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顶巨商胡雪岩的经商谋略

14、

字体:16+-

胡雪岩大赞左帅治军有方,孤军作战,打得长毛(太平军)落荒而逃,劳苦功高。胡雪岩说话有分有寸,当夸则夸,要言不繁,让人听起来既不觉得言过其实,又没有谄媚讨好的嫌疑。左宗棠听得眉飞色舞,满脸堆笑。胡雪岩见左宗棠已被自己的话吸引,他想,只要实事求是地奉承恭维,左帅还是能够接受的。如果拉他做靠山,往后的生意更会如日中天。主意拿定后,他抛砖引玉,话锋一转,指责曾国藩只顾自己打算,抢夺地盘,卑鄙无义。气愤地谴责李鸿章不去乘胜追击占领唾手可得的常州,而把这个立功的肥缺让给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做人情。

左宗棠虽然是湘派的将领,但是由于他的个性和军事才能,受到其他将领,尤其是曾国藩弟弟的排挤,心里也一直有气,这种微妙的关系,到后来的利益博弈中冲突出来,最终导致了他和曾国藩彻底闹翻。

(胡雪岩看明白了湘派将领的相互倾轧,这才投石问路,与左宗棠有了共同的语言。在职场和生意场上,如何发展盟友和靠山,尤为重要,而在发展盟友的过程中,如何行事,就看个人的修为了。)

胡雪岩有根有据的指斥引起了左宗棠的共鸣。左宗棠心中明白,李鸿章做了人情后,却来挤他的地盘。一方面派兵沿海南下占领浙西的平湖、乍浦、海盐;一方面又经平望南攻嘉兴。浙西方圆数百里肥沃的土地尽属李鸿章管辖。这些地方为李提供源源不断的粮食军饷。李鸿章这个江苏巡抚把官做到了浙江。如今左宗棠远在杭州之北,眼睁睁看见别人夺走了这块宝地,尽管气得暴跳如雷,但鞭长莫及,徒唤奈何。

胡雪岩和左宗棠谈得非常投机,不知不觉时近中午。左宗棠执意要留胡雪岩吃午饭。午饭过后,左宗棠亲自将胡雪岩送出营帐。他认为胡雪岩不仅会做生意,而且还对官场非常熟悉。是一个大有作为的能人,难怪杭州留守王有龄对他如此器重。然而粮食仍像幽灵一样萦绕脑际,缠得左宗棠心急如焚,愁眉不展,一连几天都没有想出个好办法。尽管胡雪岩对筹粮有信心,但由于连年战争庄稼收成不好,要筹集万石大米谈何容易。左宗棠仍对胡雪岩心存侥幸,希望能够带来好消息。

这天,才投靠到左宗棠麾下的王秀才气喘吁吁地跑来向左宗棠报告,他发现钱塘江面有悬挂着英国国旗的数艘粮船。王秀才建议派兵抢劫以作军粮,左宗棠讥笑王秀才做事鲁莽。他说如今皇上对洋人都惧怕三分,我们还敢太岁头上动土,真是自寻死路。不过这粮船确实具有极大的**力。他叫来军需官想法和洋人做笔生意,无奈军中除了2万银票外再无分文,于是左宗棠派王秀才再去趟杭州。

王秀才从杭州回来向左帅叙述了此行的经过,原来钱塘江上的那批粮船全都是胡雪岩的。胡雪岩要高价出售,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左宗棠一听非常气愤,他觉得几天前胡雪岩用甜言蜜语戏耍了他,他后悔当初信任了胡雪岩。

几天后,胡雪岩乘着马又来见左宗棠,亲兵通报后,不见左宗棠传见,胡雪岩以为军情繁忙,于是贸然走进见。只见左宗棠兴致正浓地与一位将军下围棋,胡雪岩大声禀告,左宗棠抬头算是做了回答。胡雪岩见左宗棠不冷不热,感到纳闷,忽然外面传来乱哄哄,吵吵嚷嚷的声音。一个亲兵跑进来跪在左宗棠面前说:“大人,胡大人差人送粮食来了!”左宗棠仿佛这时才发现胡雪岩似的,他问道:“胡大人要多少钱?”这话冷冰冰的。胡雪岩心中豁然一亮:“不收分文,这是我孝敬左帅的。”左宗棠以为自己听错了,追问道:“不要钱?”胡雪岩点头作了肯定。

左宗棠不禁为自己的冒昧感到局促不安,连忙起身让座,细问原由。

其实胡雪岩上次离开,他就筹划着如何帮助左宗棠解决粮食以解眼下之急。他迅速到上海筹集了上万石大米运回杭州,一部分救济城里的灾民,另一部分现在送到了军营。他说:“前几天有人询问,我恰好不在,怕左帅等得急,于是立即送来了。”

(雪中送炭恰到好处,也是拉拢人际关系的一种厉害手段,但这是一种投资,要根据对象的具体情况分析好,确保能够在对方身上获取更大的利润)

一场误会烟消云散。这万石大米真是雪中送炭,不仅救了杭州,而且对左宗棠肃清境内的太平军也助了一臂之力。左宗棠捋着花白的胡须,连日紧皱的双眉舒展了,他高兴不已,内心总觉得过意不去;他说:“胡先生此举,功德无量,有什么要求,无妨直说,我一定在皇上面前保奏。”胡雪岩大不以为然,他说:“我是个生意人不为做官,只为道义。今天此举一为以身殉国的王有龄;二为杭州城的黎民百姓;第三为了左帅。”胡雪岩的话情真意切,深深地感染着左宗棠,他为结交胡雪岩感到高兴。

粮食的问题得到解决,但军饷还没有着落,军饷像重荷似的压在左宗棠的心上。由于连年战争,国库早已空虚。两次鸦片战争的巨额赔偿犹如雪上加霜,使征战的清军军费自筹更为困难。左宗棠见胡雪岩如此机灵,于是请胡雪岩为他想法筹集军费。胡雪岩一听每月筹集20万的军费,感到非常棘手,但他认为如果能够顺利筹集,左帅对自己会加倍信任。胡雪岩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问:“左帅眼前有一笔大买卖,不知敢不敢。”左宗棠用迷茫的眼神注视着胡雪岩片刻后果断地说道:“只要能够筹到军饷,哪有敢不敢的事。”

虽然说话武断,但不容置疑的口吻增强了胡雪岩的信心,胡雪岩便把自己的想法全盘告诉了左宗棠。

原来,太平天国起义十来年,不少太平军将士都积累很多钱财,如今太平军败局已定,他们聚敛的钱财不能带走,应该想法收缴,但由于这些太平军不敢公开活动,惟恐遭到逮捕杀头,常常躲藏起来。胡雪岩认为左帅可以闽浙总督的身份张贴告示:令原太平军将士只要投诚,愿打愿罚各由其便,以后不予追究。

左宗棠心有灵犀一点通,这确实是个好办法,既收集钱财,又能笼络人心,一箭双雕。可是以往与长毛(太平军)有过交往或接触都会遭到杀身之祸,如此做法还没有先例。如果处理不周,后果不堪设想。左宗棠将心中的顾虑和盘托出,胡雪岩心出妙策,他的理由是:太平军失败后,很多人都要治罪,但人数太多株连过众,又会激起民愤,扰得社会又不安宁,这与战后休养生息的方针背道而驰。最好的处置就是网开一面,给予出路。实行罚款,略施薄刑,这些躲藏的长毛(太平军)受罚后就能够光明正大做人,当然愿罚,何乐不为。

左宗棠当即命胡雪岩着手办理。安民告示贴出去后,一连数日都没有人前来投案。胡雪岩想,也许这样让人不可信,于是用自己钱庄的名义办理公事,此办法果然有了成效。

胡雪岩的钱庄生意轰轰烈烈,遭到了王秀才的妒嫉。王秀才向左宗棠告密,说胡雪岩常常与一些可疑的人频繁往来,仿佛都是些长毛。说不定胡雪岩以钱庄为联络点,企图组织长毛(太平军)造反呢。

王秀才的话,使左宗棠觉得有些道理。可左宗棠认为自己理财一窍不通,若如此,岂不前功尽弃。但他又认为胡雪岩不是那种奸诈小人,为了小心起见,左宗棠决定亲自过问一下。

胡雪岩筹划正忙,忽然被左帅召见,他顿感意外,于是急急忙忙来见。左宗棠一见胡雪岩走进,迫不急待地询问筹集了多少军饷。胡雪岩告诉左宗棠,短短几天已筹集了约10万。左宗棠一听非常兴奋,他彻底打消了自己的顾虑,把有人告密的事告知胡雪岩。胡雪岩哑然一笑,他对王秀才也早有了解,王秀才原先在王有龄手下做过一个小官,因贪污被王有龄革职查办,王秀才请胡雪岩为他求情,胡雪岩尽全力才保住王秀才的“秀才”功名,但王秀才感到胡雪岩没有努力,只是搪塞敷衍,后来两人断绝交往。胡雪岩恍然大悟,想不到几次都是王秀才在左宗棠面前造谣中伤。胡雪岩对王秀才的小人之心不屑一顾,他坚信左宗棠经过这次之后一定会对他深信不疑,因祸得福,少不了王秀才的一臂之力。

事实正如胡雪岩预料的一样,20万军饷很快筹集够了。左宗棠非常赏识胡雪岩的才华,倚为股肱,两人从此成为知己。胡雪岩终于靠上了左宗棠这棵大树,他要在大树下好好施展一番了。(预知胡雪岩和左宗棠将形成什么样的利益关系,请看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