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一个小村庄里有户人家,嫂嫂会采桑养蚕。蚕茧结在簇柴上,像一朵朵白花,好看极了,人们就把蚕茧叫成了蚕花。
嫂嫂不肯将蚕种传给别人。所以几年来村里养蚕的,只有嫂嫂一家。
弟媳是外地嫁过来的,也想养蚕。有一年开春,她就去求嫂嫂帮忙。嫂嫂想回绝,可毕竟是一家人,面子上过不去。
于是嫂嫂拿出一张蚕种纸,告诉弟媳说:“你把蚕种纸放到开水里浸一浸,再放在身上焐三天,蚕就出来了。要是不出来,就是没有焐好,今年蚕就养不成了。”
弟媳满心欢喜照着嫂嫂教的去做。可过了几天,她打开蚕种纸,蚕纸上只爬动着一条小小的幼蚕,像乌黑的小蚂蚁。弟媳很伤心,怨自己没有把蚕种焐好。
她哪里知道,用开水烫过的蚕种,哪里还会出小蚕呢?
虽然只有一条幼蚕,弟媳也舍不得丢掉,她偷偷学嫂嫂的样子,嫂嫂采桑叶,她跟着采桑叶;嫂嫂采多少,她也采多少,还亲切地称那条幼蚕为“蚕宝宝”。
嫂嫂暗笑:“这个笨女人真是瞎起劲。”
到了蚕将吐丝的时候,她见弟媳出门去,就偷偷跑到弟媳家里看蚕养得怎么样?这一看,吓得她差点掉了魂,蚕房里有一条大蚕,那条蚕啊,有条凳那么长,廊柱那么粗,浑身雪白油亮,头顶上还生着一对触角,正在大口大口地吃着桑叶。
大嫂心想:“这一定是蚕王,听老人说过,蚕王很大很大,谁家出了蚕王就要发财,这下子弟媳家可要发财啦!”
她越想越忌妒,眉毛一拧,找来一根麻绳,套住了蚕王的触角,想将它拉到自己家里。
但左拉右拖,蚕王纹丝不动,照常吃叶。她急起来将麻绳朝腰里一缠,两脚撑在门槛,使尽全身力气向外拖。就在这时,那蚕王突然将头一甩,套在触角上的绳子一滑,大嫂跌得鼻青眼肿。
狠心的嫂嫂啊,当场生了个坏念头,她拿来一只纺纱锭针,溜进蚕房,狠狠地将蚕王戳了一针。
弟媳采桑叶回来,推开房门,她看到蚕王直挺挺地躺在地上,伤口里流着汁水,身体软绵绵的。
她扑到蚕王身上,放声大哭起来,弟媳多心痛呀,这是她的心血呀,如今无缘无故地死了!
弟媳抱住蚕宝宝不停地哭,从日里哭到夜里。第二天天色染亮,只见满屋一片雪白,从地下到房梁上,到处结满了晶莹的蚕茧子,像雪白的花丛一样。
原来弟媳养的确实是一条蚕王。她的哭声传到嫂嫂屋里,嫂嫂家里成千上万的蚕虫都知道蚕王死了,当夜爬到弟媳家里,为蚕王吐丝吊孝,把弟媳的房屋结成了雪白的蚕山。
这一年,弟媳把蚕种分给村里人,让大家都来养蚕。从那时起,桑蚕便被人们叫成了“宝宝”。蚕茧丰收,就叫“蚕花”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