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在“拖”字诀上,用得很得心应手,但是懿贵妃也不答应了,在其中有一份批复的奏折中,对曾国藩给予了警告:外国人闹一下,无非是想要一点好处,可是太平贼寇要的是大清的江山,我知道你替大清卖力了,可是这还不够,你应该能者多劳才对。你借着围城的机会,坐视江南大营的覆灭,这是亡国之举,别以为我不知道你心里打的什么小九九。太平贼寇内讧之后,实力已经大不如前,现在正是联手消灭他们的好时机,命令你尽快拿下安庆,协助大清八旗进攻。希望你建功立业,成为大清宏福,而非大清祸胎。太平贼寇虽然击溃了江南大营,但是清军的主力并没有多少损失,你给我老老实实卖力打太平贼寇,别以为你的湘军坐大了,我就收拾不了你。
曾国藩从批复的奏折里,看到了懿贵妃(慈禧)的不平凡,奏折里加入了她对事情的理解和处理手段,显得有条不紊,张驰有度。这个女人,有很强的政治能力和野心。一个身居內宫的女人,能够把天底下发生的事情都看得那么透,而且分析得那么精准,不由得他不佩服,对这个女人刮目相看。
曾国藩知道,他表现的时候到了,于是下令加紧进攻。
八月中旬,经过连日苦战,湘军终于攻破了安庆城池,俘虏了好几万太平军的将士。在对待这些俘虏的问题上,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采取了“杀之以绝后患”的策略。
曾国荃的想法是好的,这几万俘虏每天要吃饭,湘军的粮饷自己都不够,哪有粮食给他们?一旦保留下来,粮食供应不上,势必造成灾难,倒不如直接杀掉,干净利索。
事后曾国荃曾给写信曾国藩表示杀了那么多俘虏,心里深感不安。曾国藩劝其说:“既已带兵,自以杀贼为志,何必以多杀为悔。”
安庆拿下来了,他把一部分缴获的物品,给皇上送去。这批物品中,有一些是太平军将领从英国人手上买来的女人化妆品。他知道懿贵妃一定会喜欢。
收复安庆是湘军与太平天国战争中最重要的转折点。从此之后,天京西线屏障遂失,太平军对清军转入防御阶段,平定太平天国是迟早的事情。
曾国藩和胡林翼都非常激动,曾国藩迅即向皇帝奏报克复安庆省城大概情形,以“仰慰宸怀”。这是一个极大的喜讯,曾国藩希望这个消息能给咸丰一些安慰。
没曾想,捷报还没有到达热河行宫,咸丰皇帝的死讯就传开了。
接到讣闻,曾国藩百感交集。这个和他作对的皇帝,竟然是这样一个结局。
在咸丰皇帝去世之后不久,曾国藩又失去了他最亲密的战友胡林翼。
咸丰十一年( 1861) ,胡林翼肺病加重,吐血不止,神形委顿,不到五十,望之几乎近八十岁人。他仍然不顾医生的警告,勤于职守。就在咸丰皇帝死了没几天,胡林翼走到了生命的终点,时年五十岁。
得知胡林翼病逝,曾国藩伤痛不能自己,彻夜难眠,“惘惘若有所失”。曾胡二人,可谓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砥砺、相互敬佩的人际交往的典范。
然而克复安庆的喜悦还没有过去,朝中又出现重大变局。
咸丰死前安排了以肃顺为核心的八位顾命大臣辅佐载淳,肃顺是湘军集团的坚定支持者。因此这一安排表面上非常有利于曾国藩。
然而咸丰留下来的权力结构是极不稳定的,顾命八大臣中,竟然没有咸丰帝的亲弟弟、手握外交大权在北京处理与洋人交涉事宜的恭亲王奕訢。这显然是极不正常的。关于小皇帝的两个母亲,嫡母慈安和生母慈禧,也没有明确的权力安排。与此同时,长期以来,肃顺利用咸丰的信任严刑峻法、独断专行,得罪了很多人,在朝中已经相当孤立。因此胡林翼死前预测中枢必将发生非常之变故,他在写给曾国藩的信中说,“主少国危,又鲜哲辅,殊堪忧惧”。
曾国藩也是这样想的。他与咸丰磨合十年,好不容易获得了皇帝的信任,与最高权力的关系进入稳定期,结果出任两江总督不过一年,皇帝就去世了,他的前途是吉是凶,前途未卜。
但是他非常清楚,朝廷就是再乱,也不可能殃及到他的身上,他是封疆大吏,手下有数万雄兵,更关键的是,朝廷必须用他来对付太平军。
权力欲望很强的慈禧不会轻易放权,坐冷板凳的奕訢不会善罢甘休,大清已有先例,像鳌拜那样的权臣,都能轻易被拿下,对付没有兵权的几个人,还不是手到擒来?
胡林翼的预测是准确的。果然,就在咸丰去世后不过两个多月,太后慈禧和恭亲王奕訢就联手发动了宫廷政变,肃顺等三位赞襄大臣被诛。
虽然曾国藩一生的原则是不攀附权贵,和肃顺的个人关系并不亲密,但是谁都知道,曾国藩是“肃顺这条线”上的人。肃顺已倒,很多人都担心他会不会受到牵连?
出乎意料的是,曾国藩的权位在政变后不但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反而还进一步提升。咸丰十年( 1861)十月十八日,政变后不到二十天,朝廷就发布谕旨(其实就是慈禧的意思):“钦差大臣两江总督曾国藩,着统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并浙江全省军务,所有四省巡抚、提镇以下各官,悉归节制。浙江军务,着杭州将军瑞昌帮办。
据说肃顺被诛后,“籍其家,搜出私信箱,内唯曾文正无一字。太后叹息,褒为第一正人”。慈禧认为曾国藩与肃顺并没有什么真正的勾结,但实际上,早在两年前,曾国藩就以书法的名义,把自己写给肃顺的信给全部要了回来,而他与肃顺的交往,都是让亲信口头去交流的。
姜还是老的辣,曾国藩很早就预防到了这一点,所以事到临头,他一点问题都没有。他已经把握住了朝廷的命脉,要想对付太平军,非他还真不行,所以加官进爵是意料当中的事。但是他非常清楚树大招风的道理,慈禧是个疑心病很重的女人,和这女人打交道,还需斗智斗勇。
对于朝廷的恩赐,曾国藩则表露出一副诚惶诚恐的样子,上疏辞谢节制四省,并且说“臣一人权位太重,恐开斯世争权竞势之风,兼防他日外重内轻之渐”。也就是说,我怕我一个人手中权力太重,以后会导致地方尾大不掉,影响中央的权威。
新班子回复了一段颇带感情色彩的朱批:“具见谦卑逊顺,虑远思深,得古大臣之体。在曾国藩远避权势,自应如此存心,方不至起骄矜之渐。而国家优待重臣,假以事权,从前本有实例。曾国藩晓畅戎机,公忠体国,中外咸知。当此江浙军务吃紧生民涂炭,我两宫皇太后孜孜求治,南望增忧,若非曾国藩之悃忱真挚,亦岂能轻假事权?”
尽管曾国藩这么谦虚,不想让人落下口实,说他拥兵自重,向朝廷要权。不得不说,慈禧和奕訢这一对叔嫂联合,在政治上比咸丰强了许多。慈禧行事果断,对待大臣刚柔并济,使得朝纲为之一振。
宫内嫂子说了算,宫外他做主,与当皇帝没什么两样了。不过他知道如何尊敬嫂子,有些事情还得与嫂子商量着办。
和肃顺一样,奕訢也看好曾国藩,心知大清的八旗军队确实不行,要是行的话,也用不着他整日和洋人们混在一起,和洋人打交道,一个字:累。
但是为了大清的长治久安,只有忍。
他知道洋人欺软怕硬,可洋人的武器好啊,大清军队积弱已久,根本不是人家的对手,要不然,他也不会这么低三下气的了。
按他和嫂子商量出的办法,先给曾国藩一点好处,让湘军剿灭了太平军,然后设法割掉曾国藩这条尾巴,朝廷收拢和整顿军队,购买洋人的新武器,一旦时机成熟,再与洋人抗衡,只要大清军队管用,大清仍是帝国。
这个方案其实真的很好,用不了几年,大清真的能够中兴。
为了安抚曾国藩,奕訢又在嫂子的监督下,给曾国藩去了一封私信:我知道你是一个军事天才,只要你听话,帮忙我剿灭太平军,朝廷不会亏待你的。
哄孩子的时候,要给一块糖,奕訢就是这么想的,可是他忘记了,曾国藩不是孩子,是一只老狐狸。
请辞的表面功夫做足了,朝廷给与的权力和荣誉,当然要收下。接下来,曾国藩要祭起朝廷这把大刀,除掉一个令他痛恨不已的家伙——前任两江总督何桂清。(预知后事,请看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