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霍金传

第三次中国之行:席卷中国的“霍金热”

字体:16+-

曾经两度访问中国的霍金已经深深爱上了中国这片土地,长城的宏伟给予了他强烈的震撼,西湖的美景也曾经让他流连忘返,而霍金与中国的缘分似乎还在继续。4年之后,也就是2006年,霍金再次进行了中国之旅。

超弦国际会议即将在北京召开,霍金受邀参加。6月12日,霍金首先来到中国香港,在香港科技大学逗留了四天。此次陪同霍金前来的是他的女儿露西,当时霍金与妻子伊莱恩出现了一些矛盾,所以没有陪同前来。

和往常一样,霍金的行程虽然紧迫,但是依然要游览当地的风光。霍金得知香港的夜景有着独特的辉煌璀璨,于是在香港科技大学做了一番学术研讨和演讲之后,乘船穿梭在香港的万家灯火之中。这让他感到星空般的闪耀,他称赞香港是一个充满活力并且非常时尚的城市。

6月15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在礼宾府会见了霍金。之后,霍金又回到科技大学,并且进行了一次科普演讲,此次演讲的题目为“宇宙的起源”,因为是科普知识,所以演讲的内容较为通俗易懂,会议大厅足有1800名听众,所有人都热情高涨。

演讲的开篇是一个童话,同于西方国家上帝创造万物的古老传说,此次的演讲也是围绕“我们为何在此,又是从何而来?”的问题展开的。按照霍金的理解,人类起源应该不是太久远,因为自人类出现开始,就不断进化和发展,一些辅助因素,比如科学和技术也在蓬勃发展,若是人类早就出现了,那人类应该比现在要先进得多。

与詹姆·哈特尔的理论有些相似,霍金的理论也可以看成宇宙的出现就如同泡泡在沸水中形成的过程,而宇宙就相当于泡泡的表面。但是,泡泡会越来越膨胀,而膨胀的结果就是最终会暴胀,对应到宇宙,就称之为坍塌。即便可以维持一段时间,也许会衍生出一些星系和恒星,但并不可能出现智慧的生命。当然,这些只是小泡泡所代表的微小宇宙,也有一些泡泡能够膨胀到一定的尺度,不会轻易地暴胀,然后在这个基础上不断膨胀,才形成了我们所能看到的泡泡,也就是今天的宇宙。

也就是说,现在的宇宙就如同一个正在加速膨胀的泡泡,它随时都有可能会坍塌,这就使得科学家们对宇宙的未来担忧起来。此前一段时间,宇宙的膨胀速度缓慢下来,但是现在又开始加速了。宇宙是否会继续膨胀?而膨胀的结果必然是暴胀吗?或者说人类现在所处的宇宙会不会在某一个时点最终坍塌?这些都是充满神秘感的东西,宇宙学总是令人非常激动,没有什么比研究自己的过去和未来更值得期待的了。

演讲的最后是记者提问时间,霍金高兴而幽默地回答着五花八门的问题,脸上时不时地露出纯真的笑容,他的幽默也使得台下的观众发出阵阵笑声。

霍金一直保持着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时有一位记者向霍金问道:“有一位年轻的瘫痪病人,他受不了从此失去行动能力的打击,所以希望能够安乐死。您会为您的身体残障而感到沮丧吗?面对生活中的负面情绪,您又是如何克服的呢?”

霍金淡然一笑:“人有权利左右自己的生死,他也可以自由选择,但死却是一个错误的选择。命运有好有坏,也许自己无法左右命运,但是自己可以创造生命的价值,有生命就会有希望。”

一些老生常谈的道理大家再明白不过了,但当这番话由一个深受命运摧残的人说出,便包含了发人深省的意味。

在演讲会议的尾声中,来自香港大学、香港科学学会以及香港物理学会的40多名学者们与霍金欢聚一堂,再次欢迎霍金的到来,庆祝此次演讲圆满结束,霍金也接受了物理学会赠书《物易星移》。

6月17日,霍金乘坐飞机抵达北京,出席超弦国际会议。在北京的两场讲座中,霍金演讲的题目都是“宇宙的起源”。霍金在中国的影响逐渐增强,一股“霍金热”之风正在悄然刮起。

中国的“霍金热”使得霍金在人民大会堂上创造了国际之最——人民大会堂上下两层全都坐满了人,总数超过了6000人。这里面有600位科学家、科研工作者和高校学生,而大多数则是普通市民。这次演讲会创造了国际物理学术讲演会听众人数之最。

在超弦国际会议上演讲的专家学者来自世界各地,霍金被安排在最后一个出场。临近中午,霍金坐在智能轮椅上,由助手推着出场,全场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二楼的听众站起身向霍金致意,而一楼的听众则纷纷上前拿起相机为霍金拍照,全场听众的热情开始高涨。在丘成桐教授的安排下,听众们才抚平激动的心情,纷纷回到座位上。整个过程,霍金都礼貌地微笑着,全场安静下来之后,霍金的演讲正式开始,而这距他来到主席台上,已经过去了十分钟。

演讲的题目仍然是“宇宙的起源”,霍金使用语音合成器进行演讲,在演讲过程中,霍金那充满美国口音的声音高亢嘹亮,霍金的科研团队也精心制作了对应演讲的幻灯片,使整个演讲的内容令听众震撼不已。

6月21日,霍金出席科技发展公众答询会,地点在友谊宾馆。在答询会上,记者共提出了9个问题,霍金在当场作出了答复。

这些问题中,大多是询问霍金对于中国的看法以及关于宇宙的问题。霍金表示他对中国感兴趣的是五花八门的食物和多姿多彩的文化,当然也有仪态万千的女性;对于经济发展下的环境污染,霍金深表遗憾,他认为以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是不值得提倡的;有关宇宙,大家还是比较关注起源的问题,而霍金则说道:“宇宙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我们提出了一个有关它存在的理论,并且正在努力寻找可以证明这一理论的证据。这就是说,如果这个关于宇宙的理论被证明是不存在的,那么宇宙也就消失了。”有人问霍金是否还有什么愿望没有实现,霍金表示:“愿望就像梦想,也可以看作是生活的目标核动力,一个人若是没有梦想,那只能说他只是肉体在活着。”很多人都想知道霍金对自己的评价,霍金风趣地做出了这样的回答:“乐观、浪漫,有时候顽固不化。”

最后一个问题是现场的观众——清华大学的学生成千业提出来的,问题是:“2005年,格罗斯教授提出了物理界要解决的25个问题,您认为物理界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霍金需要认真地思考一番,他双眼紧盯语音合成器的液晶屏幕,沉思了将近8分钟,才得出了一个比较全面的答案,听众们在连接语音合成器的翻译下听到了这样的回答:“物理学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理解宇宙,理解宇宙为什么是这个样子,怎样变成这个样子,这就需要量子理论的条件。”

6月23日,霍金在北京做了最后一场演讲,此次演讲的题目是“宇宙的半径点膨胀模型”,这个课题有着很强的学术性,面对的人群也是物理学界的顶级学者。

演讲接近尾声的时候,格罗斯教授作为会议主持人向大家表示,霍金由于身体原因不便回答提问,但还是有热衷于宇宙的听众问出了相关问题,对于这些专业性问题,霍金回答道:“在宇宙半径点的模型中,宇宙的爆炸和膨胀依靠着宇宙所具有的膨胀能量,物质将会填充整个空间。”

第三次中国之行也接近尾声了,霍金这位“宇宙之王”的高大形象已经深深印在了中国民众的心里。从香港开始,“霍金热”就在中国迅速蔓延,他的著作也被译成中文广为传播。香港科技大学的校长朱经武也表示:“霍金的一言一行都备受瞩目,他的到来触发了香港年青一代对于科学的重视……当然,这种精神有着很大的激励作用,有了‘霍金精神’,那么一切都皆有可能。”

6月24日,霍金一行提前两个小时到达首都机场的贵宾通道。在这里,霍金回答了记者问到的第三次中国之行的感想,霍金面露微笑,语音合成器发出他愉快和不舍的声音:“我很喜欢这次中国之行。”助理莫妮卡也抓着霍金的手同记者握手。中午11点整,飞机起飞,霍金结束了第三次中国之行,回到了英国。

丘成桐教授对记者说:“霍金的身体不是很好,这或许是他最后一次来中国了吧。”

霍金与中国结下了深厚的渊源,只是不知道这份缘分是否能有下一次。但是席卷中国的“霍金热”让中国民众记住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还有那句话:永远都不要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