄,清澄的江水被秋色陶醉得打着漩涡,飞起浪花,恋恋不舍地向东流去。
我无意顾及窗外的景象,思绪还在《戎马西域四十秋》展现的岁月长卷中起伏。
在我的记忆中,能一口气读完80万字的文学作品,好像只有眼前这一部。这不是一部传奇小说,也不是一部长篇散文,而是一部用日记编纂起来再现流逝岁月的生动画卷。
日记的作者是我的老战友一隶属新疆军区辖治的西藏阿里军分区原副司令员王发虎大校一一个在雪域边陲摸爬滚打、九死一生的老兵。
读完这部浸**家国情怀之力作的最后一个章节,我蓦然发现,岁月在时空隧道中倒流,我又回到52年前“惜别灞上多情柳,携笔从戎出玉关”的新兵行列。1962年7月,包括王发虎和我在内的1200多名关中子弟,就是在爱国报国卫国的口号声中,登上无窗无座的火车,坐上头顶烈日的汽车,开始了戎马西域的军旅生涯。
从此,我结识了宝鸡虢镇人王发虎。
王发虎是战士中的文人。他身上既有关中厚重文化的基因,又有西府农民自强不息的追求。其人读书涉猎广泛,学艺兼通书画,16岁上书欲穿军装未果,旋即列座乡村教席,向农家子女传道授业解惑。及至踏入军营,又练就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功夫,成为兵营草拟军事公文的高手。过了不惑之年,学养厚积薄发,思辨功力渐露,文风亦庄亦谐。于是长卷破茧而出,也就势在必然了。
王发虎更是文人中的战士。从普通一兵到师职军官,屡获爱军精武、多谋善断之誉。阅读其人其书,你能感受到有志青年的家国情怀、忠勇军人的刚烈血性、合格党员的凛然正气。从参军到退休近40个年头里,他在每一个岗位上都留下了磨不灭的脚印。高原军人“吃苦不怕艰苦,缺氧不缺精神”的豪迈,让他把2000多个日日夜夜奉献给海拔4500多米的阿里边防。“职务顺其自然,职责不可苟且”的自律性,让他在13年的副师职岗位上勤勤恳恳工作,直到“副”字陪他脱下军装,走进退休干部的行列。“铁马冰河任驰骋,男儿当立边陲功”的气概,让他以名列前茅的成绩婉拒最高军事学府的挽留,义无反顾地登上西驰新疆的列车,第二次把命运同八千里路云和月的边防紧紧拴在一起。
阴差阳错,潮起潮落。军队几次体制编制改革,使发虎错过了踏进将军行列的机遇,但他却登上了军旅生涯的价值高峰一中国海拔最高的军分区副司令员。在被文学家称为“世界屋脊”、被医学家称为“生命禁区”的雪域高原,他终于佩戴上30年前曾经向往的军功章。这枚军功章,镌刻着挚爱祖国的默默奉献,记录着跋涉高原的艰辛历程,彰显着军旅生涯的血染风采,也蕴含着情感世界的喜怒哀乐。那一天,王发虎清楚,一个新的高峰正在向他招手。
王发虎迎难而上。他知道,阿里军人的征程是使命注定的艰险之路、寂寞之路、奉献之路。在这条高寒缺氧、爬冰卧雪、朝生暮死的道路上,他置胃溃疡于不顾,置车翻雪崩于不顾,几次与死亡擦肩而过。他把对父母的孝敬献给了高原,把对家庭的关爱献给了高原,把对生活的向往献给了高原。实在耐不住心灵的孤独时,他专注读史,移情书画,在墨彩的挥洒中寄托向往,在知识的陶冶中纯洁情操。从酷寒寂冷中发掘的书画潜能,让发虎守住了精神家园,营造了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鲁迅先生说过:“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王发虎就是一个不懈追求的人。青年时他自勉:“贫无可奈惟求俭,拙亦何妨只要勤。”中年时他顿悟:“人之一生,没有一帆风顺的道路。失意与挫折同惬意与顺利相伴相生。只有饱经风霜,磨砺意志,才能使自己趋于成熟。”步入暮年的发虎则告知子女:“谦虚既不是自卑,也不是怯懦,而是一种智慧。如果一个人总是看高自己,狂妄张扬,到头来很可能一事无成。”我相信这些富有哲理的感言将使他的后人获益匪浅。
王发虎以他的人生感悟和聪明睿智凝结的这部著作,把日记、照片、证券、邮票、书画、文献和地志等多种要素融为一体,创造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文本,也令我再次为这位手不释卷、笔不辍耕的老兵精神所感动。陆游有诗曰:“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陆游是800多年前的爱国诗人,诗中难免有渲染之辞,以其诗人的浪漫气质,未必就能跃马横刀,驰骋边关。但跨入古稀之年的发虎,却有过陆放翁诗中的阅历和情怀。他的一腔报国**,在大漠戈壁燃烧过,在雪域高原燃烧过,在与战友们戍边征程的铁马冰河中燃烧过。现在,这一腔**犹如夕阳辉映下的晚霞,继续在勤耕不辍的笔端燃烧。
《戎马西域四十秋》所具有的图文并茂、史论结合、虚实互补、褒贬兼顾的丰富内容,把作者沉淀在日记中的记忆碎片激活了。展卷批览,书中有作者遇到挫折后的反思,有军队遭受破坏时的痛心,更有改革开放后的喜悦和热望。而隐含其中的亲情像缩厚的甘酿,让发虎在逝去的岁月中咀嚼,回味,沉醉……
夜阑沉思,往事历历在目。抚今追昔,战友前赴后继。这让我感到历史虽然渐行渐远,战友们的音容笑貌还在眼前,还在我继续前行的道路上。我告诫自己的孩子们,一定要敬畏先辈们创造的历史,只有甘当历史的学生,历史才能帮你选择人生正确的方向和道路。
《戎马西域四十秋》的可读性,还在于作者以其亲身经历,讴歌一代边防军人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感人历程,彰显西陲军事文化的独特魅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军队也要有自己的“风花雪月”,这就是铁马秋风、战地黄花、楼船夜雪、边关冷月。《戎马西域四十秋》是对雪域高原“风花雪月”的生动诠释。作者以其人物的真实性、史实的准确性、思辨的哲理性、文笔的生动性,把西陲军事文化的壮阔背景、浑厚底蕴和瑰丽奇葩展现在读者眼前。徜徉其中,你能在梦回吹角连营的边塞情景中,感受到边防官兵拥抱西域的炽热、依恋军队的深情、超越自我的豁达,乃至壮志未酬的抱憾。
王发虎的作品是写给家人看的,其初衷是丰富家人的家国情怀,教诲子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可我以为这是一部敬畏历史之书,是一部励志之书。这部作品会告诉你,在共和国军人的血脉里,赤诚爱国、立志报国、献身卫国的基因,将会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2014年11月10日
(刊于2016年5月28日《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