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满昆仑

提前过了个重阳节

字体:16+-

秋天是美好的。

年轻时我向往秋天,因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最富诗情画意的季节。春华秋实,春兰秋菊*“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些描写秋天的佳句,我耳熟能详。

30多年前,我只是从这些锦绣般的诗句中欣赏秋天的景致,从来没有把秋天同个体生命的进程联系在一起。孰料白驹过隙,韶华易逝,转身间我的生命也在不经意中进入秋天,而且是暮秋。于是我对秋天有了一些别样的感受。“异国逢佳节,凭高独若吟。一杯今日醉,万里故园心”,便是我后来的心境。当然,诗中的“异国”应改为“异省”。即使是“花重锦官城”的成都,也未必有故乡“落叶满长安”的意境。

现在我向往秋天,因为重阳节在秋天,那是国家为老人定制的节日。这一天我要登高望远,把酒赏菊,让我的暮年向未来延伸!能延伸多远我不知道,但得有这种精气神。这股豪情是受毛泽东《采桑子·重阳》感染的。毛词云:“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吟诵毛泽东的词句,焉能发悲秋之叹!

可是天公不作美。寒露以来成都几乎每天都有细雨,时断时续,阴阴沉沉,令人心情很是不爽。去年重阳节被雨捂在家里,连人民公园千姿百态的**也未能观赏。明天的重阳节能不能登高赏菊,脑子里禁不住打了个问号。

还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我正在琢磨不定的时候,南远景把电话打来了。说他吃完早饭看天气不错,想亲自开车过来接我和孙兰,提前出去过重阳,免得明天下雨出不去。我当然高兴,击节称善,心情顿时开朗。

按照计划,我们先去白鹭湾湿地公园漫步,之后奔都江堰景区,登青城山,赏**园。

汽车加入车流,我坐在车上翻腾记忆,搜索百度,把有关重阳节演变的历史梳理出来,从中了解到重阳与除夕、清明、中元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中元节现在越来越少人问及,但重阳节却越来越受到重视。自1989年政府将农历九月九曰定为“敬老节”之后,重阳节充实了新的精神,内涵深化,外延拓展,全社会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日盛一日。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重阳节的热度越来越高。中国传统的尊老爱老文化得到了新的升华。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易经》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重叠,“重阳”节之名便应运而生。作为祭祀的日子,重阳节发端于远古,成型于春秋,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宋以降绵延赓续,沿袭至今。现存关于重阳节的文字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先秦典籍《吕氏春秋》之《季秋纪》。至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文人墨客多有吟咏,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杜牧“**须插满头归”、岑参“遥怜故园菊,须傍战场开”、李清照“人比黄花痩”等千古名句,都是因重阳节感怀而流芳后世。重阳节在唐代被正式定为节日后,中华文化遗产增加了一份丰厚的内容。

进入都江堰景区,游客如织,老人亦不在少数,腿脚不便的都有亲属搀扶。在伏龙观俯视宝瓶口时,一位老翁叹息:“这几十个台阶不知道明年还能不能爬上来。”依假在旁边的孙女笑呵呵地说:“能,能!爷爷是‘80后’,腿脚好着呢!”听罢祖孙几句对话,我独自琢磨,当下我国人口结构正在趋向老龄化,重视重阳佳节,倡导重阳文化,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独生子女已经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处在“上有老下有小,四个老人两头跑”的困境之中。越来越多的人感到,照顾父母、岳父母心有余而力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晚辈如何孝敬老人,老人如何体谅晚辈,渐渐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想到这里,我突然觉得重阳节似乎更需要突出孝道和爱心。人们可以不登高、不赏菊、不祭祖,但儿女尊老敬老的传统不能丢!老人为儿女分忧解难的爱心不能少!一个充盈和谐的家庭,是任何抽象的形式和宽裕的物质无法替代的,媒体应当发掘重阳节的内涵,赋予它更多的人文关怀。于是我写了下面四句话:

今日登高台,只为赏菊来。

华夏五千岁,九九当萦怀。

汶川地震后,我已有十年没有来过青城山、都江堰,感觉变化很大。尽管时间紧促,无暇登山,也未能找到**园,但古堰新貌的巨大变迁足以让人振奋。而南远景告知次子南近山被保送入川大硕博连读,更比登高赏菊令我开心。于是归来又吟成四句,为南远景、南近山父子志贺:

傍晚细雨绵,归来笑开颜。

儒子有志气,敢争天下先。

回到家里,天气预报说成都明天无雨,天府广场、人民公园**已经绽放,我释然了。

2018年10月16日

(2018年10月18日发表于“陕西公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