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满昆仑

青岛赏月

字体:16+-

今年的中秋节,我同妻子孙兰、女儿屈力专程来青岛赏月。小儿子屈延、儿媳陶凌夫妇带女儿西西、洋洋也来这里团圆。使人无奈的是孩子正在上课,他们只待了两天,又匆匆返回西安,这让我想到十五的月亮不会是很圆的,心头难免掠过一丝凉意。

中秋节前的青岛香港路,节庆气氛热烈浓郁,所有高大建筑都被变幻中的灯光秀得斑斓绚丽,如梦如幻,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我们入住的海军第二疗养院10号楼,位于八大关太平角六路。小楼坐北面海,院内林木葱郁,绿草如茵,早晚小鸟栖枝,吼吼喳喳,互鸣得意。小院距海岸千米左右,步行10分钟即可伸手触海。沿途风光旖旎,园林叠翠,令人。

时近中秋,天气晴好,盈月将临,潮涨潮落。接待我们的女助理员周爱军是从小在海边长大的荣成姑娘,军装雪白,英姿飒爽,办事干练,对海的习性了然于胸。在小周的指点下,每当夕阳遁去,我都会徜徉海边,观看月亮追潮的壮观景象。彼时纵目望去,潮水像卷地毯似的从海天连接处滚滚而来,越滚越粗,越滚越长,越滚越近,距离海岸千余米时终于形成横跨香港路海湾的大潮。悬空的月亮一路跟踪潮水滚动,飞溅的浪花被高楼彩灯照射得五光十色。在观潮人的惊呼声中,大潮呼啸而来,怒吼着扑向堤岸,海堤岿然不动,被迎头击碎的浊浪随之解体,在呜咽声中化作一团团彩色浪花向远海遁去。海潮并不甘心失败,它们退回远海的出发阵地,重整旗鼓,再次向堤岸冲击,直到日出之后才有所收敛。

汹涌无羁的青岛海潮,虽不及钱塘江大潮出名,但潮起潮落时大浪腾空,惊涛拍岸,喧嚣轰鸣有如千军叫阵、万马奔腾,真可谓“雷霆万钧山塌陷,浪遏云天海惊魂”。彼时彼刻,海的温柔与包容**然无存,恶浪腾空的气势足以把挑战他的一切事物瞬间吞没。

不知是由于视觉的差异,还是月亮与潮水相对运动的原因,连续几天夜幕下,我总觉得倒映在海水中的月亮一直在追赶海潮,海潮涌到哪里,月亮追到哪里。直到后来我才意识到,张九龄“海上生明月”的诗句正是从观海赏月的感受中提炼出来的。

虽然不到八月十五,天天观潮赏月,领略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情怀,吟咏李白“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喟叹,感受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祈愿,我每次都被古往今来的月文化熏染得如痴如醉,不知不觉中平添了一缕淡淡的忧伤,连1972年中秋节在昆仑山翻车的景象也从记忆深处浮现出来。好在我没有让回忆漫顶,更没有放纵“此生此夜不长好,明年明月何处看”的思绪,聚集全部心思,憧憬着海上生明月那一刻的出现。

青岛的海又是宽柔寂寥的。晴空万里时极目眺望,不见船舶往来,没有飞艇破浪,一望无涯的海面平静得神秘莫测。来自远海的细波层层叠叠,斯斯文文,横贯东西,波澜不惊,直到快吞没海滩时才聚成狂涛,直扑海岸。上百米长的浪花从海中被抛到岸上,使得成群结伙的游客惊吓并欢乐着。

退潮后的滩涂怪石嶙峋,形态各异,或立或卧,参差交错。礁石上的男男女女,或观海,或拍照,或垂钓,或窃窃私语,或搂搂抱抱,对我等熟视无睹,尽显年轻人的浪漫风情与海的温柔包容。

青岛的海很纯净。上百公里的海岸看不到一个排污口,没有漂浮物,空气清新得沁人心脾,即使深呼吸也闻不到鱼腥味。每天华灯初上,靠海的马路旁,出售小鱼小虾的渔民就地摆摊,摊位下铺一块洁净的塑料布,出售的海鲜清洗得干干净净。我仔细看过两次,渔民收摊后地上连一片鱼鳞也没有。一位摆摊的渔妇告诉我,她宁可一分钱不赚,也不能使这里的环境受污染。我暗自赞叹,青岛人的心灵是纯净的!

天天看海,感受到海的质朴和纯真!海是水做的,“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没有水,这个世界就没有物华天宝,就没有人杰地灵,也就没有人类和万物的生息繁衍。

天天看海,感受到海的博大和深邃。海纳百川,不弃细流。从洪荒到时下,陆地在海的怀抱、滋润中生存,海以绵延不绝的能量哺育万物生长。海洋连接着此岸和彼岸,使人类在千帆竞渡的波涛中架起了文明互动的桥梁。

我赞美青岛的海,还因为中秋节这天,是青岛让我这个见惯大陆曰月交替的内地人,享受了一次殊为难得的人文奢华—在海边迎送月出日沉。

中秋节前一天,青岛气象合预报:24日晴天,18时2分月出,25日0时3分月上中天,早上6时6分月落。我把天气预报下载到手机里,期盼着海上生明月的诗情画意。

果然天公作美。24曰早晨碧空如洗。下午在五四广场环顾,夕阳坠落前的辉煌与建筑物上的灯光互相映照,把鳞次栉比的高楼点缀得更加璀璨夺目。18时不到,夜空浅蓝,海天一色。我们三人同老战友刘吉仁、钱秀英夫妇,夹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赶往海岸赏月。站位不久,游人目不转睛地眺望远海。我身边一位留着新潮发型的小伙子神情忧郁,用地道的四川话轻声吟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一听乐了,随之用“椒盐四川话”接道:“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小伙子听完愣了一下,问:“您是四川人?”

我开了笑口:“同是中秋赏月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说完问小伙子:“年轻人也发思古之幽情?”

小伙子说:“中秋节是团圆节,我和苏轼是同乡,老先生一曲《水调歌头》,使华夏儿女代代乡愁连绵!刚才我打电话问父母,眉山今晚能不能看到月亮?父母说眉山正在下雨,只要我看到就等于他们看到了!”

我看这个大男孩孝心可嘉,便安慰他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外地工作的人惦念父母、怀念故乡是儿女常情,一会儿你把赏月情景打电话告诉你父母,他们肯定会高兴的。”

我们正在热聊之际,遥远的海面上天空泛白,眨眼间一轮湿漉漉的明月被万顷碧波托出水面。半个小时后白得透明的月亮自断挤带,被极目无涯的苍穹揽入怀中。这时候数不清的月亮从空中落入碧波浩渺的海里。月亮的倒影在水面上摇曳**漾,忽上忽下,朗朗夜空像连接海天的大屏幕。悬在屏幕上的月亮与掉进海里的月亮遥相辉映,波光粼粼,影影绰绰,仿佛埋在海底的碎银被月亮打捞上来,播撒在无垠的大海上。凭栏赏月的男女老少,纷纷按动手机,在欢声笑语中把水中的点点月光装进记忆深处封存。

斜对面的黄岛海岸,灯光迷蒙,色彩若幻,犹如给海镶了一道朦朦胧胧的金边。从黄岛开往青岛港的一艘大船,忽闪着灯光,不声不响地在海上缓缓移动,生怕惊跑了船头上的月亮。

19点左右,正当几百部手机对着眼前的月亮拍照时,不远处的海面上突然翻起一团白森森的浪花,一条银光闪闪的大鱼从浪花中腾空而起,在人们的惊叫声中掠起10多米高后扎入水中,把涟漪留给赏月的人们。此时此刻,遥望飞鱼出没的水面,由不得浮想联翩。我以为倘若没有飞鱼的闪亮腾飞,硕大的月亮固然能撩拨人心,甚至让人联想到月宫的清冷、嫦娥的寂寞、吴刚的无奈,但不会引发人与自然和谐的思考。无论是空中月还是水中月,都显得没有生机,没有活力,甚至单薄而

冷漠。

大鱼早已潜入海中,我的思绪却没有终止。我以为在海和鱼、人和海、人和鱼的链环中,人是最脆弱最渺小的!爱护海洋吧!爱护鱼类吧!爱护与人相伴相依的一切生命吧!

返回太平角六路10号院,我们回味赏月的感受,直到月上中天才安然入睡。

25日早上6时,我执意想看看中秋月落的景象,把中秋月的全过程纳入记忆。

我失望了。早晨打开窗户,淅淅沥沥的小雨挡住了视线,落月被乌云笼罩得严严实实。

赏月的句号虽然没有画圆,青岛印象却别有一番风情。

2018年9月30日

(2018年10月11日发表于“陕西公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