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超级谋略

第十八课:借鸡生蛋,曾国藩利用朝廷给的权力,巧妙解决资金问题

字体:16+-

曾国藩带着湘勇到了衡州之后,湘勇没有训练和上阵的武器,怎么办呢?他写信给好友江忠源寻求帮助,当时的江忠源任湖北按察使,但他被咸丰皇帝派去江西一带和太平军作战。江忠源在信中让曾国藩抓紧时间成立一支劲旅,奔赴江西消灭太平军,他说,现在的绿营军是扶不起的阿斗,不堪一击。

半个月后,一批武器到了衡州。

曾国藩把随身带来的千余名团勇安置好之后,觉得自己需要一些交心而有才的将领,他便想起了郭嵩焘、刘蓉、李元度、陈士杰等人。于是,曾国藩马上写信让他们前来相助,共成大事、立大业。收到信的郭嵩焘正在湘阴筹备练勇的资金,得信后并没急于赶到曾国藩处,而是等资金筹备得差不多时才去;刘蓉在曾国藩的眼里是诸葛亮一般的人物,缺他不可,因此他在信中对刘蓉说,无论如何一定要前来相助。而其余几人也是被曾国藩视为知己或得意的弟子。

李元度是接到信后第一个来曾国藩处的,他还给曾国藩带来了一个意外的惊喜——五百名新募的平江勇。经过一个月的时间,李续宾、曾国葆、金松龄就招募来了两千五百名湘丁。另外,江忠济和邹寿漳也从新宁、宝庆等地招募了一千余人。这样,曾国藩手下共有五千多人,便于训练和管理,于是他把这些人按营划分,每五百人为一营,共有十个营。

随着郭嵩焘、刘蓉、陈士杰等人的相继到来,曾国藩很高兴,而最让曾国藩高兴的还是郭嵩焘筹到的二十万两军饷。曾国藩把人才都汇集到自己门下,看到眼前这些得力干将他突然想到了还缺几人。于是他写信先向骆秉章客气了一番,报告了团丁的情况,然后请他视察,同时向他借调塔齐布、杨载福、周凤山三人。没几日,这三人便兴冲冲来到了曾国藩的“署衙”。

此时的曾国藩门下,云集了众多人才,称得上是文武齐备。兵也有了,将也有了,接下来便是商议如何把这些人训练成一支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劲旅了。曾国藩和郭嵩焘、刘蓉、塔齐布等人经过仔细商量之后,制定了一套军事条例及训练办法。塔齐布、罗泽南等人统带这十营兵勇。至此,曾国藩心中的那支劲旅已初步成形。

当地知府陆传应见到这阵势,也不敢怠慢,加之曾国藩经常和他商量一些事情,两人非常投缘,于是便取出十万银两资助练勇之事。曾国藩很是感激,他明白,与太平军作战,最重要的不是在岸上,而是在水中,于是拿到钱之后,开始打造水师战船,组建水师,并学着刘备三顾茅庐的诚心,请彭玉麟帮忙管理水师,另外还有一个杨载福的能人,帮着彭玉麟一起训练水师。

训练和招募兵勇要用大量的钱财,原来募到的那些钱,很快就花得差不多了。曾国藩心知重赏之下才有勇夫的道理,所以给湘勇的饷银,高出绿营兵好几倍。正因为这一点,才有很多人过来投奔。

朝廷不给钱,曾国藩将眼光瞄向了当地的士绅,他奏请朝廷劝捐总局。派人四处劝捐筹饷,回报是由国家授予他们一些荣誉性的虚职。

咸丰皇帝一看,只要不花国家的钱:同意。

在劝捐的过程中,曾国藩为了对付那些铁公鸡一般的士绅,用了一点手段,类似于“逼”捐。于是有人闹到皇帝那里,说曾国藩“为祸乡里”,且四处“封官”,并将一些人入祀乡贤祠。乡贤祠是乡里的大贤之人死后才能进去的地方,那是千古留名的场所,捐几个钱就能进去,那还了得?这不是违背祖制吗?

咸丰皇帝不是蠢人,也清楚非常时期,曾国藩那么做,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但为了给满朝大臣一个交代,将曾国藩降为三品,这已经是很大程度上的维护了。

曾国藩也知道咸丰皇帝的苦心,所以对于降职这事,并未放在心上,该怎么着还怎么着。

咸丰三年(1853年)夏,当时的太平军已进攻南昌,负责和太平军交战的是江忠源。由于势力单薄,江忠源便写信给曾国藩,让他派军队前去援助。而曾国藩也想试试自己一手编练的湘军在战场上的威力到底如何,于是他便派罗泽南、朱孙贻、金松龄率领三千多人赶往前线进行增援。不久就传来了让曾国藩异常高兴的消息:派去的各营均有战功,杀敌无数。初战告捷让曾国藩沾沾自喜,但一会工夫又传来了让曾国藩非常恼火的消息:罗泽南带领的一营中了敌人的埋伏,有几十人伤亡,其中包括罗泽南的几位得力战将。对此,曾国藩有些不解,按说有后面的部队进行援救,不应该有如此大的伤亡。部队都撤回之后,曾国藩开始详细调查,最后他得知一重大情况:当罗泽南遭到敌人伏击时,以金松龄为首的后面部队看到此情景,不但没上前相救反而趁机逃脱,罗泽南一营由此而损失惨重。

得知情况的曾国藩很是生气,他总结了此次教训,说:“今日兵事最堪痛哭者,莫大于‘兵不相救’四字。虽此军大败奔北,流血成渊,彼军却袖手而旁观,哆口而微笑。”曾国藩也说中了绿营军的要害,在绿营军和太平军的作战中,绿营军经常当逃兵,见死不救是常有的事。

“见死不救”是兵加大忌,为了整顿军务,曾国藩学着诸葛亮的样子,痛下决心,含泪斩杀了金松龄及相关湘勇,以实际行动为湘军立下了铁的规矩。

湘军要想独树一帜,成为一支铁军,必须彻底废除绿营兵的制度。绿营兵是“吃粮当兵”、“子承父业”。曾国藩要“赤地立新”、“扫除陈迹”。他对湘军军官的要求:其一必须是文化人:其二会治军、不怕死、能吃苦、不急功近利;其三要公、明、勤、义。在对湘军士兵的招募上也有规定:不收绿营兵,不收油腔滑调之人。他所招募的大部分是贫困家庭出身的农民,因为他们忠厚、朴实,身体素质好,便于管理。一营之兵在一地选拔,利用各种关系,并对应募者的情况进行详细的登记。

湘军规定大帅选统领,统领选营官,营官选哨官,哨官选什长,什长选士兵,层层选拔。而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下级绝对服从上级的命令。这种举措使湘军具备了上下一心的团结精神,为日后击败太平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违抗命令上,曾国藩其实做了表率,他为了保存湘军的实力,数次违抗咸丰皇帝要他出兵的圣旨。

换作别人,早被杀头了。可他是曾国藩,就算违抗圣旨,也能找一大堆理由。

就在曾国藩于衡州练兵的时候,英国对太平天国表达了中立的态度。

咸丰皇帝盛怒之下,下令调集军队组成江南和江北大营,要进攻江宁。别看两座大营有十几万人马,可别说进攻,能够站稳脚跟就不错了。

洪秀全自封天王后,针对清军的围困,下令北伐和西征。

太平天国的北伐军一路摧枯拉朽,西征军直指武汉。这个时候,咸丰皇帝手中已经没有什么兵力。南方各省的军队大多溃败,或者集中于江南江北大营不能动用。这时,咸丰皇帝想起曾国藩来了,虽然他没对书生练兵的曾国藩抱多大希望,但起码这支军队可以拿来救救急吧?

于是一道圣旨飞了下来,要曾国藩北上增援湖北。

曾国藩这下可犯了难。初战告捷但属于出师不利,正在整顿呢!军队技能还处于半生不熟的状态,与一般的小股农民武装战斗是没有大问题的,但是如果要与身经百战的几十万太平军作战,无异于以卵击石。特别是湘军水师,现在船才造了一半,威力强大的洋炮还没安上,根本没法出兵。

他如实上奏之后,咸丰皇帝逼他出兵的第二道圣旨就下来了。皇帝怕曾国藩再次拒绝,先给曾国藩戴了个高帽,说曾国藩团练乡勇,甚为得力,剿平土匪,业经著有成效,着即酌带练勇,驰赴湖北,合力围攻,以助兵力之不足”。谕旨中还有“两湖唇齿相……自应不分畛域,一体统筹”之语,意思是曾国藩如果不出兵,就是不顾大局……”

曾国藩没有办法,只好以“拖”字诀来解决。于是他精心上了一道奏折,说我积极准备出兵,现在正在筹集饷银和购买洋炮,等大炮安上,军饷到手,就马上出发。

“拖”字诀发挥了作用。这道奏折上了没多久,军势形势发生变化,太平军离开湖北,开赴安徽,曾国藩这才放下心来。

湖北没事了,安徽却倒霉了。咸丰三年(1853年)十月底,太平军进攻安徽庐州,兵势凶猛,安徽不支。咸丰皇帝第三次下令曾国藩火速率兵救援,与安徽巡抚江忠源会合,收复安徽失地。和上次一样,咸丰皇帝怕说不动曾国藩,在上谕结尾又加了这样几句:“该侍郎忠诚素著,兼有胆识,朕所素知,谅必能统筹全局,不负委任也。”

江忠源上次在南昌,得曾国藩派兵相助,击溃了太平军,升任安徽巡抚。

太平军到达安徽后,江忠源一面抗敌,一面写信给曾国藩请求支援。

曾国藩接到江忠源的求救信,已是十一月中旬,他不是不想去救江忠源,可庐州比不得南昌,路途遥远不说,而且要经过太平军控制下的江西,一路上不知会发生什么变故。

他急忙去信,陈述整个战局的情况,并劝江忠源暂且避开太平军的锋芒,先设法撤离,与江北大营汇合,待时机成熟再设法反击。

去信没多久,就传来噩耗,原来江忠源属下胡元炜私通太平军,太平军攻入庐州城,江忠源自杀殉清,时年四十二岁。

曾国藩闻之,放声大哭。不仅仅是因为失去了一位良师诤友,更多的是对清朝贪生怕死官员的愤怒。若没有胡元炜的背叛,太平军不可能那么快攻破庐州。就算江忠源不走,只要熬上三个月,只待洋炮来到,他的水师战船顺江而下,庐州就安全了。

然而,事实没有如果两个字。

曾国藩与江忠源的私交关系不是一般的深,他做京官时,江忠源拜倒在他的门之下,执弟子之礼。曾国藩在送他出门的时候说过: “是人必立功名于天下,然当以节义死。”咸丰皇帝登基时,命曾国藩举荐人才,他向咸丰推荐了六位干才,江忠源就名列其中。

庐州一战,除了江忠源外,曾国藩还失去了另一位好友兼儿女亲家的陈源兖。

咸丰皇帝下旨斥责曾国藩没有及时出兵,可是谁知道他的痛苦呢?

他是冷静分析了所有战局之后,才不敢轻易出兵的。无论是亲情还是友情,难道他不想去救吗?可是如果冒然出兵,千里奔袭,不但无事无补,而且会葬送他费尽心血组织起来的湘军。所有他只有忍,把所有的悲伤和痛苦全憋在心里,还要忍受别人对他“拥兵自重不顾朋友”的误解。

这种苦楚,只有他自己才清楚。

咸丰皇帝只知道下旨骂他,却不下旨从距离庐州最近的江南大营调配一点兵力过去,哪怕只要数千兵勇也行,庐州也不至于那么快沦陷。

对于咸丰皇帝的下旨斥责,曾国藩做了一件所有大清官员都不敢做的事情。(预知后事,请看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