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尧散文集《一捧沙》读后
关中尧是军队老作家姚明的新笔名,他在20多岁时就在《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和《散文》月刊等报刊发表多篇散文。退休后发现姓名与篮球运动员姚明相重,遂以新笔名代之。散文集《一捧沙》是关中尧继《谁跟我去看世界》之后,讴歌军人奋斗精神、颂扬军人红色基因、解读军人爱情困惑的旧作新编,耐人回味,至今读来依然新鲜如初、笔意隽永。
在担当新使命、实现强军新目标的征程中,聆听历史足音,传承红色基因,无疑是不忘初心、铸牢军魂、砥砺奋进的精神动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一捧沙》仍然有着很强的可读性和感染力,这使人不得不佩服作者观察历史动向、驾驭作品走向的能力。
这是一部专写基层小人物、小故事的文集。收入集子的16篇散文,没有写大形势、大气候,也没有写大事件、“大干部”,选取的都是反映基层官兵和下乡知青经历的题材。但每篇文章都能小中见大,使一滴水折射出太阳的光芒。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这部集子让人看到,我军的基层官兵,如同一颗颗有着顽强生命力的螺丝钉,都希望把自己紧紧拧在各自岗位上,让祖国的钢铁长城固若金汤。
《一捧沙》向读者重新展现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共同经历。无论是早自1974年创作的《迎春湖》,还是晚至1988年创作的《军人,祝你幸福》,关中尧笔下的真人真事,都打着共和国军人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职守的深刻烙印。《迎春湖》中的测绘兵袁朝及其战友,在海拔4700米的高原上爬冰卧雪立钢标;《楚尔玛雪夜》中的“老战”,带着12岁儿子翻越冰达坂救战友,让读者看到了高原官兵“吃苦不怕艰苦,缺氧不缺精神”的血性。在《河西新人》《金色的杜鹃》《一捧沙》中,下乡女知青仲飒英的果断干练,藏族赤脚女医生央金心系病人的朴素情怀,从中山医学院走进大漠深处的女军医的自豪爽朗,莫不令人感动、催人奋进。
在这部集子中,关中尧用三分之一篇章写了红色摇篮里的故事。三军会师的会宁城旧貌换新颜,延安的宝塔山、杨家岭、延河水、南泥湾欣欣向荣,一派祥和。甚为宝贵的是,作者在基于这些题材的创作中,没有陶然自得地吟风弄月,没有故弄玄虚地引经据典,而是写这里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事。采访《东方红》作者李有源的纪实文字不长,却用陕北农民的朴实语言,浓缩了老百姓对毛泽东发自内心的热爱,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写南泥湾时,对于经过长征和南泥湾大生产的江西“老表”,作者给予浓墨渲染,他从老战士的经历和交谈中悟到:“世间名利地位无非过眼云烟,只有震撼人心的精神财富才是永恒的!”在《杨家岭的小花》一文中,作者遇到没有离开延安的北京下乡女知青白静时,用“两根齐肩小辫紧紧挽住了青春”形容她的靓丽飒爽,用纠正新讲解员的发音描述她的工作态度,用喜欢北京带来的小花衬托她的心理感受:“这花儿叫‘开不败’,我从小就喜欢它,如今,和我一起来陕北的伴儿,只有它了!……首都机场那块儿挺多的,戴红领巾的时候,我常去,籽儿就是从那儿采的呢!”读到后来,我才知道白静是一位治学严谨的老教授的女儿,母亲久病卧床,哥哥出使北欧长居国外。但老教授却写信鼓励白静:“女孩儿也要立丈夫之志。偌大中国,哪儿不是炎黄子孙的家!”
作者对叙事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的写作得心应手,文章读来跌宕起伏。特别是《军人,祝你幸福》一文,作者把痛心疾首的胸臆注入笔端,用夹叙夹议夹抒情的技巧和差不多一个中篇的文字,描述了改革开放早期军人在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的别愁离绪、情仇爱恨、悲欢离合,使人心灵为之震颤。
(2018年6月2日发表于《解放军报》、中国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