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发现了重要的一点:《列王纪上》的第9节说所罗门在巴勒斯坦各地大兴土木,其中详细叙述了为他在以旬迦别所建的一支舰队的故事:这支舰队由腓尼基水手驾驶,前往俄斐寻找金子。由于某种原因,这段记录的作者没有提到一点:所罗门将铜、铁锭以及成品运上了这些船,出口到俄斐,换来黄金和其他产品,里面也没有提及在船舶建造之前,之后不久,或者在船舶建造期间,所罗门修建了以旬迦别这座港口和工业城市。
——尼尔森·格鲁克,《美国东方研究学院学报》,
1939年第75号,第16和17页
和我们相比的话,一二百年后的历史学家将更好地理解所有历史事件相互间存在的神秘关系,因为各种研究一直在不断地揭示永无止境的事件链中新的联系,它们不仅将各国和各大洲联系在了一起,而且似乎还环绕了整个地球。
以色列最伟大的国王是大卫,他大约在公元前1000—公元前960年统治以色列。同时他还是一位歌唱家、诗人和音乐家,并且还抽出了时间,推翻了非利士人的霸权地位,在耶路撒冷设置了“约柜”。在他统治期间,犹太历史也迎来了一个黄金时代。他是一位有天赋的政治家和统治者,在设计国内组织架构时很可能是以埃及为模版的。大卫获得了一场场胜利,最终成为耶路撒冷之王、以色列和犹大土地之王、亚扪王、亚兰(大马士革)和以东省的统治者以及摩押王国的国王,摩押王国是一个附庸国。但能把这套错综复杂的政治体系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大卫自己那强大的人格。寻找一位值得继承皇位的天才总是很麻烦的,在这方面讲,大卫失败了,他和日后的奥古斯都所做的差不多,后者将罗马帝国传给了提比略,提比略对这个帝国可没那么关照。
大卫的长子亚扪被亚伯索隆谋杀,后者甚至在他父亲还活着的时候就试图强行篡夺王位。年迈的国王被迫在儿子的军队面前退却,并撤退到了约旦东部的马哈尼姆。“在以法莲的森林”里的某个地方发生了决定性的战斗,亚伯索隆逃跑时被击败,死于非命。阿多尼亚现在成了大卫的长子,但一群敌对的朝臣从中作梗,成功地让大卫的新继承人疏远了老国王。大卫一生中遇到的女性里最重要的是著名的拔示巴,她的美貌迷住了他,让他命令手下杀害了她的丈夫,赫梯人乌利亚。拔示巴是所罗门的母亲,她开始在宫廷阴谋中扮演重要角色。她和先知拿单一起合作,设法说服了大卫,让她的儿子所罗门继承了王位。所罗门实际上是在耶路撒冷公开称自己为王的。
与大卫一样,所罗门是世界历史上十分有趣的一位人物,不过相比政治领域而言,他在智力和创意方面的才干可能更为突出。他成功地保持住了属国们的忠诚,但没有强化这种忠心,也许是因为他不喜欢战争。没有人能够超越大卫,所罗门的统治预示着他父亲所建立的帝国的最终垮台。尽管如此,拔示巴和一系列宫廷阴谋确实给人类送来了这位智慧之王、箴言之王和《所罗门之歌》的作者。传统的东方思想认为所罗门是一个聪明而强大的统治者的理想化身,所罗门本身的名字叫“Shelemoh”,在希伯来语里的意思是“和平的人”。
所罗门王扩张了边境防御,维持着范围广阔的外交关系,试图通过精明的婚姻来保证他的帝国延续下去,并鼓励皇室保持浮华和辉煌。他的后宫包括许多外国女性,其中有一位埃及公主,她可能是第二十一王朝一位法老的女儿。所有这些都需要花费巨额资金,所罗门自己的领土上缺少自然资源,单靠自己的话,是无法积攒下足够金钱的。所以说,对人性拥有不可思议的判断力、对人类的弱点看得一清二楚、对智慧展开了伟大追求的所罗门,在寻求财富时也应该展开过巨大的努力。事实上,他进行了一系列大胆而有利可图的商业活动,这些活动确实使他获得了无法估量的财富。
他那奢华至极、令人惊叹的生活方式在《列王纪上》的第10节中有所涉及,这一节讲述了示巴女王的耶路撒冷之行,她听说了所罗门的智慧,以及他那神话般的财富,所以才带着大批随从前来此处。她自己带来了装满大量黄金、宝石和香料的骆驼商队。为了弄清所罗门到底是不是世间众人嘴里的智者,她预先想好了许多谜语,向他提问。具体记载很明确:“所罗门王将她所问的都答上了,没有一句不明白、不能答的。”女王被所罗门的霸气、风采和智慧迷倒了。宫殿、餐具、廷臣和仆人的住所、他们的礼仪和服装、壮丽的燔祭——所有这些都让她惊讶不已。她说:“我先不信那些话,及至我来亲眼见了才知道人所告诉我的还不到一半。你的智慧和你的福分越过我所听见的风声……”于是她将“一百二十他连得金子和宝石,与极多的香料,送给所罗门王。她送给王的香料,以后奉来的不再有这样多。”
然而,示巴女王并不是第一个将黄金带入耶路撒冷的人,因为《圣经》指出,这座城市一直是个藏有无数财富的宝库。所罗门王是从哪里获得无数宝藏和黄金的呢?
《旧约》中的两段经文为我们提供了线索。《列王纪上》的9—10节和《历代记》的8—9节都说,所罗门会让腓尼基的水手或船只穿过红海,到达俄斐,并带回大量的黄金。往返一趟显然需要三年时间。所罗门的这些冒险得到了提尔的腓尼基国王希兰支持,所罗门和他保持着友好关系,在他之前,大卫王也和希兰维持着良好关系。这两节《圣经》之中唯一的区别在于,《列王纪上》里的希兰只为所罗门提供了水手,而在《历代记》中,他把整支舰队派到了俄斐。
《圣经》明确提到了远征的出发点。这次航行开始于“在以东地红海边,靠近以禄的以旬迦别”,以旬迦别地区当时是亚喀巴湾北端的一个海港,现在离海洋有45.06公里远。
这些是传说还是现实?几年前,我们得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1938年3月至5月间,位于耶路撒冷的美国东方研究学院开始挖掘泰尔赫莱菲。一行人的领导者是尼尔森·格鲁克,他不久之后就会发表研究成果,其中的内容超出了所有人最夸张的想象。美国人毫无疑问地证明他们发现了《圣经》里的以旬迦别。考古者挖开了大漠群沙,在下方发现了整座城镇的废墟。所罗门王的海港重见天日。
这里的海岸一直是平坦而多沙的,但3000年前的小帆船需要的正是这种海岸线,因为人们要把它们拖到海滩上。美国人又有了进一步的发现:一整套熔炉系统。这套系统位于该城最重要的一个角落,建造工艺十分娴熟,显示出所罗门手下的建筑师和技术人员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建筑师们利用到了从海湾方向不断吹来的强风,在这竖起了炉子,让空气穿过通风口,助长火焰,从而产生大量热量。
随着时间推移,人们也修改了熔炉的结构。他们封上了通风口,在通风口处安装了手动风箱。铜烟和高热使得炉墙变成了绿色,组成墙壁的石头变得非常坚硬,以至于在3000年之后展开的挖掘工作都没有破坏大多数的炉墙。这些炉子所用的木炭来自附近的棕榈林。
在进行为期三年的挖掘工作时,美国人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只有奴隶才能在这个火热的地狱里工作。这里潜伏着烟雾和危险的蒸汽,而且当地的气候又十分恶劣,所以任何人都不会自愿在火炉旁边待上很长一段时间。这里的奴隶们肯定会像苍蝇一样死去。尼尔森·格鲁克的报告说明了当地的情况有多恶劣,他表示,到第三年结束时,他们一行人在身体的耐受力方面已经达到了极限。他们有一回在泰尔赫莱菲遇到了一场严重的沙尘暴,十天之内,能见度从未超过三十米。他们在遗址北边的房间里花了三年进行清理,但在沙尘暴走后,沙子又把这儿给堵塞了。
管理警卫和商人的官员所住之处大概和火炉和冶炼厂间有一段距离,而不得不干脏活累活的奴隶们住在厚达1到1.2米的数道坚固砖墙内,有警卫和士兵轮班看管。由于人们担心这个“地狱中心”存在发生暴动的风险,同时也有遭受外部袭击的可能性,所以人们便将以旬迦别改造成了一个坚固的堡垒,控制住了阿拉伯、西奈和大巴勒斯坦之间的陆路和海路交叉口。时至今日,承担这一任务的变成了约旦的亚喀巴要塞,亚喀巴的战略地位要比它差远了。
挖掘结果显示,人们会把矿石运送到以旬迦别来进行冶炼和加工,这里还是一个繁荣的金属制品中心。人们也会在以旬迦别建造船只,将它们派往已知世界的所有地方。西奈半岛、埃及、犹大和阿拉伯的商队来到了这座城市。这里在公元前十世纪期间最为活跃,包括了所罗门统治时期(公元前965年—前926年)。
格鲁克在这个引人入胜的圣经遗址之中和一群杰出的伙伴共事多年,他谨慎地下判断称,据他所知,只有一个人有足够的能力、财富和远见来规划并建设像以旬迦别这样的工业中心,它的第一个阶段也是它最伟大的阶段,在此期间,它是一座非常复杂且专业的城市。这个人是所罗门王。在同时代的人里,拥有充足的能力、远见和动力,能运用它们建造这样一个远离耶路撒冷的工业和海港重镇的也只有所罗门了。所罗门能在以旬迦别冶炼、提纯并处理来自亚拉巴谷的大型铜矿和铁矿中的矿石。他通过海陆运输方式来出口制成品,并用它们换来阿拉伯和非洲的香料、象牙、贵重木材和黄金。正如格鲁克所指出的那样,所罗门这位以色列的英明统治者是一位铜男爵、一位航运巨头、一位富商大贾和一位伟大的建筑师。他曾是这个国家的福气,但转瞬之间就成了祸患,因为随着所罗门的财富不断增长,他产生了一种专横的态度,无情地践踏他的子民们所养成的民主传统。所罗门麾下的商业网络从西班牙的腓尼基港口延伸到了阿拉伯、叙利亚和非洲东海岸,但在他所有的成就之中,以旬迦别是最伟大的。
我们知道了寻求黄金的所罗门舰队是在哪儿起航的,但他们的目的地是什么?
俄斐的地理位置刺激着许多代人的想象力,针对这一问题,人们也已经撰写了许多篇文献。人们提出了各种假设,认为这个传奇般的地区或城市就处于五大洲上的某处,还有些人说他们找到了俄斐的位置,他们的说法不一,同样覆盖了五大洲。
奥古斯都·基恩1901年在伦敦出版了一本书,名为《俄斐的黄金》,他在书中宣称俄斐位于多法尔的阿拉伯区。R.F.伯顿认为俄斐和亚喀巴湾的米甸地区是一回事,但如果它离所罗门这么近的话,为什么需要派去一支舰队呢?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这一点。1844年,克里斯蒂安·拉森在德国写道,人们应该能在印度河地区找到俄斐,因为有个名叫阿比拉的部落居住在那里。也有人觉得俄斐在非洲(Africa),但“Africa”这个名字是日后的罗马人发明的,来自一个叫作“Afri”的北非部落,所以说这肯定是谬论。R.梅维斯觉得人们可以在秘鲁(Peru)找到俄斐,因为《历代记》第三节里提到了“巴瓦音的金子”。犹太历史学家弗拉维乌斯·约瑟夫斯在公元一世纪猜想俄斐位于印度的某个地方,而亚历山大·冯·洪堡则认为俄斐是一个普通的地理名词,而不是一个特定的地方或地区。解密巴比伦楔形文字的先锋朱尔斯·奥普尔特提出了类似的理论。
《旧约》告诉我们,从俄斐回来的船上装满了黄金、白银、象牙、猿猴和孔雀,人们试图靠这些生物和非生物商品来确定其位置。理查德·赫尼格指出,希伯来语中的类人猿(kophim)一词来自于梵语的“kapi”,而孔雀也只可能来自印度。另一方面,希伯来语里的“thukkiyim”在法国学者卡特勒梅尔眼里代表鹦鹉或者珍珠鸡,卡尔·毛克则认为它代表鸵鸟。“印度”在科普特语里是“Sophir”,这又是一个词源学的线索,指向了俄斐印度说。
自远古时期以来,印度与非洲东海岸之间就有着商业活动,所以说,古印度人的名字有时会在印度洋的另一边重新出现,这不足为奇。比如说,西马拉巴尔地区有条索法拉海岸,莫桑比克地区也有个索法拉海岸。有趣的一点是,哥伦布也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了对俄斐的探索之中,并且希望在向西方航行时到达那里。“俄斐的金子拥有无法估量的荣光和力量。无论谁拥有这些黄金,他都能在人世间取得一切想要取得的东西。”这位热那亚探险家说道。
在思考这个问题时,我们应该想到一个事实:印度洋西半部只有两个地区生产黄金;印度和莫桑比克背后的国家,也就是南罗得西亚。
印度的迈索尔、马德拉斯和海德拉巴拥有金矿,但所罗门如果来到了印度的话,想要获取黄金,就得进行战争,因为当地的王公们绝不会直接投降而不做抵抗。此外,理查德·赫尼格正确地指出,印度从古至今的黄金消费量一直比产量高很多,因此得到了一个传统绰号,那就是“黄金的坟墓”。
我们剩下的选项就是非洲东南部索法拉海岸的腹地了。这里位于莫桑比克西边的南罗得西亚,距离大海有九百多公里,是非洲南半部储量最大的金矿区。首先提出人们该在南非寻找俄斐的是卡尔·毛克和卡尔·彼得斯。我们没必要假定以色列人会在离家十万八千里的地方运作属于自己的金矿,或者假定腓尼基人曾经占据了黄金储量最大的地区。毫无疑问,如果给当地人提供足够回报的话,那他们将会从内陆向海岸运送足够的黄金。
但这并不能解释所罗门是怎样获得黄金的。赫尼格教授认为,以色列人从非洲东南部地区获得黄金的方式并不是贸易或殖民,靠的是进行战争以及组织海盗抢掠,这在黄金的历史上可谓常见手段。他补充说,科尔特斯手下的西班牙人攻入了墨西哥,皮萨罗手下的西班牙人占领了秘鲁,想想这两个例子,人们就明白了。这就能解释腓尼基人为什么会自愿在他们的探险队里带上属于异族的以色列人了。赫尼格断言,腓尼基人一直都不擅长作战,独自战斗的话也不太可能获胜。因此,他们预计自己需要展开一番袭击,所以便寻求以色列这种经验丰富,能征善战的民族帮助。
这个理论似乎略显武断。首先,我们不能假定所罗门王只对俄斐进行过一次黄金探险。《圣经》的语句暗示着他们展开了数次航行,每次航行都持续了三年。一场突袭要进行三年?历史上几乎没有一群任何地处遥远的人们遭到过一场为时这么久的袭击,人们假定以色列人与腓尼基人合作展开了突袭,这些突袭也不可能是每次都百分百按照计划进行的。赫尼格断言腓尼基人是低效率的士兵,没办法满足政治目的,这与布匿战争的历史事实、汉尼拔英雄般的壮举和迦太基的顽强防御完全相悖。闪族的迦太基人调集起了古往今来前所未有的勇气,起身保卫属于自己的大都会。我们知道腓尼基人不仅是一流的海员,杰出的外交官和精明的商人,还是优秀的战士。
不,提尔的希兰和所罗门之间的合作应该不是靠战争和海盗活动完成的。腓尼基人是经验丰富的导航员,他们拥有同时代最好的船只,他们总知道那些鲜为人知的水域的最佳路线,他们对航海秘密守口如瓶,生怕消息走漏。他们对这一伟大事业的贡献是海洋、船舶和船员的经验。所罗门王提供了一样完全不同的东西:用于贸易的货物。美国人展开的发掘向我们表明,以旬迦别可能拥有古代世界之中最大的冶炼工程,自从所罗门王在那里建立了一套繁荣的金属制品工业体系之后,也就有了可以出口的东西。从以旬迦别出发的船上装载着铁和铜矿,到达俄斐之后,人们会将这些非常珍贵的商品换成黄金、奴隶、猿猴、象牙、孔雀和其他稀有商品。
尼尔森·格鲁克在发掘泰尔赫莱菲期间想到了这个答案,我们应该感谢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