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大家张大可讲史记套装(套装3册)

李将军列传

字体:16+-

李广是西汉抗击匈奴战争时期涌现出来的著名将领,也是千百年来人民最喜爱的历史人物之一。他出生于“世世受射”的家庭,从小练就一身高强的射技。四十多年的戎马生涯把他锻炼成为临危不惧、胆略超群,治军简易、体恤士卒,颇受官兵爱戴的将领。李广立下卓越的战功,但“官不过九卿”“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尤其是在最后一次汉与匈奴的决战中,人为造成了李广的悲剧,暴露了封建社会独裁政治摧残人才的弊端。由是作者寄寓了深深的同情,字里行间透露了无限的悲愤,使得《李将军列传》成为《史记》中的名篇,从而千古传颂不绝。这可以说是李广身后的荣名。

【语译】

李将军名广,是陇西郡成纪县人。他的先祖叫李信,在秦时当将军,就是追得燕国太子丹的那个人。他们老家在槐里,后来才迁到成纪。李家世世代代传习箭法。汉文帝十四年,匈奴兵大举侵入萧关,而李广就以良家子弟的身份从军抵抗匈奴。因为他精通骑马射箭,杀死、俘虏了很多敌人,被提拔做汉朝的中郎。李广的堂弟李蔡也被任命为中郎,他们都是侍从皇帝的侍卫骑郎,俸禄八百石。李广曾经侍卫文帝出行,每当他冲锋陷阵、破除障碍、搏斗猛兽时,文帝就感叹地说:“可惜呀,你生不逢时!假如你生在高皇帝打天下的时候,封个万户侯也不算什么!”

等到汉景帝继位初立时,李广任陇西都尉,后来又调任骑郎将。吴、楚七国叛乱的时候,李广担任骁骑都尉,跟随太尉周亚夫攻打吴楚叛军,突入敌军中坚,在昌邑城下夺敌军旗,功名大扬。只因为他私下接受了梁王给予的将军印信,平乱回京后,将功折罪,没有得到朝廷的奖赏。被任命为上谷太守,匈奴每天都来跟李广交战。典属国公孙昆邪向皇帝哭诉说:“李广的才能天下没有第二人,可是他对自己高强的本领太过自信,跟匈奴打起仗来,常常硬拼,这样下去,我真担心他有一天要阵亡。”于是景帝就把他调走,改封为上郡太守。后来李广又转任边郡太守,由边郡太守又改任上郡太守。他先后做过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等地的太守,都以跟匈奴打硬仗闻名。

匈奴又大规模地侵入上郡,皇帝派亲信的宦官随李广训练军队,抗击匈奴。有一天,这宦官带领了几十名骑兵,纵马驰骋,看到了三个匈奴人,就同他们打起来。那三个匈奴人转身放箭,射伤了宦官,把他带去的骑兵都快杀光了。宦官逃回到李广的营帐,李广说:“这一定是专门射雕的能手。”于是,李广立刻带领了一百名骑兵追上去。那三个匈奴人没有骑马,走了几十里就给追上了。李广命令手下骑兵左右散开,从两翼包围过去,自己亲自拉弓搭箭射杀他们。杀死两人,活捉一个,一问,果然是匈奴人中射雕的能手。李广他们刚把匈奴人捆绑好,上马准备回去,远远望见有几千名匈奴骑兵过来。匈奴兵一见李广的小股骑兵,以为是汉人诱敌的疑兵,都大吃一惊,立刻上山摆开阵势,准备迎战。李广手下的一百名骑兵吓得心惊胆战,都想掉转马头往回逃。李广对他们说:“我们已经离开大营几十里,现在就这样带人马往回跑,匈奴兵追来射击,我们会立即被全歼。现在我们停留下来,匈奴兵会认为我们是主力部队派来诱骗他们中计的,一定不敢来攻击我们。”接着,李广向手下骑兵发出命令说:“前进!”前进到了离匈奴阵地二里左右,停了下来,又发令说:“一律下马,把马鞍全部卸掉!”这时骑兵们沉不住气了,说:“敌人这么多,而且距离我们这么近,万一情况紧急,又怎么办呢?”李广说:“敌人以为我们会逃走,现在我们却下马,卸了马鞍,表示不走,这样使得敌人更加相信我们是来诱骗他们中计的。”因为这样,匈奴骑兵终究不敢出击。有一个骑白马的军官,为了稳定阵脚,走出阵来监护他们的骑兵。李广看见了,立刻上马,同十几名骑兵飞奔过去,一箭把他射死,然后再回到自己的队伍中,卸下马鞍,并命令士兵们都放开马匹躺下来休息。这时,刚好天色已晚,匈奴兵始终觉得捉摸不定,不敢前来攻击。到了半夜,匈奴兵还以为汉军主力埋伏在附近一带打算趁夜袭击他们,就连夜全部撤走了。翌日天亮后,李广才带着百名骑兵回到大营。大营本部不知道李广行动的方位,所以没有派兵去接应。

过了几年,汉景帝死了,武帝登基,大臣们都认为李广是名将,可以重用,武帝就把他从上郡太守任上调回京城,担任未央宫卫尉,而程不识也正担任长乐宫卫尉。程不识和李广同样是以边郡太守的身份,统率军队,屯守驻防。在他们出关攻打匈奴的时候,李广行军,不讲究队形组织行列阵势,靠近水草充足的地方驻扎下来,士兵可以自由活动,晚上不打更警戒,指挥部简化一切公文簿册,但也远远地派出哨兵深入侦察敌情,队伍从来没有遇到过什么危险。程不识却严格要求部下遵守约束,注重队形组织与行列阵势,晚上总派人打更巡夜,文书官吏办理公文簿册忙得通宵达旦,部队得不到休息,但是也从来没有碰到过什么危险。程不识说:“李广治军十分简易,可是匈奴突然来袭击,他就没法防备,不得不打遭遇战,然而部下也安逸快乐,都心甘情愿地为他效死力。我治军虽然繁忙劳顿,可是匈奴也不敢来侵犯。”当时,汉朝边防线上,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但是匈奴更害怕李广的胆略,士兵们也大都愿意跟随李广而以程不识的严厉为苦。程不识在汉景帝时由于屡次直言进谏,改任为太中大夫。他为政清廉,对于朝廷的条文法令,执行得很严谨。

后来,汉朝用马邑城来引诱单于,派大军埋伏在马邑城旁边的山谷里伏击匈奴,李广担任骁骑将军,受护军将军韩安国节制。当时,单于觉察到引诱他的计谋,就逃走了,汉军都未能建树功绩。过了四年,李广从卫尉调升将军,率领军队出雁门关讨伐匈奴。这一次,匈奴兵多势壮,打败了汉军,活捉了李广。单于素闻李广本领高强,命令部下说:“俘获李广,一定要活着给我送来。”匈奴骑兵俘虏了李广,那时李广身受创伤,就让他躺在一张网兜里,挂在并排的两匹马中间抬着走。走了十几里路,李广装死,斜眼瞧见旁边有个年轻的匈奴人骑着一匹好马,他突然纵身一跃,跳上那匈奴青年的马背,夺了弓箭,把那青年推下马去,他快马加鞭,向南奔驰几十里,又会合了部下的残兵,就带着他们进入雁门。匈奴骑兵几百人紧追不舍,李广一面飞跑,一面拿出从那个匈奴青年手里缴获来的弓箭,转身射杀追赶他的骑兵,才得以脱险。于是他回到了京师长安,汉廷把他交给主管官吏审讯。司法官认为李广损兵折将,本人又被匈奴活捉,这样的失军之罪,罪该斩首。李广用钱赎了死罪,被降为平民。

转眼间,李广已在家闲居了几年。他和从前颍阴侯的孙子灌强都住在蓝田南山脚下,便经常与退职闲居的灌强到山中打猎。一天晚上,李广带一随从骑马夜出,跟朋友在田间喝酒。回家的路上,走过霸陵亭,霸陵尉喝醉了酒,吆喝着拦住了李广,不准他通行。李广的随从通报说:“这位是前任李将军。”霸陵尉说:“就是现任的将军夜间也不准通行,何况是前任呢!”说着便把李广扣留下来,在驿亭中过夜。过了不久,匈奴兵侵入边境,杀死辽西太守,打败了将军韩安国,韩将军后来改调右北平,死在任上。于是天子召见李广,封他为右北平太守。李广随即请求武帝调霸陵尉和他一起去,后来到了军中,就把霸陵尉斩了。

李广镇守右北平,匈奴闻讯,号称他为“汉朝的飞将军”,一直避开他,好几年都不敢侵犯右北平。

有一次,李广外出打猎,远远望见草丛里的一块石头,以为是老虎,一箭射去,射中石头,箭头全钻了进去,走过去一看,才知道是块石头。于是就重新再射,就再也射不进去了。李广从前在所驻守的各郡,听说有老虎出没,就常常亲自去射杀。等到驻守右北平,射杀老虎时,老虎跳跃起来,扑伤了李广,但结果李广还是把老虎射死了。

李广为人廉洁,得了赏赐就分给自己的部下,吃喝都和士兵在一起。他一辈子,前后做了四十多年二千石俸禄的高级官员,家里却没有多余的财产,也始终不谈个人家产的事。李广个子高大,臂膀长得像长臂猴一般灵活,他射箭的本领也是一种天赋,即使是他的子孙和跟他学习射箭的人,也全都比不上他。李广说话迟钝,不善言谈,休闲时和人们聚会,总是在地上划成阵势,比赛射箭,输了就罚酒。他把比赛射箭当作唯一消遣的游戏,一直到死,都是这样。李广带兵行军,走到水源缺乏、粮食断绝的时候,发现了水,士兵们不全喝遍了,他不到水边去;士兵们不全吃遍了,他坚决不尝一口饭。李广对待士兵十分宽和,一点也不苛刻,所以士兵们也都爱戴他,心甘情愿听他任用。他射箭的习惯是即使敌人逼近了,也要估计一下距离,如果不是在几十步可以射中的范围里,就不发射,只要他一发箭,敌人就应弦倒毙。因此,他带兵作战多次遭遇被围困,他射猛兽也常常被扑伤。

过了不多久,石建死了,于是皇上召见李广,让他替代石建做郎中令。元朔六年,李广改任为后将军,跟随大将军卫青,从定襄出击匈奴。和李广一道出征的将领们,大多数因为斩敌首级达到奖励标准,封了侯,而只有李广这支部队没有军功。两年以后,李广以郎中令率领四千骑兵从右北平出发,博望侯张骞带领一万名骑兵和李广一起出征。出塞后,两支军队分路进军。李广军队前进了几百里,遭到匈奴左贤王带领的四万骑兵的包围。李广部下士兵恐慌起来,李广就派他的儿子李敢骑马驰奔敌阵探察敌情。李敢领着几十名骑兵前去,直贯敌人的包围圈,又突击了敌人的左右两翼,然后回到自己的阵地,向李广报告说:“匈奴兵是好对付的。”军心才安定下来。李广命令士兵们摆成圆形阵势,人人面向敌军,匈奴兵疯狂进攻,箭如雨下。汉军死亡过半,箭也快射光了。李广就命令士兵们把箭搭在弦上,拉满了弓不要发射,他亲自用威力极大的黄弩弓射杀敌军的副将,一连射杀了几个,敌军才渐渐散开。这时,刚好天色已晚,官兵们都吓得面无人色,可是李广的神色还是和平常一样,而且还整顿好了军队。从此以后,他的部属更加佩服他的勇气了。第二天,又和匈奴拼死作战,这时,博望侯张骞的大军也赶到了,敌军才解围而去。汉军已经非常疲乏,没有力量再去追击。这时,李广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打完仗回到朝廷。根据汉朝法令,博望侯行动迟缓,耽误军机,应当处死。张骞出钱赎免了死罪,被降为平民。李广功过相抵,没有得到赏赐。

当初,李广的堂弟李蔡和李广一起侍奉汉文帝。景帝时,李蔡的功劳累积起来,已经做到二千石的高官。武帝时,升到了代国相的位置。元朔五年被任命为轻车将军,跟随大将军卫青攻打匈奴右贤王有功,符合封侯标准,被封为安乐侯。元狩二年,替代公孙弘为丞相。李蔡的人品在九品中属第八等,名气声望比李广相差甚远,可是李广却没有得到爵位和封邑,做官没有超过九卿;而李蔡却被封为列侯,担任丞相。李广麾下的一些军官和士兵们,有的也得到了侯爵和封赏。李广曾经同观测星象云气、占卜吉凶的阴阳家王朔私下交谈说:“自从汉朝攻打匈奴以来,我李广没有一次不参加战斗。而各军校尉以下的军官,他们的才能比不上中等的人,以攻打匈奴有功而取得侯爵高位的却有几十人。我李广不比别人差,可是不承认我有尺寸之功而给以封邑的待遇,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我的骨相不应该封侯,还是本来命运注定这样呢?”王朔说:“将军自己回想一下,是不是曾经做过自己认为遗憾的事?”李广说:“我曾经做过陇西太守,有一次羌族反叛,我用计诱降,投降的有八百多人,我用欺骗的手段在同一天把他们全杀了。直到今日,我最大的遗憾,也就只有这一件事。”王朔说:“罪过没有比杀死已经投降的人更大的了,这就是将军不能封侯的原因啊。”

两年后,大将军和骠骑将军大举出征匈奴。李广多次请求随军出征,武帝认为他年纪太大,没有允许;过了好久,才允许他出征,任命他为前将军。这一年,是元狩四年。

李广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出了边塞,卫青捉到俘虏,问出了单于住的地方,他就自己率领精锐部队去追赶单于,而命令李广的部队隶属于右将军赵食其,将两支部队合并,从东路出发。东路稍为迂曲绕远,而这支大部队又行经水草稀少的地方,其势不能聚集行进。李广就自动向卫青请求说:“我是部队前将军,现在大将军却把我改调从东路行军;况且我年轻时就开始和匈奴作战,今天才得到一次与单于对阵的机会,我愿意担任前锋,首先与单于决一死战。”大将军卫青曾秘密受到武帝的告诫,认为李广年老,又命运不好遇事不吉,不要让他正面同单于对阵,因为这样子恐怕不能达到取胜单于的目的。而这时,公孙敖刚刚失掉侯爵,担任中将军跟随大将军出征,大将军也想让公孙敖同自己一起与单于对阵,所以调开前将军李广。李广当时也知道内情,向大将军表示坚决不出东道。大将军不理会李广的请求,命令长史下一道公文给李广的幕府,说道:“赶快到右将军的大营去报到,照文书的命令执行。”李广不辞而别,内心怨怒地回到大营,带领士兵和右将军的人马合并从东路出发。部队没有向导,又迷了路,落在大将军的后面,耽误了和大将军约定的军期。大将军与单于交战,单于逃走了,未能擒得单于而还。大将军向南穿过沙漠,才遇到前将军和右将军。李广谒见大将军后,回到自己的军营。大将军派长史拿着干粮、酒浆送给李广,顺便问了李广、赵食其迷失道路的情况,卫青要上书向天子报告军事详情。李广没有回答,大将军派长史迫令李广的幕府人员前去听候审讯。李广说:“校尉们都没有罪,是我自己迷失了道路,现在我亲自上供状,到幕府听候审问。”

回到大将军幕府,李广对他的部下说:“我从年轻时起与匈奴作战,大大小小经历了七十多次战斗,现在有幸跟随大将军出战,直接对阵单于,可是大将军又把我的部队调开,去走迂回遥远的路,部队偏又迷了路,难道不是天意吗!况且我六十多岁了,终究不能忍受那些舞文弄墨的刀笔吏的侮辱了。”于是就拔刀自刎了。李广所部全军都哭了,老百姓听到这消息,不论是认识他的还是不认识他的,年老的还是年轻的,都为他流泪。而右将军赵食其单独被移送法官审理,本应处以死刑,却出钱赎罪降为平民。

李广有三个儿子,名叫李当户、李椒、李敢,都担任郎官。有一次,汉武帝和宠臣韩嫣戏耍,韩嫣稍有失礼,李当户便打了韩嫣,韩嫣逃走。因此汉武帝认为李当户勇敢。李当户很早就死了,武帝封李椒为代郡太守,都先于李广死去。李当户有个遗腹子李陵。李广死于军中时,李敢正跟随骠骑将军霍去病。李广死的第二年,李蔡身为丞相却侵占了汉景帝陵园前大道两边的空地,罪当惩办,李蔡不愿去受审,也自杀了,封国被废除。李敢以校尉的身份跟随骠骑将军攻打匈奴的左贤王,奋力作战,夺得了左贤王的战鼓和帅旗,斩杀了很多敌人首级,被封关内侯,食邑两百家,接替李广做了郎中令。不久,李敢怨恨大将军卫青致使他父亲含恨而死,便打伤了大将军,大将军包容了这件事。过了不多久,李敢侍从汉武帝到雍县去打猎。骠骑将军霍去病和卫青有亲戚关系,射杀了李敢。霍去病当时正是显贵又受武帝宠信,武帝隐瞒了真相,故意说李敢是被鹿撞死的。过了一年多,霍去病也死了。李敢有个女儿是太子的侍妾,深受太子的宠爱,李敢的儿子李禹也受到太子的宠爱,但他很贪利,李家的门第声望也就日益衰落了。

李陵长大成人后,被选拔任用为建章宫羽林郎的监督官,监管那些骑兵。他善于射箭,爱护士兵。天子认为李家世代为将,就任用他为八百骑兵的长官。李陵曾经深入匈奴境内二千多里,穿过居延海观察地形,没有看到匈奴踪影,就回来了。被任用为骑都尉,率领丹阳楚兵五千人,在酒泉、张掖教授射箭,屯驻防御匈奴。

过了几年,到天汉二年秋,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三万骑兵攻击匈奴右贤王于祁连山,同时派李陵率领射手和步兵五千人北出居延一千多里,想用来分散匈奴的兵力,不让匈奴集中力量阻击贰师将军。李陵到了预定的期限往回撤兵,却遭到了匈奴单于率领的八万大军围攻。李陵的军队只有五千人,箭射完了,兵士死了一大半,但他们杀伤的匈奴兵数量达到一万多。李陵边退边战,不停顿地战斗了八天,往回走到距离居延海还有一百多里时,匈奴截断了通路,李陵军缺少粮食,而救兵又不来,匈奴加紧攻击,并劝降李陵。李陵说:“我没脸面回报皇上。”于是投降了匈奴。他的军队全军覆没,其余逃散回到汉朝的只有四百多人。

单于得到李陵以后,因一向听说李家的名声,看到他打仗又非常勇猛,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李陵,让他显贵。汉朝听到消息,就杀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及全家。从那以后,李家名声败落,陇西的士人曾做过李氏门客的,都深深地感到耻辱。

太史公说:古书上说:“本身行为端正,不用命令人们也遵行;本身行为不端正,虽然三令五申人们也不遵从。”这话就像是对李将军说的啊!我看李将军诚诚恳恳像个乡下人,口齿木讷不会讲话。他死的那一天,全天下认识他的人和不认识他的,都在为他尽哀。他那一颗忠诚的心确实感动了士大夫。谚语说:“桃树李树都不会讲话,但树底下却踩出了一条条小路。”这话虽然讲的小事,可说明了一个大道理。

【讲析】

飞将军李广是西汉反击匈奴侵扰战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英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著名的《出塞》诗,是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的作品。它反映了历代人民每当国家有敌警之时就会想起李广,由此可见李广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李广是一位神箭手,百发百中,用兵神出鬼没,善于奔袭敌人,敢于打近战,短兵相接,拼死战斗,全军团结如一人,个个神勇,匈奴将士畏之如神,于是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汉之飞将军”。

然而,这样一个不可多得的将领,在仕途上却得不到公平的待遇,后半生始终是“官不过九卿”“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特别是最后一次与匈奴决战,统治集团出于偏见与私心,竟把李广调出主力部队,使他难以施展自己的才干;加之行军迷路,贻误军机,在上司的威逼下,不得不含恨自刎。

李广的悲剧暴露了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本质。汉武帝是想干一番事业的,他曾破格提拔了一批人才,而他的迷信、褊狭,又使他压抑了某些人才。李广的命运在封建时代具有普遍性的意义。

单从战功来看,李广一生血战,败多胜少。而且从汉匈战争的大背景来看,李广带兵四五千,最多一万骑,不是汉军主力,常常是作为配合主战场的支路战术部队来使用的。像李广这样的战将很多,例如与李广齐名并称的程不识将军,也是当时名将。司马迁没有给程不识立传。此外,将军公孙贺、公孙敖、赵信、李息、张次公、苏建等一大批封侯的将军有几十位,司马迁为何不为之立传,为何单单给李广作传?而且李广正是因为有司马迁才垂名青史,受到万人景仰的。司马迁对李广的遭遇极为不平,百分之百的同情,对统治集团最高统治者处事不公抱有深深的愤慨,但又没有直接表露,而是“寓论断于叙事”中,把悲愤之情藏于字里行间,所以写得辞采流丽,是一篇情、理、事绝佳的人物传记。司马迁是怎样塑造李广的典型形象的呢?下面试做分析,用三个题目来谈。

1.《李将军列传》的内容

汉武帝时的汉匈大决战,几次大战役都投入了数十万的兵力,李广作为二千石级的将军,虽然独立作战,但只是支军策应,由于带兵少,遇上匈奴主力时因寡不敌众,总是遭到重创,甚至全军覆灭,乃至一次被俘逃脱。可以说李广一生悲剧,一生传奇,最后自杀也是惊天地、泣鬼神。司马迁与李广是同时代人,他目睹李将军其人风采,熟悉他的为人,采访的事迹一定不少。但作者没有记流水账,不是泛泛记述人物,只选取了若干典型事例,仅用三千多字的篇幅,就把李广一生的精神风采和人格魅力活灵活现再现了出来。

全文有五个大段落。

第一段,用简要文字写李广的家世和他在青年时期仕文景时的际遇与战功,可以说李广出场就与众不同。李广出身于盛产将军的关西,是陇西成纪人。秦汉时有“山东出相,山西出将”的民谚。因春秋战国至秦汉之际,今陕甘一带地区是汉族与胡人争战之地,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对打仗是十分熟悉的,男女都能走马射箭。而李广又身为世代将门之后,其先人就是秦朝著名大将李信,受着“世世受射”的家庭熏陶,更具有当军事指挥员的优越条件,因此从军之初,便很快显露出他的才干。李广侍卫皇帝,“冲陷折关”,搏斗猛兽;李广与吴楚军作战,“取旗,显功名昌邑下”。李广担任的职务随着战功也迅速提升,从中郎到武骑常侍,从骁骑都尉到边郡太守。论年龄,当时不过三十多岁,而李广已经以勇猛善战著称于世了。难怪汉文帝对他说:“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李广生不逢时吗?历史的答案是否定的。在文景时,李广就在吴楚之战以及在边郡与匈奴的战斗中崭露头角,可是未得封侯;在武帝时赶上大规模反击匈奴的战争,而阴差阳错,仍未封侯。司马迁引用汉文帝的话对李广的杰出才干做了高度评价,也是后来李广没有得到公平待遇的反证。司马迁在传记一开头就引用了汉文帝对李广的评语,用意深刻,透出一种悲凉的气氛。

第二段,写李广与匈奴作战的事迹,以及突显李广善射特长的射虎没矢等内容,展示了李广胆略超群、治军简易、很受官兵爱戴的名将风采。同时也写了李广心胸狭隘,枉杀霸陵尉的故事。本段内容是全传的精髓,而对李广敢打硬仗的作风的描写是重中之重。作者用精细的笔触,绘声绘色地写下了三个完整生动的战斗故事。

第一个是追捕射雕人。突然遇敌,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下,他从容自若,指挥战士佯装“诱骑”,使对方上当受骗,终于化险为夷,最后脱险而归。

第二个是受伤被俘。在押送途中,他趁敌不备,飞身夺马,且战且逃,最后脱险而归。

第三个是被十倍于己的左贤王军队包围。他率领全军将士浴血奋战,即使伤亡过半,仍鼓舞士气,沉着应敌。一直战斗到援军赶来,迫使敌人解围而去。

三个故事表现了李广作为指挥员的三个侧面:第一个表现他临危不惧,机智沉着;第二个表现他善抓时机,勇脱困境;第三个表现他身先士卒,顽强坚定。看过这三个故事,读者无不为李广超人的胆略和勇猛善战的精神所感动。

李广在战场上对敌人猛打猛冲,冷酷无情;平时和战士相处又是那样平易近人,对士卒关怀备至。他得到皇帝的赏赐,从不独占,总是拿出来分给部下。队伍饮食供应不足,一向是“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他的生活十分简朴,为二千石四十余年,而“家无余财”,看来他也从不把治家产的事放在心上,“终不言家产事”。

在治军方面,他也有独特的风格。行军没有严格的编制和行阵,幕府中的文书簿籍事务一律“省约”,甚至夜间连刁斗都“不击”。是不是李广太随便、太麻痹大意了呢?不是这样。他只是不讲究烦琐的形式,而在关键的地方他是丝毫不放松的。作者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然亦远斥候”,这句话很有分量,尤其是那个“远”字,对表现李广治军粗中有细的特点,颇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三段,写李广一生血战不得封侯的苦闷,以及晚年出征,遭受排斥,含恨自刎的悲剧。李广青年从军,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却始终未能封侯,相反“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甚远”的李蔡,不但封侯,还做了丞相,位至三公,甚至连“才能不及中人”的李广部下,封侯者也多达以数十计,这是什么缘故呢?李广心情十分苦闷,找望气者王朔解答。望气者王朔是专以观测星象云气预卜吉凶的,这种人算命的诀窍就是先引诱人说出自己一生中最内疚的事,然后接过话题作为占卜的依据,以便自圆其说。所以当李广说出“杀已降”的事件之后,他便煞有介事地告诉李广“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倘若李广说出别的内疚的事,他也会接过来说“啊!祸莫大于如此如此”的。这等人,说话总是左右逢源,不足为训。那么李广何以难封,本文留待后面探讨。

第四段,写李广门第的衰落,加重了悲剧气氛。传末写李陵降匈奴事,因与李广个人事迹较远,这里亦不作对李陵的评论。

第五段,作者评论。称赞李广是活在人们心中的英雄。

2.李广难封的原因

李广未能封侯,当时军民为之抱不平,故李广死时,一军皆哭,天下知与不知的平民百姓也为之动容。历代以来,人们也为李广鸣不平,以至“李广难封”成为一个讨论的课题,至今仍争论不已。有人说,李广难封,是因其祖上李信是秦朝大将,汉朝承秦,对秦人遗民子孙有歧视。这种观点毫无根据,把现代的阶级观念搬到了古代,不符合历史,姑置不论。有人说,李广不善言辞,不会公关,不拍马屁。也有人赞同作者提示的观点,李广数奇,即命运不好。李广数奇,是一般世俗之见,是当时人的历史局限,也是给予李广不平待遇的汉武帝、卫青等人的观点,而且还是李广本人无可奈何而叹息的。这一观点,今天当然更不能立脚。李广难封,有主客观的原因。

秦汉时奖励战功,以斩敌首级来论功,杀敌首级,爵位升等,所以封爵为级。卫青、霍去病,他们打了大胜仗,且不用说,而跟随卫、霍主力作战的那些偏将军,才能不及中人,在李广之下的人,乃至李广部属因调离李广后不久也得了封侯,因为他们都立了战功,杀敌若干,俘获若干,自己未败。李广呢?却总是与敌死战硬拼,杀得匈奴人胆寒,畏李将军如虎。李广杀敌不少,可是却没有战功,原因是李广为支军诱敌,总是以少击众。例如元狩二年,李广出右北平,以四千骑之众迎战匈奴左贤王四万骑,虽然血战杀敌,而自己也差点全军覆没,于是功过相抵,无赏。这种封赏的法律本身就是不公平的。李广打的是阻击战、攻坚战,策应主力,本军做出重大牺牲是对全局付出的代价,应为首功。在现代战争中,受命打阻击战的作战部队差不多也要全军覆没,可是他们是当之无愧的英雄。特别是李广死心眼儿打仗,吃亏不小。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卫青、公孙贺、公孙敖、李广等四将军,各率万骑分路出击匈奴。李广等三路掩护卫青主力深入匈奴龙城,卫青如入无人之境,**龙城,立了战功,而李广出雁门恰遇匈奴主力,血战而全军覆没,自身被匈奴生俘,半道拼死逃脱回来,不但无功,按汉律还有死罪,由于李广勇猛杀敌,因而允许用钱赎罪,免官为平民。司马迁为之愤愤不平,字里行间批评李广,为什么这样死心眼儿打仗?司马迁是以贬为褒,就像写《屈原贾生列传》时,埋怨屈原为什么不离开楚国到别的国家去谋发展,可是读了《离骚》后深受屈原爱国的精神感动,认为自己的想法是错的,不觉出了一身冷汗。司马迁埋怨李广死心眼儿打仗,很可能也出了一身冷汗,所以才倾其全力用心用血写出《李将军列传》,表彰李广的爱国主义情怀,作者的立意就在此。千百年来,世世代代人对李广生出同情、怀念,李广难封而身后却活在人们的心中,李广及司马迁可以欣然长眠于地下了。

李广最后一次出征,正是汉朝大规模反击匈奴的漠北战役。汉朝投入骑兵十万、步兵(包括辎重部队)数十万,卫青、霍去病各率一军,兵分两路,双管齐下,这对李广来说是最难得的杀敌立功的好机会。他不顾年迈,“数自请行”。作为汉武帝本应该给他创造条件,发挥这位老将的作用,特别是发挥他百发百中的射技。不料,汉武帝的表现却很冷淡,“弗许”。经过再三请求,“良久乃许之”,以李广为前将军。前将军本应为先锋,正面当敌,李广的愿望眼看就要实现,不料,出军之时别生枝节。原来卫青是个外戚将军,他为郎时,其友公孙敖救过他的命。这次出征,卫青早有计算,他要公孙敖为先锋立功封侯,于是从中作梗,利用汉武帝迷信心理进行活动。果然汉武帝嘱咐卫青“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这样,卫青有恃无恐,强令李广改出东路。东路迂远,又失向导。结果,李广非但不能杀敌立功,亲捉单于,而且还贻误了军机,按军法当受审。他毅然“引刀自刭”,酿成了一出千古悲剧。

李广死后,李氏的不幸并未结束。作者在第四段落又告诉我们,李广的儿子李敢因替父报仇击伤了大将军卫青,结果又被霍去病趁打猎的机会用暗箭“射杀”。当时霍去病正威名显赫,汉武帝为了袒护他这个姨侄,竟声称“鹿触杀之”,一桩人命攸关的事,就这样不了了之。

李广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战场上度过的,他为保卫汉朝边境的安全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最后并没有死在战场上,反而死在自己的刀下,这个历史悲剧是很能发人深思的。它告诉我们,封建社会统治者对人才的培养选拔除了要符合统治者利益的需要,还有一层亲疏关系、恩怨关系,以及个人偏爱或成见等人为的罗网在笼罩着它。即使像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和功劳显赫的卫青、霍去病也不例外。何况李广又是个“讷口少言”“自负其能”的人,遇到不顺心的时候还敢和顶头上司发脾气,不辞而别,这样一个有“个性”的人才,要想取得统治者的重用显然是很困难的。

一生血战的李广虽得不到统治者的喜欢,在人民群众中却享有崇高的威望。他死以后,“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可以肯定在这个悼念的行列里一定也有司马迁。作者是怀着深深的敬意与同情来追述李广的故事的。在第五段赞语中作者引用了一句古语和一则谚语,高度赞扬李广那种以身作则的精神和朴素无华的美德,说明他和李广在感情上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共鸣,爱其所爱,憎其所憎,这篇传记之所以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根本原因也就在这里。

3.《李将军列传》的艺术特色

本传作为千百年来传颂的名篇,不但内容丰富,思想厚重,而且艺术价值绝伦。举其大端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司马迁塑造典型人物,善于立一主题编织故事,人物情节故事化,本传也是一个典型。从故事性来看,《李将军列传》重点记述李广追杀匈奴射雕者、佯死脱险、斩霸陵尉、右北平射虎没矢、破左贤王之围、不对簿自刎等一系列故事,展现了李广一生“数奇”怀才不遇的悲剧故事;故事突出,所以读来兴味无穷,氛围悲壮,发人深思。从主题看,明学者陈仁锡说:“子长作一传,必有一主宰,如《李广传》以‘不遇时’三字为主。”(《陈评史记》卷一零九)李广一生屡立奇功而受到不公平待遇,这是一个突出的矛盾。全篇故事围绕这一主题矛盾来组织和展开,因此寓意深刻,非大手笔不能为此。

其二,把握人物特征,突显李广“善射”与“忠实宽厚”的特点,写出个性。先说“善射”。凡名将各有特长,李广“善射”,乃他家“世世受射”祖传,在李广身上发扬光大达于顶点。李广“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阵,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戏,竟死”。这里的“竟死”,指李广一辈子终其身以射为乐。匈奴是引弓之民,为汉边患,李广以“善射”对匈奴,征服射雕者,其武艺精彩绝伦,乃至于射虎、射石没矢。艺高人胆大,如此“善射”,敢与引弓之民匈奴比高低,所以李广敢打近仗、硬仗。李广凭“善射”判断敌情,知道伤中贵人者乃匈奴射雕者。李广还凭“善射”脱险,凭“善射”在打遭遇战中稳住阵脚,阻敌前进。射石没矢,则是“善射”的传奇。李广有如此绝世之才艺,运用于生逢其时的抗匈战争中,而以悲剧结局,更加耐人寻味。因此司马迁写李广“善射”,不是孤立地写才艺,而是写人的际遇与命运,韵调高昂,不同凡响。

其三,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展示人格魅力。李广“忠实宽厚”也是古代名将中最突出的。李广外貌“悛悛如鄙人”,长得像一个庄稼汉。李广不善言辞,司马迁说他“口不能道辞”,一句假话都不会说,一点儿假也装不出,可以说貌如其心。李广作风宽缓不苛,让士卒人人自便,尊重他人人格,又廉洁奉公,把赏赐都分给了部下。李广行动上热爱士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李广做到了“其身正,不令而行”的圣人之教。司马迁许之以“忠实心”,说李广“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这些是李广的人格美、心灵美,为他赢得了全军的拥护。李广死心眼儿打仗,与他的人格一致。

其四,善用对比手法。在《李将军列传》中,司马迁将李广的“善射”与匈奴射雕者对比;将李广的治军与程不识对比;将李广的业绩与李蔡对比,突出了李广的才艺、品格与际遇。用《史记》的互见法展开来看,《李将军列传》与《卫将军骠骑列传》对比,显现李广死心眼儿打仗的艰苦卓绝,虽受不平待遇而爱国精神不减,这正是中华民族可贵的民族精神,牺牲小我,一切为国为家。《李将军列传》与《韩长孺列传》对比,韩安国是忠厚长者,善待侮辱过他的人,而李广却杀了霸陵尉,这是对李广心胸狭隘的批评,也恰与一个粗犷猛将的生性合拍。

其五,语言朴素精练,生动传神。作者往往用三言两语就能把人物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例如李广夜行霸陵,李广、随从、霸陵尉三人情态就跃然纸上。三人对话场面非常精彩。霸陵尉喝醉了酒,一开口便“呵止广”。听了随从的介绍,他非但不收敛,反而借酒意挖苦人——“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地地道道是一副酒醉失态的下级军官的模样。李广的随从话语不多,只有一句“故李将军”,但说得不卑不亢,十分得体。试想,在这种场合还能让李广出面介绍说“我是从前的李将军”吗?显然不能;再加上霸陵尉是乘酒兴执法,争吵不得,所以四个字看来简单,其实不多不少,正切合人物身份。那么此时此刻站在旁边的李广心情如何?不言而喻,肯定是感到蒙受了莫大的侮辱,他难受,他气愤,恨不得猛击对方一拳,方能吐出这口窝囊气。但他终究还是把怒火强压下来。他心里明白,自己毕竟是“故李将军”啊。

短短三十几个字,刻画了三个人物的形象。霸陵尉与随从当面对话,是明写;李广默不作声,是暗写。明写者,形象鲜明,惟妙惟肖;暗写者,虽不著一字,但读者根据作者叙述的矛盾冲突,完全可以想象得出他的心理、神态面貌的变化,多么精彩,多么耐人寻味!

【原文】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广从弟李蔡亦为郎,皆为武骑常侍,秩八百石。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及孝景初立,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后广转为边郡太守,徙上郡。尝为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居久之,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而程不识亦为长乐卫尉。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刀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刀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程不识孝景时以数直谏为太中大夫。为人廉,谨于文法。

后汉以马邑城诱单于,使大军伏马邑旁谷,而广为骁骑将军,领属护军将军。是时单于觉之,去,汉军皆无功。其后四岁,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于是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顷之,家居数岁。广家与故颍阴侯孙屏野居蓝田南山中射猎。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徙右北平。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用此,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

居顷之,石建卒,于是上召广代建为郎中令。元朔六年,广复为后将军,从大将军军出定襄,击匈奴。诸将多中首虏率,以功为侯者,而广军无功。后二岁,广以郎中令将四千骑出右北平,博望侯张骞将万骑与广俱,异道。行可数百里,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广军士皆恐,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敢独与数十骑驰,直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告广曰:“胡虏易与耳。”军士乃安。广为圜陈外向,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广乃令士持满毋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军中自是服其勇也。明日,复力战,而博望侯军亦至,匈奴军乃解去。汉军罢,弗能追。是时广军几没,罢归。汉法,博望侯留迟后期,当死,赎为庶人。广军功自如,无赏。

初,广之从弟李蔡与广俱事孝文帝。景帝时,蔡积功劳至二千石。孝武帝时,至代相。以元朔五年为轻车将军,从大将军击右贤王,有功中率,封为乐安侯。元狩二年中,代公孙弘为丞相。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甚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诸广之军吏及士卒或取封侯。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曰:“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朔曰:“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广曰:“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朔曰:“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后二岁。大将军、骠骑将军大出,击匈奴。广数自请行,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是岁,元狩四年也。

广既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广并于右将军军,出东道。东道少回远,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广自请曰:“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广时知之,固自辞于大将军。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曰:“急诣部,如书。”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大将军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广已见大将军,还入军。大将军使长史持糒醪遗广,因问广、食其失道状,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

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而右将军独下吏,当死,赎为庶人。

广子三人,曰当户、椒、敢,为郎。天子与韩嫣戏,嫣少不逊,当户击嫣,嫣走。于是天子以为勇。当户早死,拜椒为代郡太守,皆先广死。当户有遗腹子名陵。广死军时,敢从骠骑将军。广死明年,李蔡以丞相坐侵孝景园壖地,当下吏治,蔡亦自杀,不对狱,国除。李敢以校尉从骠骑将军击胡左贤王,力战,夺左贤王鼓旗,斩首多,赐爵关内侯,食邑二百户,代广为郎中令。顷之,怨大将军青之恨其父,乃击伤大将军,大将军匿讳之。居无何,敢从上雍,至甘泉宫猎。骠骑将军去病与青有亲,射杀敢。去病时方贵幸,上讳云鹿触杀之。居岁余,去病死。而敢有女为太子中人,爱幸,敢男禹有宠于太子,然好利,李氏陵迟衰微矣。

李陵既壮,选为建章监,监诸骑。善射,爱士卒。天子以为李氏世将,而使将八百骑。尝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无所见虏而还。拜为骑都尉,将丹阳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屯卫胡。

数岁,天汉二年秋,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三万骑击匈奴右贤王于祁连天山,而使陵将其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余里,欲以分匈奴兵,毋令专走贰师也。陵既至期还,而单于以兵八万围击陵军。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而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且引且战,连斗八日,还未到居延百余里,匈奴遮狭绝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匈奴。其兵尽没,余亡散得归汉者四百余人。

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及战又壮,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汉闻,族陵母妻子。自是之后,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焉。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