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过后不久,收到晓音编著的《纪念建军90周年诗书集》,发现肃劲光大将的《八五抒怀》也在其中。
萧老的《八五抒怀》全诗如下:
八十五岁不等闲,春光依旧在眼前。
堪笑白发似瑞雪,常怀丹心祝丰年。
阅世已阅险中险,识人又识天外天。
几番潮涌心底事,犹自神驰浪里船。
20年前看到萧老这首诗时,我当即被蕴含其中的乐观豪迈的精神与深沉隽永的睿智所吸引。一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高风亮节让我受到震撼。20年后再读这首诗,更觉得意境高远、哲理深刻、耐人寻味。大将历经险滩,阅人无数,深知天命难违,皓首时卧于病榻,心底依然怀念遏大浪而行飞舟的战斗岁月。
萧劲光大将是任弼时中学时的同班好友,1921年与刘少奇、任弼时一同被派往苏联留学。1924年初列宁逝世,萧劲光作为东方民族的代表为其守灵。是年秋回国后在安源煤矿从事工会工作。1927年大革命失败,萧劲光再次被党组织派往苏联留学,直至1930年回到中央苏区,参加第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然而,就是这个被毛泽东称为“大知识分子”的红军高级将领,因对“左”倾冒险主义提出批评意见、寡不敌众失守黎川,先遭停职批判,后被开除军籍党籍,并判处五年徒刑。长征途中在毛泽东、王稼祥等人的保护下获释,遵义会议后才被全面平反。长征胜利结束,萧劲光毫无怨言地投身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之初受命组建海军,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任海军司令员之职达30年之久。“**”中即使毛泽东施以援手,仍被诬陷为“上了贼船”。1980年获全面平反,对个人恩怨只字不提,仍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精神为党工作。
解读萧诗内涵,大将之风跃然纸上:两次身处逆境,不坠青云之志,更没有松懈为党为军呕心沥血、殚精竭虑的精神;85岁时仍然乐观豁达,心潮逐浪,为神州大地春光无限而深情吟咏。萧劲光思想活跃、感情丰富,懂俄语,通音律,精乐器,能歌善舞。政治生涯的跌宕起伏、日常生活的喜怒哀乐,都在他心底打上了深刻的烙印。“阅世已阅险中险,识人又识天外天”两句,既是对他叱咤风云、出生入死经历的真实写照,又是对他身处逆境、感受世态炎凉的高度概括,读来令人唏嘘,使人不由得想到元稹的诗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当然,两者的政治抱负、人生阅历和价值取向不可同日而语。即使用唐太宗李世民“疾风知劲草,板**识诚臣”的诗句,也不足以形容萧劲光对革命的忠贞。
20年前,我之所以能读到萧劲光大将这首抒怀诗,完全是因一次偶然的机会。1996年冬,原北疆军区副政委葛明旺将军在301医院查体。葛明旺是12岁从安徽金寨参加红军的长征战士,又是我在新疆军区当秘书时的司令部办公室主任,离休后在乌鲁木齐一家干休所定居。得知老首长住院,我当天下午即赶到301医院探视。交谈中老首长告诉我,现在老同志很重视保健,这本来是件好事,但有人保过了头,把储蓄大都花在买保健品上,收效的不多,上当的不少,有几个人还为花钱买保健品搞得儿女反目、家庭不和。我听后甚为感慨,便同老首长聊起离退休干部如何安度晚年的问题。我俩都认为,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谁也抗拒不了。离退休后既不能当“等钱等吃等病等死”的“四等”干部,更不能有长生不老、发挥“余热”、颐指气使、一言九鼎这些讨嫌的想法,还是要放得下过去,看得惯现在,寄望于未来。临别时老首长问我,北京老同志有什么养生保健方面的好经验,我一时回答不上来,便把自己平时琢磨的顺口溜说给老首长听,老首长听完连声说好。这顺口溜是:心底宽厚,遇事莫怒;少荤多素,坚持走路;劳逸适度,不胖不痩。应老首长的要求,我答应把这几句顺口溜请书法大家卢中南同志写出来给他寄去,同时建议他请谭友林政委把曹操的《龟虽寿》写成条幅,悬于厅堂,慢慢从中体味曹孟德的旷达人生和暮年胸襟。
1997年底,我结束西沙永兴岛部队调研工作返京,于元旦前带着守岛部队赠送的海龟标本探望我的另一位老首长一兰州军区原政委、开国将军谭友林,表达对老首长的敬意并期望他健康长寿。那一年老将军虽八十又二,但精神矍铄,耳聪目明,声如洪钟,对西沙群岛的防卫设施十分关心,希望把西沙群岛建设成保卫南海的桥头堡。我就所了解的情况向首长作了简要汇报,随后老首长说,葛明旺同志把他书写的《龟虽寿》拿回去后,又有几个老同志打电话向他要这幅字,盛情难却,只得勉为其难。
新中国成立后,谭友林将军相继在公安军、工程兵当过领导,“**”蒙冤,平反后,先后在乌鲁木齐军区和兰州军区担任过政委,1985年“百万大裁军”时卸职回京,一直随中国书协主席刘炳森先生练习书法。经过十多年从未停辍的研修,在勤奋与悟性的催化下,其隶书已自成一家。临池挥毫酣畅淋漓,纸上走笔气韵流畅,而60年戎马生涯的豪气血性又于不知不觉中贯注毫端,使谭友林将军的隶书笔力苍劲、风格雄健,登门求墨者络绎不绝。住院期间也有病友索求墨宝。
谭老快人快语,不等我开口,便指着海龟标本说,千年的王八万年的龟,连曹操也知道“神龟虽寿,犹有寛时”,看来老同志还得向曹操学习呢!世上哪里有“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人?我们倒是应该向曹操那样“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在养生保健上过多地花钱花精力不见得能长寿。
我接过老将军的话说,曹操虽然只活了66岁,但其人治军主政皆能,文韬武略兼资,不仅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而且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连鲁迅也褒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老首长一边点头同意我的看法,一边打开旁边的书柜,从隔板上取出一幅卷轴展陈在书案上让我欣赏。我蓦然一看,是谭友林将军敬录的萧劲光大将的《八五抒怀》。看着看着心生感动,不由得读出声来。
谭政委见我对萧劲光大将这首诗十分喜爱,神情黯然地说:“萧老过完85岁生日不长时间发病住院,我去医院探视时,他向我说到这首诗,我回来后经常默诵默写。这是我觉得最好的一幅,你拿回去作个留念吧!”我双手接过卷轴,深感受之有愧,却之不恭,一时竟不知道说什么好。
回到办公室,我专门查阅了萧劲光大将的详细资料,这才对萧老《八五抒怀》的诗意有了新的理解。2006年5月,铁血将军谭友林以90岁高龄辞世,我相信老首长也是萧劲光大将抒怀诗的受益者。
2017年12月17日
(刊于2018年1月13日《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