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顶巨商胡雪岩的经商谋略

15、胡雪岩只用了两招,就摆平了汇丰银行总经理,帮左宗棠成功筹饷

字体:16+-

同治三年(1864年),新疆库车、伊犁等地相继爆发了反清事件,先后在天山南北建立了五个封建割据政权。同治五年(1866年)三月,沙皇俄国悍然出兵强占我国伊犁地区,并叫嚣要占领乌鲁木齐,夺取哈密。面临严峻时刻,清廷举棋不定。要不要收复新疆,抵抗沙俄的领土扩张?以李鸿章等人为代表,打着“加强海防”的旗号,公开提出暂罢西征,停兵撤饷,说什么:“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李鸿章还赞赏已去世的曾国藩曾提过:“暂弃关外,专清关内乃是老成谋国之见”,他认为应该放弃玉门关外的中国领土。同李鸿章等人完全相反的则是左宗棠的西征主张,他针锋相对地指出:“今既有此变,西顾正殷,断难遽萌退志,当与此虏周旋。”并提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两者并重”的对策。左宗棠认为坚决要收复新疆,一定要粉碎与外国入侵势力相勾结的封建割据阿古柏政权。他说:“如果为了省钱,停止用兵,采取退守政策,敌人就会得寸进尺,甘肃和蒙古西部都将受到威胁。”清廷终于接受了左宗棠的意见,于光绪元年(1875年)三月二十八日任命左宗棠为“饮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左宗棠进军新疆,面临饷银和军火两大难题,清政府仅拨二百万两给左宗棠作为西征饷银,并令东南各省协办三百万两,由于朝廷有人对西征有不同看法,各省都赖着不解或少解“协饷”,致使左宗棠十分为难。他在光绪三年(1877年)三月的一篇奏章中说:“饷源已固,请旨敕下各省提前迅速筹措大批解济,以应急需……洋款既不足恃,协款又无见成钜可指,何以迅速赴机,兴思及此,殊深焦灼……”

左宗棠竭力主张西征,但困难重重。饷银不敷,征途又长,运输费用要大于粮价一倍,军饷不支,不仅影响士气,甚至可能引起军队哗变,左宗棠怎能不“殊深焦灼”呢?就在这进退维谷之际,胡雪岩就成了他排忧解难的得力助手。

胡雪岩打算找自己上海的朋友,汇丰银行帮办古应春帮忙。此人精明能干,熟悉银行事务,洋人十分器重他,可以托他向汇丰银行借款二百五十万。

由于是老朋友,胡雪岩约见古应春时直截了当地说明来意。

古应春一听顿时面露难色,数目小还好说,如今胡雪岩一张口就是二百五十万,当然不敢做主,况且银行是要在一定时期还款的,只怕到时还不上就麻烦了,不过,他可以帮胡雪岩约见汇丰银行经理德麦利,具体事宜要胡雪岩自己跟他谈判。

胡雪岩同德麦利到了一家饭店,两人很快进入了正题,德麦听说胡雪岩要借二百五十万吓了一跳。如果成功,银行当然有一笔钱赚;如果到期不能还款,银行也会损失巨大。愣了会儿,德麦利道:“数目太大,需要你们政府出面我们才能考虑。”德麦利想得很周到,因为在此之前清政府还没有向洋人贷款的先例,此事纯粹是胡雪岩同左宗棠的想法,胡雪岩自然不能和他说。

于是胡雪岩道:“谈成功了朝廷自会做主,谈不成谁出来做主都没用。”

德麦利知道他是一个精明的商人,英国在中国的许多生意与之有关,也知道他在官场上吃得开,当然,如果能通过胡氏来打开中国的市场,以后的利润会更大。想到这一点,德麦利决定还是谈下去。他对胡雪岩道:“我当你是清政府的代表。”

一连几天,谈判进入实质:包括贷款数量及利息,偿还期限及方式。但在这些问题的谈判上,刚开始就出现分歧,胡雪岩认为利息过高,德麦利认为期限过长。

胡雪岩着急万分,来到古应春府上。两人对饮,胡雪岩不说话。他心里想迟迟贷不到款,如何向左宗棠交待?胡雪岩左思右想,他觉得只要抓住洋人的弱点就能成功。

在第二轮谈判中,胡雪岩用利益来做饵,他答应可以给德麦利分红,这笔钱不见于账面,德麦利可获数万利润,相当于他在中国干十年的收入。

德麦利果然上钩,他答应向英国总银行汇报。

胡雪岩知道左宗棠急等着好消息,德麦利这一汇报,自然要一段时间。不过这都是他内心的想法,他当然不能让德麦利察觉,免得他以此为要挟。

胡雪岩找到古应春,两人商量对策,决定要给德麦利下一剂猛药。

德麦利这天无事,就去烟花巷寻花问柳。在中国这么多年,他已养成这种习惯,一没事就到妓院,找姑娘风流快活。然而他作为汇丰银行中国地区的总经理,这样的事自然不能让人发现。因为万一让另外的银行那些竞争对手知道了,一宣传开来,可就坏了汇丰银行的声誉。

胡雪岩的计策是:趁他在上海最大的妓院怡春楼风流快活时,让几个人冒充小刀会把德麦利捉住,给他拍照,敲诈他一百万两,否则就要寄给报社,贴满上海。

德麦利在上海多年,深知小刀会的厉害,自然害怕,虽然他是汇丰银行中国地区总经理,但一百万也实在是太多了,他哪有这么多钱?一想到此,就后悔自己不该来。他哪里知道,这么多年,为什么这天晚上就出了事呢?第二天,德麦利与胡雪岩又开始就借款问题进行谈判,德麦利却失魂落魄,精神萎靡,连话都不会说了。

胡雪岩忙问出了什么事,不知能否帮忙?

德麦利这才想起对面坐着的是精明能干的胡雪岩,他心中盘算,此人黑白两道都有朋友,说不定真能帮上忙。出于无奈,只得将自己的事说了出来。

胡雪岩考虑了一会儿,道:“小刀会的人行事未免太过分,竟然勒索到你头上。你放心,包在我身上,胡某一定帮你渡过劫难。”

德麦利一听有胡雪岩帮忙,高兴得差点没跳起来。

德麦利一晚上没睡好,第二天早上,胡雪岩没来,下午,胡雪岩仍没来。到了半夜,胡雪岩才出现。

胡雪岩一见他,微微一笑,说事情解决了,说着,从袋子里去取出照片和底片,交给德麦利。

德麦利接过一看不知该如何是好。

胡雪岩又从袋中拿出一张字据交给德麦利。写道:“收赎金十万两,还德麦利底片及所印相片,从此不得以此为挟。若违此誓,天诛地灭。”后面赫然是小刀会首领张三横的签名及手印。

德麦利自然明白,他知道小刀会虽然是地下帮派,却很讲信用,既然发下了如此毒誓,此后一定会恪守承诺,否则只要他拿此字据出去一亮,小刀会就会失去信用难以在江湖上立足,明眼人一瞧便知,是胡雪岩出了十万银两,摆平了此事,德麦利感激万分,对胡雪岩道:“胡先生,这十万两银子我一定在近日内偿还。”

胡雪岩道:“德麦利先生,这话见外了,十万两银子算得了什么,就当交个朋友,还是明日商谈正事要紧。”经此一事谈判十分顺利,不久,双方就利息、期限、偿还方式一一谈妥。

随后,胡雪岩向朝廷呈报了借款条件:借期7年,月息1分2厘5,本利归还每年两期,一共分成14期。可是,办手续时出了问题。

原来,这么大一笔款子,汇丰要请英国政府和中国政府打交道,以作保证。照例这保证由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照会英国公使,再由英国公使转知汇丰银行。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旦汇丰收不回借款,可以由英政府直接向清政府提出交涉。可报到总理衙门的汇丰银行的条件中写明的是:“月息1分,”这和胡雪岩报左宗棠转奏朝廷的“月息1分2厘5”就出现了明显的出入,朝廷当然要追查。当追查到左宗棠这里时被他顶住了,左宗棠说:“这笔借银是以英镑为据,再折成现银,而英镑牌价时有起伏波动,多出‘2厘5’的利息,完全是为了应付后面可能的牌价变动,这一是为了维护大清朝的信誉,二也是为了不能让经手人在中间吃了大亏。”随后左宗棠更在奏折中把胡雪岩大大夸奖了一番,说什么他前后奔波、劳苦功高。又一再禀明,这次之所以有这样的误会,完全是因为上一次在奏禀时胡雪岩和自己一时疏忽,没有及时说明的原故,朝廷看在左宗棠的面子上也就不了了之了。

这当然是左宗棠舍着面子替胡雪岩硬顶下来的,左宗棠当然也明白胡雪岩在里面做了手脚。只是因为胡雪岩的交情摆在那里,也因为难得胡雪岩这样的人才替自己办理后勤的粮饷,但有了这一次,他对胡雪岩毕竟有了一些隔阂、芥蒂。

其实这件事胡雪岩也有自己的苦衷,一方面有见利心动的因素,另一方面是中间人也索要好处,不能不给,再者,当时胡雪岩经济上不宽裕,钱庄、丝业都需要经济支持,所以不得已才出此下策,谁知事机不密,露了出来,让胡雪岩好不懊悔。只是事已到此,无法挽回,所以总觉得对不起左宗棠,只能竭尽全力地为左宗棠做事,以求弥补。到了光绪七年,当左宗棠为西征军饷再借洋款400万两,并且因为惟恐朝中出面阻挠,而把风险压在胡雪岩身上时,胡雪岩毫不犹豫地应承下来。

左宗棠也决非有意要把风险压在胡雪岩身上,实在是因为他急于贷款,又认为单凭今后各省协理筹饷的银子,也应该足以应付这笔洋债。所以他才大包大揽地禀明朝廷:还款现银可以由上海转运局经手交还,如果到时候上海交不上银子来,汇丰可以向户部如期兑取。这样一来,事实上就和胡雪岩自己借钱差不多,因为一旦各省的关票到不了上海,或者中间随便哪个环节出了点问题,汇丰拿不到银子,只好去找户部,而户部将拿胡雪岩是问了。

左宗棠有了粮饷出关西征,把胡雪岩调到上海任西征转运局的总办,专责为他筹粮、筹饷、购买军火物资等等,胡雪岩的名望和财富与日俱增,渐渐博了一个“胡财神”的雅号。在利益上,胡雪岩已经和左宗棠捆绑在一起了。(预知胡雪岩和左宗棠的关系如何进一步发展,请看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