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朝廷见闻
这一日武松在读书,突然听闻李师爷前来拜访,武松赶快去迎接,李师爷一见到武松就笑道“武举人,好消息啊”
武松这几日一心只读圣贤书所以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连忙问道“李师爷您就不要和我买关子了,究竟是什么消息啊”
李师爷看到武松这样说道,连忙对他说“你啊,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样可不行,以后外面的消息也要知道,这样才能在官场一步一步走下去”
“受教了”听到李师爷这样说,武松连忙行一礼
“算是天大的好事,刚到七月份,左相章亨被罢免了,曾大人被正式任命为右相了,这消息虽然早就传出了,很多人也称呼曾布为宰相了,现在可是名正言顺了,当然新任命的左相是韩中颜”
不过章悙被罢免也不是太让人出乎意料的事情,毕竟他曾当着神宗皇后向太后的面,厉声反对向太后立端王赵佶,说“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现如今端王的位置坐稳当了,自然就要找他算账了。
曾布比较圆滑,曾说道“章惇未尝与臣商议,如皇太后圣谕极当。”就是这句话也是帮助他保住了自己的地位。
不过韩忠颜此人日后也会与曾布不合,不过官场就这样,这就是帝王的纵横之术,自古左相右相不合,曾布与章悙不合,现在新上任韩忠颜也与曾布不合,果然奇妙。
武松听完摆了摆手说道“官场自古就是如此,打铁还需自身硬朗”
“竟然武举人是曾大人钦点的,那么这些基础的消息自然而然要知道”
现在武松就担心蔡京什么时候上位,虽然武松当年水浒读的不多,但是也知道后面的宰相是蔡京,曾布也下去了,现在知道曾布上去了也有些紧迫感,毕竟机会不多最好能一次性通过考试,况且从唐宋以来,自古朝廷都是左相为尊,毕竟曾布是旧时代的党羽,端王又怎么可能想重用他呢,所以后来被蔡京挤下来也情有可原。
不过值得武松欣慰的是他记得,韩忠彦性格“柔懦”,曾布则很强势,韩忠彦很快就会被曾布排挤出局。
“曾大人为右相,况且曾大人速来强势,李师爷自然也是知晓的”
李师爷笑了笑说道“曾大人虽然强势,现阶段却很适合武举人啊,强势的人,自然给武举人的机会也就多一些”
想到当年拥护刘邦的功臣都被杀了,更别说曾布只是拥立了宋徽宗。
况且宋徽宗这个人昏庸至极,都喜欢听到好听的,喜欢书画,自然不喜欢朝政,他与曾布闹矛盾那是必然的,等宋徽宗在坐稳当一点,那么曾布也迟早要下去。
武松想了想,对李师爷说道:“感谢师爷告诉我这个消息,如果不嫌弃的话就流下来吃个饭”
看到武松并没有因为曾布上任而高兴的忘乎所以,李师爷也觉得刘县令投资的对,不吭不卑是个好材料,日后必然成大器。
李师爷摇了摇头,对武松说道“武举人切莫这样了,我就不吃了,刘县令那边应该已经做好了饭,我去他那里吃一顿,怎么能让他独自享受嫂子做的美事呢”说完也不顾武松的挽留,就离开了武府。
到了刘县令哪里,刘县令看到李师爷来了笑骂道“你这家伙,果然来混饭了”
李师爷笑道“听说嫂子竟然做的红烧肉,我不来混一点确实说不过去”
刘县令和李师爷谈笑了一会,突然对李师爷说道“消息告诉武松了吗”
李师爷一摆手“告诉了,武松并未在意,还说一句打铁还需自身硬的话”
刘县令赞叹道“好一句打铁还需自身硬,不错”
“武松此人有大才,可惜是宋徽宗当皇帝,实在是可惜了,这个皇帝天天正事不干就知道琴棋书画,内务一窍不通,心腹尽是些拍须溜马之辈”
刘县令连忙捂住李师爷的嘴,对他说道“光耀切莫这么说,以后这样的胡话少说一点,人在做天在看,希望武松能够改变这个世道把,现如今朝廷已经是内忧外患了”
二人说到这里,也不无心思继续聊这些了,只能占时作罢。
这边听说曾布正事成为了右相,来武府上门拜访的人就越来越多,武松也接待的比较烦躁,只能带着阿星跑去了景阳冈读书,香儿自然也更着过去了,让杨程虎一人在外面应付。
傍晚武松回来,发现礼物已经堆满了武府,这让他感慨道:“这就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啊”
就这样武府的财富又更上了一层楼,不过离九月的考试已经不远了,武松也没有这闲功夫处理这些东西了,就将这些交给了潘金莲负责,潘金莲连忙回来处理家里的事情。
这几日只要一到早上,武府就堆满了人,吓得武松差点住在了景阳冈,杨程虎这黑脸大汉,也被人说好话说的脸都没那么黑了。
终于忙完了几日,武府来拜访的人也越来越少了,武松这时候乐得清闲,想到考试将近了,这几日武松的四位夫人也安排好了生意上的事情,专心陪武松读书,武松看到这些女人都在陪自己,笑着说“我又不是小孩子了,读个书还要如此兴师动众”
几位夫人那可能愿意,只见潘金莲说道“夫君的考试可是头等大事,妾身几人应该陪着夫君左右才对”
其他几女也附和到,武松只能作罢,就这样武松送的陪读大军越来越多每日夜谈说好话说,为他们解解惑,哪怕最坐不住的庞春梅也老老实实和武松一样读书。
这几日的学习,让武松找回了当年苦读的感觉,字也越写越漂亮,进步肉眼可见。
武大郎看眼里也觉得很高兴,毕竟自己弟弟越来越争气了,弟媳妇也都很好,他也无愧于列祖列宗了,就是最近弟媳们老是帮他张罗婚事,但是自己什么样的武大郎也清楚,所以也就拒绝了他们的好意,现在武大郎天天带着几个兄弟,下地干活生活也过得十分滋润。
不用日夜为弟弟操劳了,连武大郎都感觉自己又年轻了好几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