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霍金传

用演讲传播正能量

字体:16+-

有了语音合成器的帮助,霍金能够自如地与人“交流”,这比他失声之前那些令人听不懂的语言要好多了。霍金在成为一名科学家的同时,也做起了科普作家,他出过一系列的著作,也完成了他想要把晦涩的科学研究普及到大众中的愿望。然而他发现,著书立说是一个需要时间的烦琐过程,演讲不仅能够达到同样的目的,甚至还能够获得更大的反响。于是,霍金又开始了他在世界范围内作为“超级演讲家”的历程。

霍金演讲的内容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人生经历

1987年10月,霍金45岁。英国的伯明翰召开了英国运动神经细胞病协会会议,霍金受邀进行一场演讲,演讲的题目是“我的病例”。

这次演讲针对的是运动神经细胞病,霍金以自己的病情为例,进行了系列演讲。现场也有人问他:运动神经元病给你带来了多大的影响?然而霍金的回答却是:没有多大影响。这似乎有些匪夷所思,霍金的现状我们都看在眼里,但霍金的理由是他尽量去过一个正常人的生活,他有他的事业,每天都有需要完成的工作,做着这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他会忘记现实中疾病的困扰。

霍金从自己的童年开始讲起,从那些“笨手笨脚”的先兆,一直讲到21岁被确诊为运动神经元病,当然也讲到了“最多还能活两年”的预言。

霍金表示,面对随时都会到来的死亡威胁,那种感觉很不好受,但是他依然在进行科学研究。两年的期限过了,他还是活得好好的,获得这份意外之喜后,霍金认为他可以掌控自己的命运。所有的生命都是顽强的,只要坚定信念活下去,就一定可以战胜命运。

因为生命更加可贵,所以才会更懂得珍惜。霍金发现自己比以前更懂得生活了,工作上不断取得引以为傲的成绩,也有了自己神往的科研工作,而且从订婚到结婚,他拥有了一个美满的家庭。虽然霍金也讲到,生活当中也存在着种种的不容易,但与他现在所得到的相比,也就不值一提了,所以霍金说:“我并不比别人差什么。”

身患绝症并不可怕,只要心中存有希望,下一个打破医生预言的,也许就是你。霍金此次的演讲使得一些处在疾病折磨下的患者和残疾人士点燃了生活的**,他们把霍金奉为励志的领军人物,传播着生命的正能量。

(2)神秘的宇宙世界

1988年4月,霍金46岁。他到达伯克利,在加利福尼亚大学进行了一场生动的演讲,演讲的题目是“黑洞和婴儿宇宙”。

这次演讲也吸引了众多对宇宙存在好奇的听众,因为霍金总能把一些枯燥的理论通过一些绮丽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述出来。

霍金讲到了人们一直好奇和关注的事情——若是人类驾驶宇宙飞船飞到太空,进入黑洞,将会发生什么?黑洞真的会像科幻大片中所演绎的那样吞噬一切吗?其实科学和科幻还是存在差距的,科学有着一定的道理,是建立在精确计算的基础上,但科幻却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大胆想象。

霍金指出,大多数人会认为进入黑洞之后,就可以穿越到另一个时空区域,于是就出现了时空旅行的巨大可能。霍金同时也阐明,人类总是会梦想星际旅行,但星际之间的旅行并没有人类想象中那么迅速,更达不到科幻小说中的速度。毕竟星际之间存在距离,穿行其中是需要时间的。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进入黑洞之后的物体,会在另一个区域重新出现,但是黑洞穿越无法确定具体的时点,也就是说,这个物体最终会穿越到哪里,实际上无法考量。

但是霍金也提醒人类,不要渴望进入黑洞,因为任何物体一旦进入黑洞,也就不复存在了。所以,如果人类跳入黑洞,瞬间就会被撕得粉碎,连构成他身体的粒子也不能避免。随后,这位“被撕得粉碎的人”就会通过婴儿宇宙,经过另一个黑洞被发射出来,重现于另一个区域,但是,这个过程一定不太好受。

霍金对婴儿宇宙和黑洞有着浓厚的兴趣,几年前,也有很多科学家对此进行过研究,但都没有得出什么明确的言论。霍金希望深入研究下去,在更深层次上探究宇宙的奥妙。这样的演讲,也为人类带来了一个神秘莫测的世界。

(3)科普教育

1989年10月,霍金47岁。他来到西班牙的奥维多,接受所获得的阿斯特里乌斯王子协和奖金,并且出席演讲环节,此次的演讲题目是“公众的科学观”。

霍金认为,社会中对科学研究的态度大都漠不关心,对于科研成果为公众生活带来的改变,公众也是冷眼相待,甚至有人宁愿停止这些变化,想要回到他们认为更加单纯的年代。但这样的想法明显是不切实际的,科学在发展,这是不争的事实,即便政府部门把所有科研成果的经费都终止,在社会竞争力量的作用下,科技还是会不断向前发展。

公众之所以对科研没有太大的兴趣,多是因为他们不了解,因为不了解,看不到它的价值,所以不在乎它的发展。因而现在的首要问题就是让科学在大众中普及,让大众能够对一些诸如温室效应、酸雨、遗传工程甚至核武器的发展得出较为科学的看法。只有了解,才能支持,要普及科学,就要先营造一个合适科学传播的环境,而霍金提出的中学基础教育是重中之重。

让公众在学生时代就开始了解科学,尊重科学,相信科学,使科学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根深蒂固的效果。然而霍金也提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当时的中学科学教育并不合理。课程枯燥无味,导致学生只能是死记硬背应付了事,根本谈不上“理解”,也无法明白科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实。

中学的科学教育制度需要改善,一些课外的科普读本似乎也解不了燃眉之急。霍金指出,科普读物固然能起到传播科学的作用,但是能够阅读的人群毕竟有限。所以,是时候拓宽科学传播的途径了。霍金提到了“电视传播”,通过一些惟妙惟肖的科普节目,将一些原本难懂的科研成果以简单的语言和情景描述出来,在娱乐的同时,注重节目的教育意义,让观众明白“科学与生活息息息相关”。

(4)核武器

还是在《公众的科学观》当中,霍金提到了核武器的问题。虽然当时正值美苏冷战结束,但是核武器的问题仍然是政府首脑头疼的对象,霍金非常严肃地说:“核武器一旦参与战争,那就意味着人类会在几天之内消失殆尽,整个地球将会灭亡。为了人类共同的发展,核武器一直是世界战争的禁区,冷战的结束,使得核武器的威胁渐渐淡出了人们的意识,但是,只要世界还存在这样危险的武器,这样的危险就依然存在。”

霍金的意思很明确,科技的发展也会给社会带来反作用,霍金并不赞同核武器的发展。他不仅是一个坐在办公室研究科学、研究星空的学者,也是一位心存世界的仁者。

(5)理论物理被轻视

1992年5月,霍金50岁。他来到母校剑桥大学的凯斯学院进行演讲,此次演讲的题目是“我的立场”。

霍金发现了一个普遍的现象:大多数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物理学家都从事实验物理学,而不是理论物理学。只有能够切实看到研究成果的实验物理学,才更有可能受到业内青睐,从而有机会获得诺贝尔奖。理论物理学似乎被严重轻视了,就算是霍金发现了宇宙中的黑洞,也还是没有获得诺贝尔奖。

在演讲中,霍金还提到,早在1980年,他作为剑桥卢卡斯数学教授的就职演讲,演讲稿的题目就是《理论物理已经接近尾声了吗?》,在演讲稿中,霍金提到20年代末马克斯·玻恩的预言,他曾经说:“物理学会的寿命只有六个月。”

霍金把马克斯的预言作为对同行们的警告,或许这个时代给他们留下的时间也不多了。这是一个看重结果的时代,如果不是理论物理已经接近尾声,那么就是理论物理学家的生涯就快到尽头了。

但是霍金也提醒世人,理论物理学家不应该被这样轻视。虽然计算机成为研究的得力助手,也让世人接触到了丰富的知识,取得了人类难以达到的高度,但是,再高端的科研成果,甚至是机器人,也是由科学家创造出来,并且进行操作的。计算机也只是科研的助手,人类的大脑才能创造出无限的可能。

霍金的演讲总是充斥着科学的正能量,他的演讲实录被印刷成各类读物销往世界,演讲的视频被制作成各类纪录片,畅播全球。他的每一场演讲都有一定的门票收益,这些收益被霍金用来支持慈善事业。霍金就这样在宇宙的星际当中影响着我们,像一颗耀眼的星辰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