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之开局截胡潘金莲

第二百七十九章 宋徽宗的审判

字体:16+-

第二百七十九章 宋徽宗的审判

对于宋朝的百姓来说,已经受到了契丹的压迫太久了,不论什么时候提及契丹,都是契丹前来侵略。

宋朝被迫签订了什么什么协议,这可让大宋的人民憋屈怪了,要知道这种憋屈可不是其他什么可以比拟的,真是因为这种憋屈导致了宋朝现在势力如此的弱,因为宋朝已经被欺负惯了。

在宋朝的人民看来,那么长时间自己等人都被压着打,自然也就不抱有什么希望了,但是是个人总会有一个英雄梦。

这个梦就是希望大宋能够好的一些。

因为只有大宋好了,百姓才能过得好,虽然现在贪官污吏很多,但是相比起以前来说还是好了很多的。

虽然很多时候也是受尽了压迫,但是这些百姓也有了希望,毕竟武松在他们看来实在是太厉害了,要知道上一个压迫他们的人,就是高俅,现在高俅人呢?

现在在外面问,三岁的小孩都知道,武松智斗高俅的故事,就是这个故事激励了更多的宋人相信了大宋,毕竟宋朝虽然有很多贪官污吏,但是相较而已,宋朝也是有光的,这个光的名字就是叫武松。

现在辽国不可战胜的印象已经在这里轰然倒塌了,这就是虎魄军出手的另一个目的,想要彻底打败辽国,那就必须帮助百姓战胜对于辽国的恐惧,只有百姓不在恐惧辽国了,宋朝才有更多的力量可以使用。

要知道如果人人都以为辽国不可战胜,那么宋朝必定没有一战之力,不论武松再怎么努力也没有用,因为这样就失去了背后的支援。

背后支援对于一个部队来说很重要的,昔日很多人就是缺少后辈的支援,才落得死无葬身之地的,况且宋朝更为特殊,不仅仅没有支援,这些宋朝人还有可能拖武松的后腿,这才是最致命的。

宋朝重文轻武也不是第一次了,宋徽宗时期还算好的,再看看宋仁宗时期,可是发生过一件大事!

宰相文彦博为代表的北宋文臣集团,竟然跟皇帝来了一次彻底摊牌。

文臣集团摊牌的目的,有两个:

第一,皇帝无后,继承人空缺,必须确定谁是太子。

第二,枢密使身份卑微,难堪大用,他还意图谋反,必须撤换。

这两个问题,必须得解决一个!

然而,对于这两个问题,宋仁宗都不想解决。

对于宋仁宗而言,虽然自己无后是事实,但保不齐将来就有了呢?叔梁纥快七十岁时才和颜氏“野合”生下了孔子,自己现在还有的是“力气”,为什么非要册立别人的孩子为太子呢?

所以,第一个太子问题,宋仁宗不想解决。直到七年后,在包拯的劝说下,宋仁宗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同时,第二个枢密使的问题,宋仁宗也不想解决。

因为,现在的这个枢密使是他一手提拔上来的人,更是他心目中的偶像。对于这么一个偶像级的人物,就是把宋仁宗打死,也不想撤换。

然而,就得换。

史料记载,面对文官集团咄咄逼人的气焰,宋仁宗在谈判多次未果后,叹着气对文彦博道:“真的要这样做吗?”

作为宋朝最聪明的“两个孩子”之一,文彦博清楚地知道,皇帝这么说,已经妥协了。于是,他继续道:“事已至此,还望皇帝赶紧签字,罢免了那个枢密使。”

一听这话,皇帝无奈地叹了一口气,拿来罢免枢密使的文件,提起毛笔准备在上面签字。结果,在提笔时,宋仁宗停了一下,他望着文彦博说了一句非常公道且意味深长的话:“这个人,可是一个忠臣呀……”

言外之意是:你们文人呀,可是最重名节的。你们今天这样做,就不怕在史书上留下一个陷害忠良的骂名吗?

孰料,对于宋仁宗的这句话,文彦博用了一句话就驳了回去:“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但得军情,所以有陈桥之变。”

这句话,把宋仁宗噎得够呛。

因为文彦博的话意是:甭跟我来这个!当年,太祖皇帝还是柴荣的忠臣呢!结果怎么着了?既然你们老赵家当了偷腥贼,就没有资格相信别人是贞洁烈女!

听完这句话后,宋仁宗无言以对,只能默默签字,罢免了枢密使。

这个枢密使,就是北宋最著名的一代名将——狄青。

由此可见大宋的风气究竟怎么样,要知道当时的狄青可是不简单了,单单是他一个人就能吓的西夏闻风丧胆。

更是宋仁宗的顶梁柱,但是最后还是逃不过被罢免的命运。

北宋的武人地位,就是这样空前绝后地低。

那么,宋朝的文人地位,又是怎么匪夷所思地高呢?

狄青的顶头上司、四贤之一的尹洙,就是一个重文轻武的家伙。为了抬高文人地位,尹洙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而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能及矣。”

这番话,确实胡说八道得可以……

咱们都知道,对于宋朝或者是中华民族而言,收复幽云十六州,重新抢回万里长城,是每一个华夏子民的使命。一旦完成了这个壮举,必能永载史册、光宗耀祖。然而,这么大的丰功伟绩、这么高的殊荣美誉,在这些文人眼中,竟然还不如中一个状元郎。

对于这个结论,只能无语。

由此可见,北宋的文人地位,就是这样匪夷所思地高。

综上所述,在北宋,文人与武人的地位之悬殊、差距之巨大,无法想象。在这种现状下,文人是高人一等的“人种”,他们理应把持着所有的重要部门,分享着只属于自己的蛋糕。

但现在呢?宋仁宗要提拔一个武人执掌枢密院,要公开抢文人的蛋糕了,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没有办法,自宋朝建立以来,历代枢密使基本由文人执掌。即使交给武将把持,也绝对不让他做得踏实。武人最终的结果,也只能是被文人赶走。

武人做枢密使,那就是一句话——谁做谁倒霉。

得知皇帝要重用狄青、提拔他为枢密使、成为这个国家国防部部长后,文人们彻底炸了。各级官员们接连上疏,大家从祖制、理论、文化、名分、辈分等方面论证这件事情,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让狄青出任枢密使,不行!

然而,对于皇帝而言,只要他认定的事情,不行也得行!

本来宋仁宗是一个好脾气的皇帝,要不然他叫“仁宗”呢,但是,在这件事情上,宋仁宗却不让步了。

因为通过平叛的事情,宋仁宗已经彻底顿悟了:文人这帮东西,就是一群百无一用的“废物”,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让他们去打仗,一个个得不行;但为了争夺自己的权利,却比赵子龙还要勇敢。这帮人屁本事没有,就会摆出一副道貌岸然的面孔,用满口仁义道德唾沫横飞地攻击别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对于这种人,就欠把他们扔到战场上,去敌人的刀剑下好好地体验一番。届时,让他们再好好地想一想,自己能不能当这个枢密使。

自己不能当,还不让别人当,什么玩意儿!

当时,为了让自己的偶像当枢密使,宋仁宗算是豁出去了,他把宰执们叫来,告诉他们:“甭废话,赶紧颁布诏书,狄青必须当枢密使,这个没得商量!”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让宰执们颁布诏书时,宋仁宗罕见地声色俱厉。

要知道,在中国历史上,宋仁宗可是一位非常低调有涵养的皇帝,包拯往他脸上喷口水,宋仁宗都不会发飙。但这一次,为了狄青,宋仁宗彻底豁出去了。

宋仁宗的声色俱厉,起到了很好的效果。铁的事实证明,在这群义愤填膺、一拥而上的文官中,好汉是少数,孬种是多数。在他们的眼中,本来阻止狄青上位,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但是,在皇帝已经愤怒的情况下再反对下去,就有赔本的危险(杀头、罢官)了,那就消停吧。

于是,宰执们立刻同意任命狄青为枢密使了。

当然了,虽然同意了这个任命,但是大臣们也不会乖乖妥协,大臣们决定玩一把曲线救国,来一个缓兵之计。

大臣们告诉皇帝,任命狄青的委任书必须得好好写,容他们回去想几天,再上交一个合格的文书。

大臣们的意思很明确,将这件事情拖一拖,把事情拖黄了;或者在拖延期间想一个反击之计。

然而,皇帝根本不中计。

听完大臣的说辞后,宋仁宗微笑地对他们道:“各位爱卿,一个小小的任命文件不用那么费劲,大家何必回家去写。那边,大殿旁边有一个休息室,叫‘小阁子’,你们去那里写吧。要是写得太晚了,我管饭。”

可见,皇帝的意图很明确——甭跟我玩这个,今天不写完,谁也不准走;什么时候写完了,什么时候下班。

见皇帝如此行事,宰执们彻底没招了,大家只能硬着头皮写了一封委任状,任命狄青为枢密使了。

至此,“人犯”出身的狄青,终于凭着自己的努力,成了大宋王朝最高的军事长官,并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传奇。

然而,狄青根本不知道,身处的这个舞台,其凶险程度将比战场上厉害得多;集皇帝宠爱于一身也不是幸运,而是灾难……

就这样,在不经意之间,狄青成了满朝文武的“公敌”,大家必群起而攻之,不将他“碎尸万段”难解他们的心头之恨。

在这种情况下,狄青的未来可想而知。

所以大宋从来不缺拖后腿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