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顶巨商胡雪岩的经商谋略

16、

字体:16+-

左宗棠因镇压太平军有功,曾被皇帝封为一等恪靖伯。平定回乱,收复新疆以后,又晋封为二等恪靖侯。一个举人出身的巡抚幕宾,一生取得如此丰功伟绩,使他深感知遇之恩,难忘胡雪岩相助之力。为此,他多次向朝廷奏本,请求皇帝给胡雪岩赏赐殊荣。

左宗棠在历次奏稿中,盛赞胡雪岩:“实属深明大义不可多得之员”,“其急公好义,实心实力,非寻常办理赈抚劳绩可比”,称胡雪岩为“才长心细,熟谙洋务,为船局断不可少之人,且为洋人素信也”。

同治五年(1866年)九月初一,左宗棠向朝廷奏本,将胡雪岩从原来的按察使衔(正三品)提升为布政使衔(从二品)。

饮水思源,没有胡雪岩筹饷及后勤支援之功,左宗棠的西征不可能顺利获得辉煌的成就。他对胡雪岩评价是:“实与前敌将领无殊”。为此,左接二连三地将胡雪岩的功绩专摺给朝廷,事先还问过胡雪岩打算得个什么奖励。当时左宗棠正在甘肃肃州指挥西征新疆军务,胡雪岩托人去谒见左宗棠,提出了“想弄件黄马褂穿穿”。这一请求,可叫左宗棠为难了。

黄马褂历来只有皇帝身边的侍卫扈从以及立有殊勋的大臣方能穿得的。连左宗棠自己,也只在立了大军功,出任闽浙总督时才赏穿黄马褂。一般商人哪能穿得?而且黄马褂向来是皇帝主动赏赐的,决没有臣下指名请赏的。为了胡雪岩,左宗棠准备好碰钉子,居然向清廷去试了一下。光绪四年(1878年)四月十四日,左宗棠会同陕西巡抚谭钟麟联衔出奏的《道员胡光墉请破格奖叙片》。历举胡雪岩的功劳有九条之多。如为左宗棠主持上海采运局,转运输将毫无延误;向泰西各国购买新式武器,价廉物美,及时运至军营;多次为左宗棠商借洋款,前后合计一千七百七十万两;各省的“协饷”也由胡雪岩一手经理,从未出现断饷之虞……等等。左宗棠在奏摺后请求朝廷:“仰恳天恩俯准将布政使衔江西补用道胡光墉破格优奖赏穿黄马褂以示优异”。想不到朝廷竟批准了。

自清朝入主中原,富商捐官戴红顶者有,但既戴红顶又穿黄马褂的仅胡雪岩一人。这是清朝历史上对一个商人所给的破天荒的殊荣。

同治年间,直隶、甘肃、陕西、山东、山西、河南等地水灾严重。尤其直隶受灾面广,灾民缺衣少粮。胡雪岩奉母金氏之命,多次慷慨捐赠棉衣、白米、银两,制钱估计已在二十万两。直隶总督李鸿章曾经奏请朝廷给胡光墉之母胡金氏匾额,后因胡雪岩并非一、二品官衔未被朝廷批准。左宗棠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再次向朝廷递奏摺说:“该道迭次捐助巨款,据称均系恪遵母命……其平时见义必为,有益于军需国计者,至周且博,尤非寻常所能并论也。李鸿章前于胡光墉直隶捐输案请赏给伊母匾额,原欲邀破格殊恩昭贤母令子之风谊,以励薄俗,虽为该道乞逾分之显扬,亦正以彰朝廷教孝之盛典……仰恳天恩俯准特赏道员胡光墉之母胡金氏匾额以示优异。”

“百善孝为先”这一古训,对于当时的慈禧太后来说显得格外重要。她唯恐大清皇帝不肯顺从“垂帘听政”,民间一个商人发迹后居然能恪遵母命,行善积德,朝廷应该大力弘扬这种风气。左宗棠在奏摺中所说的“昭贤母令子之风谊……正以彰朝廷教孝之盛典”,正中慈禧太后心意。朝廷立即批准了左宗棠的奏本,并由慈禧太后亲笔书写“淑德彰闻”四个大字,一块红底金字匾额送下来了,上铭一方御玺:“慈禧太后之宝”,款书:“赐正一品封典布政使衔江西候补道胡光墉之母金氏”。

胡雪岩宠受皇帝赏赐黄马褂,其母金氏又册封为一品夫人,“荣华富贵”俱全,杭州元宝街的公馆当然也要大起门楼,整修广宽的轿厅,使得浙江巡抚到胡公馆亦须在门外下轿,因为巡抚的品秩只是正二品。

胡母金氏六九寿辰,正是胡雪岩受朝廷三代一品封典之后,早在一年前“洁治桃觞,恭请光临”的请柬就发往各地。寿堂共设七处,城里四处,城外三处,张灯结彩,热闹异常。最主要的一处设在灵隐云林寺,正中上方高悬慈禧太后颁赐的“淑德彰闻”金匾,中堂挂有“瑶池祝寿图”,左右分悬:“恪靖侯左宗棠拜祝”和“武英殿大学士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贺”。送来的寿幛,自头山门到方丈房悬挂几无空隙之处。登堂祝寿者,自官绅外商到至亲族戚,不计其数。七处寿堂,七天受贺,每次开堂祝寿,设筵演戏,鼓乐之声以及车马节旌之影,盛极一时,犹如人间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