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德童话100则

28、十姓堰

字体:16+-

传说很早以前,东海边有一条河流直通到海,沿岸宝贵的淡水白白流入大海,而咸潮却常常从海边涌上来,河边稻种下去,不是遇见洪涝就是盐碱灾害,两岸百姓吃煞苦头。

这一年,来了一位陈县官,他看到如此情况,就想在河面造一座石堰,拦住河水,使淡水流入新挖的河塘里,供百姓饮用灌溉。

这主意当然好,老百姓十分赞成,可是要在几十丈宽的河面造堰,又谈何容易!一开工,合抱粗的木桩打下去,根本稳不住,都被水冲到下游去了。

这样打了七天七夜,几十条木桩一根也没打成功。正在陈县官唉声叹气之时,一个白发飘飘的老太公上前说道:“办法是有的,不过难办到。”

“什么办法?老太公,你快说!”县官焦急地问。

“人是万物之灵,如果有十个人肯牺牲生命,用自己的鲜血粘合桩木和河底,就可以把木桩凝牢在江底。”

听老太公这样一讲,陈县官为难了,毕竟是人命关天的事儿。

可没想到,人群中就站出几十个后生,都在嚷道:“只要能让乡亲们免受洪涝旱灾,我愿意下河做木桩。”

陈县官感动得热泪盈眶,最后按照《百家姓》的前十姓:即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挑中了十个后生。当天晚上,十位后生饮了血酒,结拜为异姓兄弟。

第二天,打桩开始了。第一个兄弟被捆在木尖头上,随着桩木打进水底,桩尖粘着火热的鲜血,第一桩打牢了。

跟着是第二桩、第三桩、第四桩……一直打到第十桩,十根木桩笔直插入沙石里,都是又深又牢。

十个弟兄在下水时都大义凛然,无不令人敬仰。桩柱打好后,大条石压在木桩上,层层叠上来,整整叠了八十一层,共用了一万多块石块,河堰终于造好了!

海咸河淡,从此分界,被拦住的淡水,流入新挖的河塘里,浇灌着连片田地,这一带后来就成了鱼米粮仓。

人们纪念为造河堰献身的十位异姓兄弟,在堤坝上造了一座山庙,庙里塑着十兄弟像,年年月月,看着河水灌溉两岸农田。

而这河堰,后来就被人们称为“十姓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