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八章 民众的欢呼
此时虎魄军有多受欢迎就可以看出来对于那些百姓来说,契丹人究竟有多么讨厌,毕竟其他的人可是做不到这样的。
只要契丹人被杀了,底下就有一阵子欢呼。
此时虎魄军的行为已经在开封的各处开始流传,不少人来到这樊楼附近就是为了一观这虎魄军的风采。
当然此时的虎魄军已经压着契丹投降的人前往皇宫了,皇宫当然有天牢等着他们,要知道这些待遇可不是一般人能获得到的。
其他人大臣一旦被惩罚取得最多的就是大理寺,谁能想到被派去天牢了呢,要知道的这个天牢其实就是摆设,不过今天才正式启用了。
目的就是为了关押这些贼子,当然当年大宋郎朗天威,又怎么会用到这些呢,现如今这些契丹使者就享受了这个待遇。
毕竟如果将他们关进开封府,那么宋徽宗真有些担心,这些活不到自己审判他们,要知道宋徽宗之所以留着他们的性命就是为了显现一下子自己的威风,要是让他们如此轻松的就死去了,怎么证明他宋徽宗的决心呢。
要知道宋徽宗和武松都把赎回燕云十六州的钱花费的差不多了,所以现在想拿回来就只有以武止戈了。
以武止戈这就是最好的方式。
一方面增加了宋徽宗在朝廷上的威望,另一方面也是帮助解决了很多事情,这些事情宋徽宗做起来自然不方便,但是一旦有人代劳了。
也是不错,现如今虎魄军将这些犯了罪的契丹使者抓住了,对于宋徽宗来说这就是很好的方式,一方面缓解了宋徽宗所面临的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是帮助宋徽宗找一个开战的借口。
古人所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确实不假,毕竟现在宋徽宗越来越倾向于开战,这不关对于宋徽宗来说,还是对于武松来说都是一个好的借口,有这样的借口才方便宋徽宗去开战。
毕竟这千古一帝宋徽宗也想坐坐。
不过宋徽宗本来也就有开战的心思,只是对当时自己的国家的实力认知不够明确,毕竟联和女真抗击辽国确实是一个好的策略。
为了尽快打垮辽国,阿骨打同意了,于是,北宋朝廷单方面宣布对辽撕毁了《澶渊之盟》及后来所补充的一切相关条款,并积极调兵遣将,由徽宗宠幸的宦官童贯率领,打算一举杀将过去。辽国的天祚帝此时正被阿骨打的突袭打得焦头烂额,在得知了北宋方面传来的消息后,更是又气又怕。
他一面宋使,一面决定采取“先北后南”的战法来解决这一危机,于是,在他的率领下,十多万辽军北上直指阿骨打的老巢,但是,此时的辽军已因疏于指挥训练而战力大减,再加上长途奔袭,更是困苦不堪。
而阿骨打则以逸待劳,痛打来战的辽军。
辽军兵败如山倒,而阿骨打也再接再厉,倾巢南下,辽国在同女真的作战中已开始转入守势。
徽宗得知了阿骨打胜利的消息后,愈发的急不可耐,他急令童贯领精兵北上配合行动,结果,就在大军临出发时,从南方传来了告急文书——南方的方腊此时正统率一支流民武装攻城破寨,甚是厉害。
阿骨打在进军的同时,频频催促宋廷配合出兵。
终于,童贯的军队由南方“凯旋归来”,并兵分多路杀奔辽的南京城,宋军似乎胜利在望了。
但不要忘记了,困兽尚且犹斗,何况于人。辽在南京的守将先布疑兵之计,又挑选敢死队适时杀出,童贯的大军被打得溃不成军。
在屡次进攻无效后,为了实现“光复燕云”的理想,他偷偷的请求阿骨打派军攻取,又出重金将城“赎回”,只不过,城池已被女真军洗劫一空,宋军得到的,不过是一座空城罢了。
不久,女真军一鼓作气,打破了辽的西京,辽国末代皇帝天祚帝在仓皇逃窜中被俘,并被迅速处决,辽国经此战后,彻底不复存在。
而这场战事也让女真人看清了北宋的外强中干,公元1125年,女真人挟灭辽之余威二度南下,宋国也终为自己的小聪明付出了代价。
所以说宋徽宗的初衷也是好的,就是错过最好的机会,要知道对于宋徽宗来说,本来很多事情,比如民兵起义这种事情都可以避免的,但是宋徽宗却把事情搞的越来越糟糕。
这自然是种因得因,种果得过果。
所以大宋接受了这样的后果也不奇怪。
宋朝比较著名的起义还有北宋末年的方腊(梁山规模跟方腊比起来其实算小的了)
方腊起义的最直接原因是“花石纲”,宋徽宗时期,朝纲混乱,政治黑暗。各种巧立名目对劳动人民进行搜刮剥削。农民苦于繁重赋税盘剥,致流离失所。
最终在方腊的领导下揭竿而起。而宋江在梁山起义的原因则是朝廷把梁山一带划为国有,渔民不得随意进入梁山泊进行捕鱼等农林活动,相反,每年还需缴纳各种款项,实际上就是断了梁山农民渔民的生路。
所以宋朝的起义其实都是源自于宋徽宗太过放任自己的欲望了,所以才导致了一系列事情的发生,很多事情对于宋徽宗来说都是可以避免的,甚至可以防微杜渐的。
但是在宋徽宗看来,这些都没有自己的享受重要。就连武松都不敢保证宋徽宗这次因为体会到农活而下定决心不在建立花石纲的决心有多久。
不过看到先围观的群众都在拍手称快,武松还是感觉自己应该做些什么,毕竟百姓不论怎么样都是最淳朴的人。
哪怕只是为了让他们好好的活下去,很多事情武松都是不得已而为之,就像那些北方的民族也在受苦,但是武松可是管不了那么多了,只能寄希望于能够先拯救大宋的人民,然后才能将这种博爱推及达人,这样才会让大宋变得更加好,更加具有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