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高地远

17、哀其不智

字体:16+-

应聘人员朱本松被安排到祁北公司教育处下属的第一小学再次试讲。这是最后的机会,假如试讲再通不过,估计此人就剩下卷铺盖回家一条路了。

性命攸关,不能说朱本松本人不重视。自从拿到指定教材,他一天一夜几乎没睡觉,自个先搞了一份教案,然后拿去找老乡兼远房表兄程雨涵,向他请教教案写得是否合适,是否可以一鸣惊人,挽狂澜于既倒。程雨涵也不敢含糊,召集了好几位老乡一起为他这位远房亲戚诊断把脉,将一份小学五年级语文课的教案改了再改,一直到大家都满意为止。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老师讲课,尤其公开课观摩课,和演员登台演戏是一样的道理,既要看个人的基本功和事先排练是否扎实认真,也要靠临场发挥。事先准备很充分也不能百分之百保证临场效果好,说到底个人素质起决定性作用。

朱本松这节课最终仍然搞得一塌糊涂。失败的原因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精神高度紧张,思想压力过大,导致临场发挥失常,二是他对学生的状况,尤其是孩子们在课堂上的反应缺乏科学准确的预估,又不善于随机应变,故而他的失败有一定的必然性。

从一开始,朱本松组织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就不大适合五年级学生,缺少亲和力,更谈不到与孩子们高度的心理契合。当他意识到学生的反应和配合明显与他的教学进程脱节,心里难免着急,对学生又瞪眼睛又训斥,但又顾忌到教室里面有许多人听课,态度不能太粗暴,故而对学生起不到震慑或者整肃的作用,于是课堂教学组织陷入了无序和混乱,搞得学生无所适从,师生互动无法正常进行,教和学两个关键因素全然脱节。学生越组织不起来,老师越手忙脚乱。从刚开始的照本宣科,到后来不知所云,惊慌失措,完全陷入了难以自拔的窘境。

讲课的人把课上成这样,坐在下面听课的人也很难受。包括被劳资科请来共同参与听评朱本松试讲课的程雨涵、雷明等人在内,但凡善良的人都为站在讲台上的人捏一把汗。眼见得朱本松把这节课上成了一桶浆糊,眼见得授课者陷入困境难以自我救赎,坐在下面听课的人除了同情、怜悯,也有相当大一部分人对朱本松充满了鄙夷,心想你如此这般的水平,怎么敢来我们这里应聘?祁北公司的中小学校再缺人,也不至于要你这样的饭桶来滥竽充数啊!课上到后来,听课的几乎没有人再有兴趣和讲课的进行眼神、表情的交流,大半都低着头,既是一种回避,也是一种态度。

试讲结束了,组织者趁热打铁让大家对朱本松的试讲课作出评价。结果可想而知,除了否定还是否定。即使是真心想帮助朱本松的程雨涵等人,也不能睁着眼睛说瞎话,非把差的说成好的。于是,朱本松不能胜任教学工作成了高度一致的共识。

试讲结束后,组织者没让朱本松到评课现场去。这样做一是为了大家能够畅所欲言,二是让教者避免再次遭遇尴尬,但这样的安排却让朱本松更为心虚。评课一结束,他赶紧找到参与其中的程雨涵,问道:“评课的时候大家咋说的?领导咋说的?我能不能留到小学任教?”

程雨涵哀其不智,怒其不争,没好气地说:“你想让评课的人咋说?你想让领导咋说?你把课上成那样,哪怕我是祁北公司教育处的处长,也不能把你留下。人家招聘合格老师呢,不是闹着玩哩。你说说,你不争气到了这种地步,别人还怎么帮你?反正你的事我管不了啦,你准备卷铺盖回家吧。”

程雨涵的态度和言辞让朱本松一下子慌神了:“老程,雨涵哥,你怎么也这样说话?在这个生地方别人都排挤我,欺负我,唯一能帮助我的肯定是你。你要这样说,我还有啥活路?反正我不管,祁北公司教育处要是不收留,我就死到他们办公楼里,死到文宏远处长、李成杰科长的办公室里!”

“听你的意思,我也和祁北公司的人一样,都是排挤你,欺负你哩?早知今日,何必当初,我最后悔的事情,就是不该把你这种人勾引到这儿来应聘。我本来为你好,是你自己不争气,别人怎么帮你?咱平心而论,你在中学试讲没有通过,是谁给你争取到了在小学试讲的机会?就连你这次准备试讲,我和咱几个老乡,都帮你出主意想办法,帮你一起准备教案。可上试讲课我们总不能替你去上吧?你不光组织教学不行,课讲得也一塌糊涂,恐怕连你都不知道站在讲台上说了些啥。全班学生让你整的不知所措,那节课实在不成样子,你让人家怎么留下你来任教?再说了,咱遇到事情要沉着冷静,你好赖是个男人,总要有些担当,动不动死呀活呀,看你那出息!人家又没有过分为难你,哪怕送你回去,他们也会给‘遣送费’,你凭啥要到领导那里寻死觅活?真把你死了,轻如鸿毛,淡得跟凉水一样,除了害你在老家的婆娘娃娃,能对别人造成啥损失?我看你太糊涂,岂止是糊涂,简直就是个窝囊废!”程雨涵没好气,又把他的远房表弟教训了一顿。

朱本松让程雨涵训斥得更加绝望,干脆大嘴一咧,哇的一声大哭,涕泪交流,让人看上去不知该同情还是该鄙视。

虽然当面对朱本松没好气,也没给好脸,但程雨涵的内心却为这位远房亲戚焦急。他一方面劝慰朱本松先安分下来,一方面急急忙忙找教育处管人事招聘的科长李成杰。

“李科长,我是来向您作检讨的。都怨我给你们推介应聘人员把关不严,只想到咱们这里缺人,忽视了来应聘的必须能胜任工作这个关键因素,以致于朱本松这号货也来了。教育处、劳资科能给他再安排一次小学的试讲,也算仁至义尽了。从他试讲的效果看,不用您说,我也认为这样的水平和能力当小学老师不行,真把他留在教学岗位上,那是误人子弟,万万不能。”见到李科长,程雨涵先来一番大迂回,想争取劳资科长对他的观点有一定认同,然后再退而求其次,帮朱本松谋一条生路。

“算你是个明白人。既然你作为老乡和引荐者,同样认为朱本松难以胜任教学工作,我们作为一级组织,对他也爱莫能助。这个人只能辞退,考虑到他出来应聘,丢掉了原有的乡村民办教师身份,再回去一定很艰难,我努力向领导汇报,看能不能多给他争取点‘遣送费’,稍稍补偿一下。”李成杰说。

“李科长呀,您真是个好人!不管怎样,朱本松都应该感谢您,我们这些应聘的人也都感谢您。不过,具体到朱本松的问题,我还想请您、请组织上再慎重考虑一下。对他本人来说,绝不是‘遣送费’多少的问题,而是咱们这儿真的不收留,他恐怕再没有别的路好走。好赖是个五尺男儿,回去以后无颜见江东父老,况且这次出来已经把后路断了,实在不好回去呢。”

“那你说怎么办?我们总不能把一个根本不能胜任工作的人放到教学岗位上,让他去误人子弟。这事情没有商量的余地,再说,这种事我也没有权力办,你说这些属于多管闲事,咱俩就此打住,我还有许多事要忙。”

“李科长李科长,就算我多管闲事吧,谁让我把朱本松介绍来了呢?我也悔不当初啊。以后再回老家,我对朱本松的家人无法交代,谁让我们还是远房亲戚呢。”

“你也是,哪怕再是亲戚,也不能把没有基本能力的人给我们介绍来。弄到现在,给组织上添了麻烦,把朱本松弄得进退两难,你也不尴不尬。程雨涵呀程雨涵,你是个聪明人,这件事办得不漂亮。”李成杰反过来抱怨程雨涵。

“李科长您批评得对,到现在,我的肠子都悔青了。尽管这样,我还有个不情之请,说出来请李科长考虑考虑。”

“你说说看。”

“我是这样想的,从两次试讲的状况看,朱本松的确不适合教学岗位,但是,考虑到他现在面临的困境,回老家去基本上是死路一条——朱本松不光垂头丧气,说严重些,死的心都有了——我有这么个建议:教学岗位不行,劳资科能不能想办法给朱本松安排个工勤岗位?看个门,打个更,搞个收发啥的。这些岗位也需要人嘛,总算您发扬革命的人道主义,给这个笨人寻一条出路。如果真能这样做,您简直是救人于水火,善莫大焉!”程雨涵终于把他的想法说出来了。

“程雨涵你少给我戴高帽子,没用。我不能不说你这个想法有一定的道理,出于人道主义考虑,真要有办法帮朱本松一把,我也愿意帮他。咱都能看出来,这是个老实人,老实得不能再老实,让老实人吃亏,说实话我也于心不忍。可是,我这儿也有实际的难处,毕竟祁北公司的学校从来不缺工勤人员。原因是咱的学校是企业办的,人事问题都由企业领导说了算,学校的工勤岗位正好被他们拿来安排在生产岗位干不动的老工人和需要照顾的职工家属。在这个问题上,教育处和学校没有活动的余地,说话一点不管用。所以说,想用这办法解决朱本松的问题,一点儿可能性都没有,你这样想白想,给我戴高帽子说好话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李成杰说。

李科长一番话把程雨涵扔到了冰窖里。看来朱本松真的没救了!

“李科长,既然您把话说到这种程度了,我也没话可说,朱本松留不下怪他没本事,也没这命。事情的结果咱们都没办法改变,我也不想抱怨,抱怨没有任何意义。不过,李科长我还想再替朱本松争取一下,毕竟他是经我引荐才来应聘的,这个应聘的经历给他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无论如何我是有责任的——我也希望科长您理解我的心情。我的意思是,朱本松实在留不下,只能遣返的话,你们给的遣送费是不是尽可能多给一点?毕竟他很可怜,处境也很惨,多给几个钱也许是你李科长和祁北公司教育处唯一所能做到的,也算积德行善吧。多给一点钱,他的思想工作难度会减小,我也是为组织上考虑。要不然这个老实人想不通,犯了一根筋,万一闹出点什么事儿来,对谁都不好。李科长您说呢?”

“唉,朱本松要是能有你这脑子的一半,也不至于落这样的下场。我理解你程雨涵的心情,遣送费的事我会给他努力争取,尽量多给点,让老实人少吃亏。同情心谁都有,我李成杰也不是坏人。只不过你也不要故意夸大事实来吓唬我,朱本松犯一根筋,干了不该干的事,他只会吃更大的亏。我们是一级组织,不是被谁吓大的。”

“李科长您别多心,我哪里敢吓唬您?我说的都是实情。我在这里先谢谢李科长,知道您是个好心人,我也替朱本松谢谢您。”

“你先甭谢。我也不知道能争取到什么程度,你们不要抱太大希望,否则我的压力会很大。”

后来,经过李成杰科长的争取,朱本松在被辞退的时候,除了按照出公差的标准给报销来回车费、发给补助费之外,还给了两千元额外的、可称作“遣送费”的资金。按照当时祁北公司老师们的工资标准,差不多相当于一位中等收入老师半年的薪水,和朱本松在老家当小学民办教师每月除了工分只能拿六、七块钱的补助费来比,相当于发给他二十多年的民办教师补助。换句话说,以当时的人民币实际价值来衡量,两千元也算得一笔可观的收入。

程雨涵等人认为,祁北公司教育处能对朱本松做到这样,也算说得过去了。于是他和几个老乡努力给朱本松做思想工作,让他面对现实,尽可能往好处想,不要过分悲观失望,更不要干出什么不该干的事情来。

但是,朱本松最终还是出问题了。他将从祁北公司教育处拿到的两千元“遣送费”悉数寄给家里,然后人却不知去向。既没有告诉老乡加亲戚程雨涵他去了哪里,也没有给家里人说清楚他将何去何从,只是给亲属写信说:两千元算是他对家人的一个交代,目前的境况让他没有脸回老家,希望妻子儿女把他忘记。

程雨涵知道了从老家传来的信息,心中暗骂朱本松不是个东西。你哪怕死了呢,玩失踪会让家里的亲人有多担心呀!何况他的老妈七十多岁了,身体还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