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字玄德,东汉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蜀汉政权的建立者,史称“先主”。
一、半生转战,寄人篱下
刘备是汉献帝皇室远宗。《三国演义》第二十回写刘备身世,大肆渲染:刘备见献帝,献帝排家谱,刘备辈分为献帝之叔,故世人称他为“刘皇叔”。献帝还令宗正卿宣读刘备的家谱,其祖上世代为侯,依代数乃汉景帝十八代孙。这一细节是小说家的加工产品,渲染刘备冠以“皇叔”,用以抬高他的正统地位。根据《三国志·先主传》所记,刘备确为西汉景帝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刘备祖父刘雄、父亲刘弘两代,一度在州郡做地方小官。刘雄举孝廉,官至东郡范县(今河南范县)令。刘雄以上世次不明。所以,刘备最初起兵,没有凭借,号召力不强,只是依附军阀征战。
刘备早年丧父,家贫,和母亲贩履织席维持生计。他家的东南角上有一株大桑树,高五丈多,从远处一望,茂盛的树枝往下垂倾,有如车上的篷盖。过往行人都对这株大树感到惊奇,有人就说,此家必出贵人。
刘备幼时,和族中小儿常在树下游戏。有一天,刘备对伙伴们说:“总有一天,我定会乘坐有着真正篷盖的天子车。”他的叔父刘子敬知道后十分惊异,训斥他说:“休要乱说,这是要满门杀头的。”但从此刘备却受到族人的器重。他十五岁那年,与同宗刘德然外出求学,拜涿县名儒、前九江太守卢植为师,并且得到刘德然父亲刘元起的资助。刘元起说:“我族中出了刘备这孩子,不是一般人哪!”刘备举止也与众不同,他在学堂并不用功读书,喜欢弄狗骑马,听音乐,讲穿戴。他身长七尺五寸,双手过膝,回首能见自己耳朵,魁梧雄壮,一表人才。平时少言寡语,恭谦待人,喜怒不形于色,成竹在胸。又专好交结豪侠,与同学辽西太守之婿公孙瓒十分要好,年轻人都争相依附他。刘备的这些表现,不合儒家规范,所以没有得到卢植的品评推荐。学成归来,依旧默默无闻待在乡里。
公元184年,黄巾大起义给刘备带来了机运。朝廷派兵镇压起义,各州郡长官也纷纷招兵买马,刘备趁势亦在乡间活跃起来。中山人张世平、苏双是贩马的巨商,常往来于涿郡,见刘备不是等闲之人,又慕他豪侠名声,于是慷慨解囊相助。河东解县(今山西临猗)人关羽、同郡张飞也来投奔,刘备遂拉起一支乡勇,投效在涿郡校尉邹靖麾下征讨黄巾。由于立了战功,刘备被任命为安喜县(今河北定州)尉。从此,刘备登上了逐鹿中原的政治舞台。
东汉末期讲究门第世资,公元190年关东军讨董卓,演成了群雄割据,但亦仅仅是那些名门望族有权势者,才可占据一方。四世三公的袁绍、袁术兄弟势力最大,袁绍占冀州,袁术据淮南,其他割据者如刘表据荆州,陶谦据徐州,公孙瓒夺幽州,曹操占兖州。刘备虽先后当过安喜县尉、下密县(今山东昌邑)丞、高唐县(今山东禹城西南)尉,但终因名微众寡,在中原不能立足,只得去投奔昔日同窗好友公孙瓒,被任命为平原县(今山东平原西南)令。袁绍攻公孙瓒,曹操攻陶谦;袁绍与曹操联合,公孙瓒就与陶谦联合。陶谦向公孙瓒告急,公孙瓒派手下大将田楷和刘备去救。公元194年,陶谦病死,把徐州让给了刘备。刘备第一次跻身于大军阀的行列,据有一州之地。
刘备得徐州之时,吕布袭取了曹操的兖州,曹操退到豫州。袁、曹两家联合,袁绍北向攻公孙瓒;曹操南向攻刘表,东向攻吕布。刘备与公孙瓒联合,中间隔了一个袁绍,西南两面又有吕布、袁术二敌。刘备虽有关羽、张飞这样的猛将,但他出身寒微,得不到士族智士的辅佐,身边没有荀彧、郭嘉那样的谋臣,不知如何守住徐州,结果遭到吕布、袁术的夹击,公元196年丢失了徐州,妻室被吕布掳去。刘备走投无路,不得不依附曹操。曹操举荐他为豫州牧,史称“刘豫州”。虽然这是一个虚衔,却给刘备带来了声望。曹操厚待刘备,出则同舆,坐则同席,又表他为左将军。曹操想用高官厚禄笼络住刘备,暗中却把他监视起来。刘备深知曹操的用心,整天装作不问世事,闭门谢客,在花园种菜。有一天,曹操请刘备饮酒,借机谈论英雄,以观刘备志向。当时,刘备参与帝舅董承等人密谋,奉献帝衣带诏诛操。所以,当刘备听到曹操称赞他是天下英雄时,误以为计谋泄露,一惊之下,手中筷子不觉失落桌上,恰在这时空中响起一阵惊雷,刘备趁势说:“圣人讲‘惊雷狂风令人变色’确有道理,一震之威,竟至如此。”刘备的机智居然瞒过了曹操。
公元198年,袁绍平定了公孙瓒,与曹操的矛盾激化起来,声言南下决战。刘备趁机向曹操进言,让他带兵到徐州去阻截袁术北上,以便摆脱曹操。刘备一到徐州就杀了刺史车胄,把衣带诏公之于世,打起了反曹的旗帜。曹操对此立即做出反应,于公元200年正月,杀了董承等人,亲率大军东征刘备。刘备原以为,当时曹操与袁绍正相持于官渡,不会分兵东向,结果出乎意料,仓皇应战,全军覆没,妻室又成了曹操的俘虏,亲将关羽亦被迫降操。
刘备只身逃往河北投袁绍,利用袁、曹官渡相拒的机会,提出到汝南开辟第二战线,从背后打击曹操。刘备至汝南,关羽、张飞也相继回归帐下,又聚集起一支队伍,但不久就被曹仁打败。又与汝南龚都等人联合,得人马数千,闻曹操亲来征讨,遂投奔荆州牧刘表。刘表给了他一些士兵,让他屯驻新野,看守荆州北大门,防备曹操南下。
公元207年,曹操统一北方,眼看就要南下荆州。这时,刘备仍然寄人篱下,在新野一住数年,无所事事,偶见髀肉复生,慨然流涕。回顾自己二十余年南征北战,至今一事无成,不禁发出“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的悲叹。
二、联吴抗曹,鼎足三分
刘备在北方接连失败,徐州两次得而复失,主要原因是实力不足,无法与曹操直接抗衡。曹氏父子,并据州郡,又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军事上、政治上都占有优势。再从个人的“机权干略”来看,刘备也逊于曹操。但刘备行事每与曹操相反:曹操急暴,刘备宽仁;曹操狡诈,刘备忠厚;曹操篡汉,刘备扶汉。因此,刘备深得民心,被看作正统和正义的化身。他屯驻新野,荆州豪杰归附他的日益增多。刘备也从失败中吸取了教训,四处寻访贤才以为辅佐。他礼贤下士,谦恭待人,得到荆襄人士和北方流亡士族的支持,尤其是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才使事业有了转机。
诸葛亮隐居隆中,静观世变。刘备百折不挠的精神,深深感动了诸葛亮,君臣二人一见如故。刘备“欲伸大义于天下”,向诸葛亮问计,诸葛亮将他深思熟虑的意见和盘托出,可概括为十六个字:夺取荆、益,内修政理,外联孙吴,北抗曹操。这就是有名的“隆中对”。
公元208年,曹操统一北方之后,立即亲率三十万大军南下夺取荆州。这时刘表已死,次子刘琮为荆州牧,他被曹操的声势吓破了胆,不战而降。诸葛亮劝刘备立即占领荆州,除掉刘琮这个不孝之子。但是,刘备不忍,他说:“刘荆州临死之时,托孤于我,现在背信弃义而成就自己的事业,死后还有什么脸面去见他呢!”刘备从樊城向江陵撤退,路过襄阳城头,只对刘琮作了一番教训,然后到刘表墓上叩拜告祭,追念生前情谊,不禁哭泣。三军为之感动,刘琮左右之人及荆州人士纷纷随刘备而行。来到当阳,人众已十余万,辎重亦有数千辆,每日只能行走十多里。有人向刘备建议,应该急速去保江陵,今虽拥有人众,但甲士少,一旦曹操兵到,如何抗拒?刘备回答说:“成大事一定要以人为根本,现在人已归附于我,我怎能忍心抛弃他们呢?”东晋史家习凿齿,对此发表评论说:“刘备愈是在艰难险阻关头,愈是想到人民,他终于成就大业,不是应该的吗!”
刘备带领人众向江陵撤退,因那里驻有荆州水军,并且储存了很多军需物资。曹操也怕江陵落入刘备手中,亲率五千精锐骑兵追赶,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赶到当阳长坂,追上了刘备。刘备在混战中丢妻失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逃脱。他不得不改变原来向江陵撤退的计划,转向汉水退却。路遇关羽水军,遂渡汉水,又逢刘表长子江夏太守刘琦率部一万余人前来接应,遂同至夏口(今湖北武汉)。在这生死存亡之际,刘备派遣诸葛亮结好东吴。诸葛亮奉使江东,说服孙权,订立联盟。孙权命周瑜、程普率数万水军与刘备会合,和曹军战于赤壁。周瑜采用火攻,大破曹军。刘备和东吴军队水陆并进,一直追到南郡(今湖北江陵)。曹操留曹仁守江陵,自己带领残军退回北方。这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取得胜利。
赤壁战后,刘备举荐刘琦为荆州刺史。又攻打长江以南的荆州四郡,即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太守原系刘表治下,也就顺理成章地归顺了刘琦。不久,刘琦病死,刘备自己当了荆州牧,又向孙权借了荆州的南郡,壮大了实力,基本形成鼎足三分之势。
三、入据益州,建立蜀汉
刘备在荆州,北有曹操,东有孙权,无法发展势力,西取益州,就势在必行了。
当时,占据益州的是刘璋。公元211年,刘璋听说曹操要派钟繇进攻张鲁,害怕曹操得汉中而取蜀土。蜀郡人张松企图依靠外力推翻刘璋,于是乘机向刘璋献策,请刘备入蜀讨伐张鲁。刘璋采纳了张松的建议,派遣法正到荆州迎请刘备。对刘备来说,这正是天赐良机,便立即和庞统等率军出发,留下诸葛亮、关羽驻守荆州。
刘备由水道,沿长江、嘉陵江,到达涪县(今四川绵阳),刘璋也从成都赶到涪城迎接。会见时关系甚为融洽,欢宴百余日后,刘璋拨给刘备很多军需用品,就请他进攻张鲁,自己返回了成都。刘备本意是要伺机夺取益州,当然不会离蜀而到汉中,所以军到葭萌(今四川广元),就停止前进,广施恩德,笼络人心。第二年,曹操进攻孙权,权向刘备求救。刘备即以此为借口,扬言要返回荆州。恰逢这时刘璋发觉张松私通刘备夺取荆州的阴谋,马上收斩张松。刘备见事机败露,就回师攻下涪城、绵竹(今四川德阳),包围雒城(今四川广汉)。与此同时诸葛亮、张飞、赵云也率军溯长江而上,攻下白帝、江州(今重庆市)、江阳(今四川泸州),抵达成都。刘备攻破雒城与诸葛亮共围成都,数十天后,刘璋出城投降。于是,刘备自领益州牧,安抚百姓,封赏群臣。他尤其注意吸收刘璋旧部和益州人士参加蜀汉政权,如董和、黄权、李严、刘巴等都委以重任,这样刘备在益州就站稳了脚跟。就在刘备集中精力治蜀之时,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孙权索取荆州;二是曹操攻取汉中。
公元215年,也就是刘备得益州的第二年,孙权向刘备索取荆州。刘备答复说:要取得凉州才能奉还。刘备的托词激怒了孙权。孙权就派遣吕蒙袭取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立即引兵五万下公安(今湖北公安),想重新夺回三郡。但这时曹操已攻取了汉中,刘备担心曹操趁机进攻益州,只得与孙权和解,以湘水为界,中分荆州:江夏、长沙、桂阳三郡属孙权,南郡、零陵、武陵三郡归刘备。这样,脆弱的孙刘联盟总算勉强维持下来,但裂痕已无法弥补。对东吴来说,荆州位于上游,威胁其安全,势在必夺,“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三国志·鲁肃传》),乃是既定方针;对西蜀来说,荆州是北定中原的捷径,势在必守。此次刘备仓促出兵,凭借武力而未能保全荆州江南三郡,运用外交又未能弥补裂痕。这为后来关羽失荆州埋下了祸根。
汉中是巴蜀门户,刘备本该在取得益州之后,命一偏师,乘胜北进,一举而下。但他却舍此而与孙权争南三郡。争而不得,反被曹操占了汉中。刘备不得不亡羊补牢,引军返回江州。他命黄权领兵迎张鲁,可是张鲁已经投降曹操,曹操派夏侯渊、张郃驻扎汉中,时常侵犯巴郡边界。刘备令张飞进兵宕渠(今四川渠县),大破张郃,暂时解除了曹兵对益州的威胁。
公元218年,刘备采纳法正建议,进兵取汉中。公元219年,黄忠在定军山一战而斩夏侯渊,大败曹军。曹操闻讯,亲自从长安率军前来征战,刘备据险御敌,并不交锋。曹操攻不能克,伤亡很多,同年夏天,撤军北还。秋天,刘备进位汉中王。至此,刘备全部占有巴、蜀、汉中之地,加上荆州三郡,可说是“跨有荆益”。刘备一生理想实现了一半,而且是重要的一半。“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备此时的情况还优于当年的汉王刘邦。刘邦只有一条路线,“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刘备却可两路出击,荆州北向,秦川东指。只待天下有变,兴复汉室,统一中原的大业便有可能实现。就在这大好形势下,时局突变,荆州失守,关羽阵亡。刘备开始从顶峰向下跌落,隆中路线,半道夭折了。
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称帝,国号魏。次年,刘备亦在成都即皇帝位,国号汉,史称“蜀汉”。
四、夷陵败北,白帝托孤
刘备称帝以后,念念不忘的就是夺回荆州,替关羽报仇。公元221年,秋七月,他不顾赵云等人的劝谏,率师东征。孙权遣使请和,刘备盛怒不许。兵出巫峡,自秭归至夷陵(今湖北宜昌东南),连营七百里,刘备率主力驻扎在夷陵之亭。次年六月,东吴大都督陆逊用火攻大破蜀军,刘备仓皇败退至白帝。夷陵之战,蜀军损失惨重,“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三国志·陆逊传》)。同年十二月,孙权因魏出兵攻吴,而刘备又住在白帝不回成都,担心两面受敌,遣使请和。刘备也因蜀国元气大伤,处境不利而同意和好,于是派宗玮回聘。中断三年之久的吴蜀联盟,终因各自的需要而得以恢复。
夷陵战败,刘备心力交瘁,在白帝卧病不起。这时,蜀汉内部的矛盾也激化起来。汉嘉太守黄元听说刘备染病,起兵反叛,进攻临邛。虽然前后只有三个月就被平息下去,却反映出刘备的统治并不稳固。在这种情况下,刘备出兵伐吴,乃是一重大失误。
公元223年,刘备病势沉重。二月,诸葛亮从成都赶到永安(今重庆奉节县);三月,刘备托孤于诸葛亮;四月,病逝于永安宫,享年六十三岁。灵柩运至成都,葬于惠陵,谥号曰昭烈皇帝。
纵观刘备一生,可分为三个阶段。从公元184年镇压黄巾起义到207年三顾茅庐得诸葛亮辅佐,为第一阶段:转战南北,逐鹿中原,虽屡遭失败,但不屈不挠。从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到221年四月称帝,为第二阶段:执行隆中路线,事业发展,成就天下三分鼎足之形。从公元221年伐吴到223年四月病逝白帝,为第三阶段:夷陵败北,晚景悲凉,成为三国时代最令人叹息的悲剧英雄。(徐景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