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之所以会创作这些雕塑,是为了让佛陀的形象更为光辉。他们的具体手段是重现佛陀的各种生平事迹,以及他的前世形象,有时候也会包括后来的一些佛教事件,但这种类型的雕塑很少出现。早期雕塑基本上全都和他的前世故事(《本生经》)有关。接下来,人们的兴趣转向了他在俗世的最后一世,然后又转移到了他的形象上,而佛陀的形象也注定将成为佛教艺术的核心。
——约翰·马绍尔爵士,《犍陀罗的佛教艺术》,第7页,剑桥,1960年
古老的犍陀罗位于印度西北端,就在印度河以及喀布尔之间的地方,后者臣服于犍陀罗王国。犍陀罗王国的领土覆盖了现在巴基斯坦的北端,以及与之相邻,一直到喀布尔为止的阿富汗地区。这片地区文化发达,风景优美,亚历山大大帝在公元前327和326年征服了这里,他当时率领35000人从咸海南部的索格底亚那和巴克特里亚出发,带领这支军队征服了犍陀罗。亚历山大当时正在寻找世界的最东端和最南端,而他麾下的军队也早就不是纯由马其顿人组成的了。随他行军的是一整个帝国,其中有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成员、携家带口的马其顿人、学者、各个领域的大师、医生、地理学家、工程师、建桥者、弹道学专家、历史学家和民族学家,另外,还有一大群后勤官、辅助部队、海员、甚至有印度王公们的随员,一共有12万人之多。
亚历山大深入喀布尔山谷内,击退了山地部落发起的强攻。他率军围困住了这些部落的要塞,用重型投石车轰击他们的城塞,最终到达了印度河畔。有些印度哲学家对那些叛逃亚历山大一侧的印度王公们大加挞伐,于是,亚历山大便十分讨厌这些哲学家,还绞死了其中几位。犍陀罗的得叉始罗城国王和其他一些部落酋长一起拜见了亚历山大,向这位外国入侵者表达了敬意。印度士兵不断叛逃到亚历山大一边,为他的部队带来了增援,他在公元前326年春天跨过了印度河。就我们所知,波鲁斯王子率领着军队在希达斯皮斯河(东岸等候着,准备迎击他的军队,结果在进行了一番激烈交战之后,波鲁斯一方遭受惨败,他的两个儿子沦为囚徒,他自己也受了伤。亚历山大问他想受到什么样的待遇,这位皇室俘虏回答道:“我想受到国王般的待遇!”亚历山大一般都会接受这种请求,这回也不例外。波鲁斯成了亚历山大的盟友,他的统治也得到了大幅度强化。
当摩揭陀国王率六十万大军,战象和骑兵前来迎战时,马其顿一方的军心才真正出现了动摇。亚历山大觉得希达斯皮斯河就是世界尽头,也是他独特的这场征服之旅的终点。他手下的军队离家千里,周围的环境又十分陌生,发生兵变也就不奇怪了。亚历山大和阿喀琉斯一样,在自己的帐篷里待了三天,等着军队重获理智,但他的手下已经远征到了世界尽头,因此而精疲力竭。亚历山大又转而向神灵求助,他立起了十二座祭坛,然后下令全军撤退。他撤走后没几年,印度的旃陀罗笈多就在其中一座祭坛上进行了献祭,这件事情特别重要,因为它象征着希腊文化和印度文化之间产生了精神交流。
入侵印度的军队撤走了,伟大的马其顿人亚历山大也离开了人世,剩下的希腊人发起了动乱。欧德谟斯背叛并谋杀了波鲁斯,亚历山大的继任者们对帝国领土的分配产生了争执。旃陀罗笈多这位来自低种姓的印度冒险者在恒河下游施展了许多诡计,因此恶名远扬,他觉得现在正是实现远大理想的时机,于是开始攻打外来者,在公元前316年取得了旁遮普的控制权。不久之后,他的领土已经可以从印度河谷一直延伸到恒河三角洲了。巴比伦的主人,大帝国的国王塞琉古·尼卡托将他的女儿许配给了旃陀罗笈多,也放弃了对印度领土的图谋。印度人朝巴比伦派去了使节,希腊人则往印度的巴连弗邑(现在的巴特那)派去了使者。其中有一位叫作麦加斯梯尼的希腊使节,他写下了自己亲眼所见的印度诸国及其人民,他的作品是西方同类作品中最早写就的。麦加斯梯尼是艾奥尼亚人,他的作品和印度地理、宗教、风俗有关,虽说他所记载的内容并未流传至今,但阿里安的《印度记》一书里引用到了他笔下的各种细节,它们体现出了当时印度的生活方式,当时的人们将印度称为摩揭陀王国。麦加斯梯尼发现印度人民十分强壮、诚实、真挚、节制且和谐,不过遇到挑衅也会积极迎击。
旃陀罗笈多的王朝叫作孔雀王朝,孔雀这个名字来自他的母亲穆拉,是人们误听而成的。他的孙子是古印度最强大的统治者阿育王,他基本控制了整个南亚次大陆。人们对他无比敬爱,无比尊崇,以至于他的威名现在仍然传颂于黑海沿岸、日本列岛、极地地区乃至赤道附近。阿育王就像印度的君士坦丁大帝一样,前者皈依佛教,在580多年后,弗拉维·瓦莱里乌斯·奥勒里乌斯·君士坦丁皇帝选择信奉基督教,并接受了洗礼,成为第一位信奉基督教的罗马皇帝。
桑吉遗迹的壁画,阿育王驾战车拜谒那伽
阿育王信奉佛教之后,犍陀罗的人们也皈依了佛教。阿育王拥有巨大的宗教热情,他在统治国家的头十三年里将带有宗教色彩的文本铭刻到了石头、洞穴壁和柱子上,这些文字是带有一定历史价值、且得以幸存至今的印度文字中最早写下的。阿育王希望用佛教征服世界,而非动用武力,这位真正意义上的贤王让佛教在印度达到鼎盛阶段,同时也让自己名扬世界,但他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用到武力或政治手段,他所借助的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洞见,这种洞见也是他选择追随佛陀的原因。旃陀罗笈多开创了孔雀王朝,在孔雀王朝统治期间,犍陀罗得到了自治权力,但在孔雀王朝之前和之后,它都没能享受到这样的好处。在孔雀王朝出现之前,统治犍陀罗的是阿契美尼德人和希腊人,然后,统治者又变成了巴克特里亚人、萨卡人和贵霜人。贵霜人从远东地区一路攻入犍陀罗,他们是斯基泰人的一支,属于马背上的民族,也是中国史书上记载的大月氏人的一部。贵霜最著名的君主是迦腻色迦,他掌控着一个巨大的帝国,领土从玛尔吉亚那一直延伸到了于阗,从咸海一直延伸到了阿富汗,并且几乎囊括了整个印度。
舍利塔
迦腻色伽和伟大的阿育王都是佛教徒。前者建立了无数佛寺,在克什米尔召集了一批学者,让他们重新对佛教教义进行审阅修订,他还下令建造了一些壮观的舍利塔。印度人很久以前就建起了这些建筑物,它们一开始时属于某种坟墓,当地人对它们敬畏有加。佛教复兴并扩展了人们对舍利塔的崇拜,这些塔就像被截短的大教堂圆顶一样,中间还有个房间。舍利塔的内层是由未经烘烤的砖头垒起的,外层经过了烘烤,还涂有一层厚厚的石灰,顶端有一个由木头或石头制成的雨伞状结构,四周环绕着一道设有大门的木质篱笆。阿育王下令建造了许多舍利塔,现在其中只有一座的结构依然和建造时相同,它位于尼泊尔。最耐人寻味的三座舍利塔分别是马德雅巴拉的舍利塔,博帕尔邦的桑吉舍利塔,还有基斯特纳河谷下游的阿马拉瓦蒂舍利塔。最大的一批舍利塔位于锡兰,它们的直径有时候可达91米以上。自阿育王时代起,舍利塔的内室就是用来存放佛陀或佛教尊者遗体的地方了。
这一时期的年表代代相传,最终到了我们的手中,因此我们能很准确地测定许多重大事件的具体日期。印度的沙卡年表始于迦腻色伽的登基,人们一般认为这一事件发生于公元78年的3月15日。不过这种说法存在一定的疑点,许多学者都表示怀疑。许多权威人士给出了自己的估算,范围从公元前57年一直延伸到了公元278年。文森特·史密斯认为迦腻色伽是在公元120年登基的。哈拉尔德·因戈尔特根据基尔什曼年表做出了自己的计算,认为他是在144年登基的。这一事件的具体发生时间对于研究犍陀罗艺术而言意义重大。
迦腻色伽统治了贵霜帝国二十七年,他所属王朝的最后一位国王是瓦苏戴瓦,波斯的萨珊王朝击败了他的王国,241年时,阿尔达希尔的儿子沙普尔一世占领了犍陀罗。在大部分时间内,萨珊帝国都会让贵霜的统治阶级继续管理这里的事务,当他们的独立欲过强时,萨珊帝国就会命令自己的代理人维持当地秩序。
中亚的居民们本质上是流浪者。当地拥有广阔的草原,辽远而连绵起伏的山峦和高地,一直是游牧和骑马民族的摇篮。当游牧民们离开自己的世界,遇到了他们一无所知的低地文明时,一般的反应都是准备拔出自己的剑。
460年时,一场大灾难发生了。嚈哒人入侵了包括犍陀罗在内的整个印度西北地区,他们是匈奴的一支,又叫“白匈人”。这些来自中亚的骑马民族的起源地和种族特征到现在仍属未知,直到562年,突厥人和波斯人才消灭了这些部落。白匈奴人对佛教信徒展开了大规模迫害,用最不人道的方式处决了他们。
我们知道犍陀罗艺术是什么时候终结的,但它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人们又是从什么时候做出大胆创新,开始将佛陀的肖像刻画在石头上的呢?
这个问题很重要,因为犍陀罗是佛陀肖像艺术的开创者,也是佛陀雕像的诞生地。
佛教是在公元前3世纪中叶阿育王统治期间首度传入犍陀罗的,佛教雕塑则是在公元前247—232年期间出现的。希腊和希腊化的波斯雕塑家们肯定和印度艺术家联合到了一起,从而发展出了这套艺术。不过最早的佛陀雕像要到很久以后的贵霜王朝时期才会出现。有些学者认为第一批佛陀雕像是在迦腻色伽统治期间创作的,迦腻色伽是贵霜最杰出的统治者。这位斯基泰国王当政期间所流通的硬币上刻着一些图案,显示迦腻色伽站在一座祭坛边上,佛陀站在另一边。这些硬币似乎是对佛陀所做的最早期刻画,但这些硬币上酷似佛陀的形象也应该是以某座更早之前出现的雕塑为基础的。不管怎么说,我们也大概知道第一个刻画佛陀的人是在什么时候展开了这一尝试的。如果说迦腻色伽真如我们所猜想的那样,是从公元144年开始统治贵霜、公元173年结束统治的话,那最早的佛陀雕像的创作时间肯定比这要早一点,可能创作于公元50—100年之间。
统治过犍陀罗的外来民族十分之多:阿契美尼德人、希腊人、巴克特里亚人、萨卡人和贵霜人。他们一个个来到这里,逐渐给当地带来痛苦和磨难,最终都被迫撤离此地。犍陀罗的人民却一直植根于他们古老的文明、语言和对佛教的信仰之中,这让他们之间团结一致,并让他们和印度的其他民族团结了起来。
犍陀罗忍受了差不多一千年的外国统治,但在文化方面,它和外国统治者之间的往来也带来了一定的好处。亚历山大东征西讨,希腊文化乃至希腊—罗马文化开始影响此地,这些来自西方的元素让犍陀罗国接收到了一种艺术刺激,最终造就了佛像艺术。这是古代艺术史上极度重要的一件事,它发源于犍陀罗人的宗教信仰(当然,位于德里以南160.93公里处的马图拉的人民也可能有所贡献),来自于西方艺术家卓越的技艺和艺术上的刺激,也来自于印度人自己那巨大的创造力和艺术天分。
佛陀是亚洲最伟大的贤者及圣人,但他的肖像在他诞生600年后才出现,那时候耶稣都已经降生一百来年了。在前基督教时代的印度,没有任何人刻画过迦毗罗卫城这位大哲的容貌。阿育王是佛陀的追随者,但他也不敢在公元前3世纪中叶立起的石碑上刻画他所崇敬之人的相貌。
犍陀罗佛像
佛教艺术的第一个阶段始自佛陀去世250年后,其中象征这位伟大导师的部分都是一些抽象的内容。一个时常出现的象征物是狮子。佛陀来自于释迦皇族,这个家族有时又被人叫作“狮子释迦”,佛教经文常常提到佛陀的“狮子吼”。
博帕尔邦的桑吉有一座大而著名的舍利塔,它大约建于公元前2—1世纪,是一座十分美丽的古印度遗迹,它的建造目的是代表整个宇宙。围绕佛龛的墙壁上有四个门,上面刻着佛陀的生平故事,但里面没有一个描绘了佛陀的面孔,甚至压根没出现佛陀本人。这四座大门大约建于公元前1世纪末。位于中心的过梁上刻有菩提树的图案,乔达摩就是在这里悟道的。树下的两侧站满了信众,中间则有一个王座。这是给尊者本人准备的王座,但却没人坐在上面!佛陀这位佛教中的神圣人物得到了人们的崇敬,但没有人将他的圣像刻画出来,端详这一艺术品的人们一下就能看出这一点。在公元前的无数年间,世界各处的佛寺、神龛、舍利塔上都没有出现过佛教创立者的身影和面孔,人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对他怀有敬意。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当时印度最兴盛的宗教(抑或哲学)为什么要等到1世纪末才会创作出佛陀的肖像呢?为什么要让外国艺术家来创作佛陀那传遍了整个佛教世界的理想化肖像呢?
这些问题的答案和“神”这个概念一样古老。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的人们都没有创作出任何代表神的东西,实际上,就连人类自己在那时都没有得到刻画,第一批刻画了人类形象的是奥瑞纳文化下的克罗马努人,这种文化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后期。这一时期内最早出现的拟人作品是距今5—3万年间的维纳斯雕像,但它们或许只象征着生命的诞生和延续,同时也是永生的标志。圣像的发明相对而言要更晚一些,有人说它是异教徒的发明,当人们往“神明”这个概念里掺入了多神教元素的时候,圣像也就应运而生了。婆罗门教是印度最古老的宗教,它拒绝偶像崇拜,也拒绝任何象征物。这是佛陀去世后600年才有人创作其圣像的主要原因。
直到公元1世纪时,犍陀罗的艺术家们才创作出了一副理想化的佛陀肖像。当佛陀有了人们看得见的形象之后,他就成了人们崇拜的对象,他的哲学也就变成了宗教。
犍陀罗的宗教艺术帮助到了佛教。现藏于拉合尔博物馆的西格里舍利塔的底座侧面就刻着13处不同的浮雕,它们各自描绘了佛陀的一件生平故事,让我们了解到了当时的人们对佛陀生平经历的看法,并将与佛陀相关的传奇故事铭刻在了石头里。
但除此之外,这些具有纪念意义的石制艺术作品还刻画了些别的内容。艺术家们开始创作或坐或站的佛陀形象,并用到了浮雕和圆雕等表现形式。在其他一些雕塑家的刻刀之下,佛陀成为一位帮助众生度疾苦,不惜拒绝涅槃的伟人。
英国考古学家约翰·马绍尔爵士在西巴基斯坦发掘了三座古城的遗址,它们来自于前7世纪—公元5世纪期间,马绍尔爵士也为犍陀罗佛教艺术的研究做了很大贡献。他发现了公元1—2世纪间的一个早期犍陀罗艺术流派,还发现了另一个较晚出现,在公元350—500年期间兴旺发达的流派。这两个流派的艺术风格不同,除此之外,这两个时期的雕塑家们所用的创作媒介也不一样。第一个犍陀罗时期的雕塑家们用的是石头,第二个用的是灰泥。早期流派的艺术家们在白沙瓦山谷以及印度河西岸的郊野里工作,较晚期流派的艺术家活动范围要广阔许多,东至印度河东岸的塔克西拉,西至古代的巴克特里亚以及奥克苏斯河,也就是巴基斯坦、印度和阿富汗。早期学派的作品略显稚拙,而当我们审视较晚期学派的杰作时,我们会发现它们的思想完全凌驾于物质层面之上。
大部分佛陀像都呈祈祷状,一只手包裹着另一只手。也有一些描绘了佛陀授业的肖像画,这些画中的佛陀双手合于胸前,正在冥想。所谓的“佛陀说法图”里佛陀的手印日后演变成了一系列细致入微、变化多样的姿势,它们象征着许多不同的内容,例如专注、授业、激励、祈祷和无畏等。
佛陀的法衣束在腰部,末端几乎垂到了地面,往往会露出他的右肩。他的这件法衣实际上是希腊长袍,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希腊风格的服饰,甚至有可能是罗马服饰。白沙瓦博物馆里藏有一尊佛陀站像,是最早期的佛陀雕像之一,其中佛陀穿着的是托加袍,就和罗马皇帝奥古斯都穿着的差不多。
较晚期的犍陀罗雕塑和早期基督教雕塑之间实在太相似了,以至于我们可以推测基督教和佛教艺术作品都起源于同一处地方,或者说两者之间存在着联系,后面这种说法可能性更高一些。拉合尔博物馆里存有佛陀祷告像,巴黎卢浮宫里存有早期基督教石棺,布克塔尔发现它们之间有着一些令人惊讶的相似之处。美国学者亚历山大·索普尔在1951年时于《美国考古学期刊》上发表了《犍陀罗的罗马风格》这篇文章,其中讲到,整个西方世界唯一一种在思想和手法上和犍陀罗艺术相类似的,就是西地中海和其中心城市罗马的艺术,这里说的犍陀罗是贵霜统治期间处于极盛时期的犍陀罗。在阿富汗哈达地区出土的经文更是清楚地体现出了东西方之间的联系。哈达位于贾拉拉巴德以南5公里处,在佛教兴盛时期是一处著名的朝圣地。法国考古学家富歇、哥达德和巴索斯在1923—1928年期间对这里进行了发掘,找到了从公元3世纪一直到公元8世纪期间的佛教艺术作品,它们现在还存于哈达的佛寺,巴黎的吉美博物馆以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博物馆内。它们当中有一些佛陀的头部雕像,十分精美,几乎可以说是欧式雕像了,此外,还有西勒诺斯的头部雕像,长角的怪物,恶魔以及僧人,这些都和8世纪的意大利以及法国艺术联系紧密。著名的“哈达恶魔”是个驼背的人物,他身披斗篷,戴着兜帽,面庞明显因痛苦而扭曲了,它描绘的是巨大的**,相比犍陀罗艺术而言,它看上去更像是中世纪西方宗教艺术的杰作。
白沙瓦博物馆的佛陀站像
犍陀罗雕塑不仅刻画了佛教之中的神明,也刻画了因陀罗和梵天等印度教神明,同样还刻画了希腊众神,哈尔波克拉特斯、西勒诺斯、半人马和萨蒂尔。除开这些,犍陀罗的艺术家还创作了很多有关赞助人、捐助者、和尚、苦行僧、摔跤手、武士、大象、狮子、火祭坛以及各种建筑结构的画作。有一些外国艺术家率先创作了刻画佛陀面容的艺术作品,让印度人第一次窥见佛陀的面容,这些艺术家是谁呢?有哪些艺术大师在犍陀罗(或许也在马图拉)上过课?佛陀成为数百万人顶礼膜拜的对象,是谁成功创作出了他的视觉形象的?富有才华的印度艺术家们遵照一定的模式设计出了各种描绘佛陀的雕像、浮雕和绘画作品,全亚洲的人民日后都会在这些神圣的艺术作品面前叩首膜拜,那么到底是谁拥有这么大的影响力,能设计出这套模式呢?
虽然我们永远不可能知道他们姓名,但亚历山大的才华、希腊文化的气质、希腊的艺术、罗马的技艺都影响了这里数百年。正因如此,人们才会先将乔达摩的面庞刻在石头上,也正因如此,整个亚洲才会将敬拜佛像视之为纪念佛陀慈悲教义和追寻通往涅槃道路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