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东汉末徐州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
一、流寓荆州,隐居待时
诸葛亮本姓葛,原来是秦末陈涉步将葛婴的后裔,葛婴是秦沛郡符离县(今安徽宿州)人。西汉文帝封葛婴之孙为琅邪郡诸县侯,是为诸县之葛。今山东诸城西南三十里处有地名葛坡,周围数十里内还有葛姓居民,相传为诸葛亮同族。后来,诸县葛氏有一支迁到阳都县,因阳都也有葛姓,当地人就称诸县之葛为诸葛,以与本地葛姓区别,时间久了成为习惯,诸葛成了复姓。西汉元帝时,诸葛氏出了一个清官叫诸葛丰,为司隶校尉,“刺举无所避”,违忤当朝,被罢官家居,此后诸葛氏中没有显宦。诸葛亮父亲诸葛珪做过泰山郡丞,即郡守之副,所以诸葛亮的门第是士族的中下层,上可攀附显贵,下与较低层的社会有接触。他的叔父诸葛玄就和当时名门贵胄袁术及名士首领刘表等都有交往。
诸葛亮生于汉灵帝光和四年,死于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即公元181年至公元234年,享年五十四岁。公元184年诸葛亮四岁时,就爆发了黄巾大起义;公元190年诸葛亮十岁时,关东诸侯起兵讨董卓,天下分裂,军阀割据,战乱不休,神州大地没有一片安静的土地。这时,诸葛亮又失去了双亲,依随叔父诸葛玄生活。公元193年,曹操讨伐陶谦,攻下徐州十多座县城,所过残灭,屠杀男女数十万口,泗水为之不流。在这兵荒马乱的岁月,诸葛亮一家在老家生活不下去,跟随叔父辗转到了南方。公元195年,割据淮南的军阀袁术委署诸葛玄去做豫章太守,豫章郡治即今江西南昌。诸葛玄到任不久,就被由凉州军阀李傕控制的东汉朝廷从长安派来的太守朱皓赶下了台。诸葛玄只好从南昌到荆州襄阳去依附刘表。就这样诸葛亮流寓到了荆州。这时,诸葛亮十五岁。
诸葛亮兄弟三人,他排行第二,哥哥叫诸葛瑾,弟弟叫诸葛均。诸葛亮还有两个姐姐。诸葛玄南走时,诸葛瑾在家看守,公元200年也南下渡江投了孙权,做了东吴的大臣。诸葛亮和两姐一弟都随叔父到了荆州。当时,刘表割据荆州,有十万雄兵,虽然没有远略的大志,但他保境安民,使荆州保持了暂时的安宁,却是一片难得的和平绿洲。不幸的是,诸葛玄到了襄阳,两年后就死了。这时只有十七岁的诸葛亮挑起了一家生活的重担。他看到刘表昏庸无能,不是命世之主,于是结庐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山中,隐居待时。这是公元197年的事。
诸葛亮在隆中从公元197年到公元207年,隐居了十年。这期间,他与当地及外地流寓荆州的智士名流交游,纵谈天下大事,并日夜苦读,揣摩兵法,增长才干。诸葛亮与之交游的智士,有襄阳的大名士庞德公和他的侄儿庞统,有从颍川迁居襄阳,号“水镜先生”的司马徽,有汉南名士黄承彦,有北方士人颍川石广元、颍川徐元直、博陵崔州平、汝南孟公威等人。诸葛亮的两个姐姐,大姐嫁给荆州望族中卢县的蒯祺,二姐嫁给庞德公之子庞山民。诸葛亮则与黄承彦之女结亲。这样,诸葛亮就跻身于荆州的上流士族社会,并成为中坚人物,被庞德公称为“卧龙”,与号“凤雏”的庞统齐名,远近知晓。
诸葛亮在隆中常以管仲、乐毅自比。春秋时管仲辅佐齐桓公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战国时乐毅辅弱燕报强齐,一举下齐七十余城,几乎灭亡了齐国。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不仅表明了他兼具将相之才,还表现了他不苟且许身的抱负。由于诸葛亮少小就经历了辗转飘零的流寓生活,目睹军阀祸国殃民,把国家搞得四分五裂,疮痍满目,因此他时常心忧时事,以拯救天下为己任,渴望像管仲、乐毅那样建树功业。尤其是曹操在徐州的暴行,早就在诸葛亮幼小的心灵刻下了深深的印记。加上诸葛亮书香世家所受的封建正统思想的熏陶,于是逐渐形成一套忠君报国的政治思想。公元207年,曹操已经统一了北方,流寓荆州的士人纷纷北返,诸葛亮的好友孟公威等也来告辞了。诸葛亮对他们说:“中国饶士大夫,遨游何必故乡邪!”(本传裴注《魏略》)这表明诸葛亮决心要兴微继绝,复兴汉室。他隐居待时,终于在公元207年盼来了三顾茅庐的刘备。他在《前出师表》中自述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在《诫子书》中又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其真实思想。如果没有刘备的三顾茅庐,或者刘备虽三顾茅庐而非英雄,诸葛亮宁可终老黄泉,也是不会出山的。刘备三顾,诸葛亮“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前出师表》)。正由于诸葛亮有淡泊之志,也具有“士为知己者死”的高尚情操,所以,他不辞危难辅佐刘备,把报答知遇之恩和匡救天下的抱负统一起来,从而选择了一条前途多艰的政治道路。
二、对策隆中,出使江东
刘备在未得诸葛亮之前,转战了二十多年,先后依附过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两次得徐州,又两次失掉徐州,没有立锥之地,势单力薄,寄人篱下,屯驻新野。公元207年,思贤若渴的刘备三顾茅庐,请计于诸葛亮。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的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孙抗曹的道路,可称之为“隆中路线”,史称“隆中对策”。隆中对策是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也是诸葛亮一生的行动纲领。从此,刘备的事业才出现了转机,终于建立了蜀汉政权。
按照古代政治家总结的历史经验,要统一天下,须占有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者缺一不可。隆中对策就是根据这一理论结合当时世势分析天下大势。诸葛亮分析曹操、孙权的情况说:
“自从董卓之乱以来,四方诸侯各据一方,争夺天下,曹操同袁绍相比,名望低,兵力少,但他终于打败袁绍,由弱变强,这不仅仅是因为形势对他有利,也靠人谋。现在,曹操已拥兵百万,又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地位,实在不可同他争锋。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了三代,地险民附,又有贤能之士为他效劳。因此,江东只可联合,而不可去谋取。”
诸葛亮分析南北形势,已成对峙之局,但孙氏不足以单独对抗曹操,是联合的对象。当时,具有地理形胜的荆州尚在庸主手中。诸葛亮分析道:
“荆州四通八达,是一个用武的地方,但刘表却没有能力守住它。这对将军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不知将军有没有这个想法?益州地势险要,沃野千里,号称‘天府之国’。汉高祖就是凭借这块地方建立了帝业。但益州的主人刘璋昏庸无能,加上北面张鲁的威胁,不知道怎样治理。那里的智士能人,都希望得到一个贤明的君主。”
诸葛亮的规划十分清楚,统一天下分两步走:第一步,刘备要避实击虚,不失时机地夺取荆、益建立根据地,在地利上造成三分的均势;第二步,依靠“人和”与“人谋”的努力来等待天下之变,实现统一。最后,诸葛亮概括地指出:
将军你是汉王室的后代,声誉传满天下,收揽英雄,思贤如渴,如果你占有了荆、益两州,据险防守,西南边和好夷越,外结孙吴,内修政治,时机一来,就可两路出击,荆州守将率军直捣宛洛,将军亲率益州之众北出关中。到那时,老百姓谁能不带着好饭美酒欢迎你呢?如果真能这样,那么将军的事业可以成功,衰颓的汉朝就可以复兴了。
诸葛亮的透彻分析,使刘备顿开茅塞,十分高兴。刘备诚恳地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诸葛亮慨然允诺。就这样,二十七岁的诸葛亮走上了政治征途。
诸葛亮一到刘备军中,立即着手扩编军队。他建议刘备用清查游户的办法,迅速把几千人的部队扩大到几万人,成为以后转战各地、建立蜀汉的基本力量。
公元208年七月,曹操亲率三十万大军南下荆州,刘表被吓死。他的儿子刘琮举州投降,刘备败于长坂,溃不成军,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使江东,联结孙权,如果联盟不成,刘备只能步田横后尘,远遁苍梧。本来孙氏集团的既定方针是极长江之险与曹操抗衡,孙权大将周瑜、鲁肃、甘宁等人都主张进伐刘表,渐窥巴蜀,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公元208年春,孙权移营柴桑,亲自统兵抢先发动了争夺荆州之战。孙权是要吞并荆州,而不是联合荆州。显然刘备若不占有荆州,就没有联吴资本,所以隆中对之后,刘备并没有联孙的行动,他在等待时机,夺取荆州。可是深谋远虑的曹操是不允许孙、刘两家从容占有荆州的。他不失时机发动了荆州战役,使刘备无立身之地,几乎使诸葛亮的隆中路线化为泡影。当时,曹操声威远播,江东震动。孙权柴桑行营,一片主和声。曹操又给孙权送去战书,并且提兵东进。孙权在和与战之间犹豫不决,眼看江东自身难保。在这危急时刻,诸葛亮出使江东,订立同盟,共拒曹操,实际上是引江东之兵击退曹操,为刘备夺荆州,这是多么艰难的使命!若果孙权降曹,诸葛亮将被扣为人质,成为曹操的俘虏。所以诸葛亮出使江东,不只是任务艰巨,而且前途多凶,要有大智大勇。诸葛亮冒难而行,并且圆满地完成了使命。孙权答应,打败曹操,荆州归刘,这显示了诸葛亮不凡的外交才干。
诸葛亮在江东是如何说动孙权的呢?他针对孙权观望不决的态度,分析形势,智激孙权。诸葛亮说:“现在曹操已统一了北方,又攻破了荆州,提兵对着江东而来。孙将军考虑一下自己的力量,如果能够对抗曹操,就应马上和他断绝关系;如不能对敌,趁早投降。现在,孙将军外托服从之名,内心却犹豫不决,紧急关头做不出决断,大祸就要临头了。”孙权听了很不高兴,一下变了脸色,带刺讥讽说:“照你说来,刘备为何不投降呢?”诸葛亮趁势接着话茬说:“刘将军是大汉王室的后代,英才盖世,天下士人仰慕他就像江河归大海一样。如果事业不成,只是天意,刘将军哪能跪拜在曹操脚下呢?”诸葛亮这一席话既是激使孙权振奋,同时又是警告孙权不能屈抑刘备,要联合必须是平等的联合,共抗曹操,就要承认刘备是荆州的主人。诸葛亮最后分析敌我友三方实力,指出共拒曹操胜利的前景。曹军虽众,远来疲惫,已成强弩之末。刘备尚有精甲两万,又是荆州人望,是一支不可轻视的力量。诸葛亮说:“孙将军如能派猛将统兵数万,和刘将军同心协力,一定能够打败曹操。曹操兵败必然北逃,到那时,刘、孙两家势力增强,鼎足的局面就形成了。成败之机,在于今日。”孙权英睿明智,大敌当前,他认识到除了刘备,再没有人敢与曹操抗衡了,不得不做出让步,同意鼎足三分,发兵拒操。赤壁战后,孙权履行了诺言,借荆州给刘备。曹操听到这消息,大吃一惊,他正在写字,不知不觉地把笔掉落在地上。
三、受命辅孤,率众南征
公元219年,刘备从曹操手中夺取了汉中,又派刘封、孟达攻取汉中郡东面的房陵、上庸等地,势力迅速扩大。这年七月,刘备称“汉中王”。与此同时,关羽北伐,围困曹仁于襄阳,生擒曹操派来援救的大将于禁。关羽威震华夏,曹操打算从许昌迁都以避其锋。正当隆中路线胜利发展之时,中道发生了变化。由于关羽自恃勇武,藐视孙权,破坏了联盟。关羽在长江上游,他的发展也使得孙权震恐。于是,孙权趁关羽在襄阳城下与曹军打得难分难解的时候,派大将吕蒙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兵败被杀,刘备失了荆州。公元222年,刘备称帝,建立了蜀汉。他不听臣下劝阻,亲率八万蜀兵伐吴,替关羽报仇,要夺回荆州,结果刘备在夷陵被孙吴大将陆逊打败,全军覆没,蜀国元气大伤。
公元223年二月,刘备在白帝城卧病不起,自知不久于人世,他把丞相诸葛亮请到白帝城,安排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才干胜过曹丕十倍,必能安邦定国,成就大业。假如嗣子刘禅可辅就辅,如不成器,你可取而代之。”诸葛亮泪流满面,跪在地上诚恳地说:“臣一定竭心尽力效忠贞之节,死而后已。”四月,刘备死于白帝城永安宫,终年六十三岁。
诸葛亮受到刘备遗命辅孤,改元建兴,肩负了兴复汉室的重任。他日夜操劳,政事无论大小,都要亲自过问。
蜀国的南部地区叫作南中,有四个郡:越嶲郡,当今四川西昌地区;牂牁郡,当今贵州西北部和云南东部地区;益州郡,当今云南中部地区;永昌郡,当今云南西部地区。南中自古以来是夷越之地,居住着叟、青羌、僚、濮等多个民族,西汉时称西南夷。南中的豪强大姓和夷帅,总想割据自立,称霸一方。吴、蜀交恶,孙权又派人来策动,遥署益州郡大姓雍闿为永昌太守。公元222年,越嶲郡夷帅高定起兵叛乱,在刘备死后竟称起王来。公元223年,雍闿与郡人夷帅孟获联兵反蜀,杀了益州郡太守正昂,又把诸葛亮派去的新太守张裔流放到吴国。太守朱褒也举郡叛应。南中四郡,三郡反叛,只永昌郡王伉与郡功曹吕凯坚守待援。
后主建兴三年(225),诸葛亮经过两年的“闭关息民”休养政策,恢复了实力。这时,诸葛亮也安排好了内政外交,一切准备就绪,于是在这一年亲率大军南征。出发时,参军马谡前来送行。诸葛亮向他询问破敌之策。马谡说:“南中夷人恃险不服,不可用武力征服,要紧的是征服他们的心。用兵的道理,要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诸葛亮十分赏识。
蜀军兵分三路。诸葛亮率主力为西路军,进击越郡的高定叛军,马忠率东路军攻打牂牁郡的朱褒叛军,李恢率中路军直指叛乱中心益州郡,吸引叛军主力雍闿等人,策应东西两路从侧背迅速推进。在蜀军强大的攻势下,叛军节节败退。西路军杀了高定,东路军平了朱褒。公元225年五月,诸葛亮率军穿过人烟稀少的山岭,渡过波涛汹涌的泸水,经过艰苦的行军,逼近益州郡。这时雍闿已被高定部下杀死,孟获成了叛军首领。孟获在南中各民族中有很高的威望。诸葛亮决定对孟获采取攻心战术,下令全军在战斗中要生擒孟获,不许伤害。孟获战败被擒,心中不服,诸葛亮放了他。就这样一捉一放,前后七次。诸葛亮还要放他,孟获不走了。他对诸葛亮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孟获投降后,三路大军在滇池(今云南晋宁)胜利会师,为了有效地控制南中,诸葛亮采取了改善民族关系的政策,尊重民族习惯,保留原来的部落组织和渠帅的地位。县以下的官吏委任部落渠帅担任,孟获等有威望的夷帅调到成都去做官。任用能贯彻“和夷”政策并熟悉当地情况的人担任郡太守和降都督(管理南中的军事长官)。诸葛亮把叛乱中心的益州改名建宁郡,化大为小,把南中四部增置为越嶲、建宁、永昌、云南、牂牁、兴古六郡。对桀骜不驯的豪族部曲加以节制。诸葛亮把他们迁到成都和内地,有一万多家,并且从中选出精壮男子编成一支军队,号称“飞军”。这支军队骁勇善战,成了蜀国北伐军中的一支精锐部队。对南中的经济发展,诸葛亮也极为关注,派人教当地的少数民族使用牛耕,务农植谷。还开发南中矿产物产,如金、银、丹、漆、耕牛、战马等,不断运往蜀中。南中的开发,使蜀国益加富饶,这里也成为支持北伐的一个后方基地。
四、出师北伐,鞠躬尽瘁
诸葛亮平定南中叛乱,解除了后顾之忧,于是治戎讲武,准备北伐。
后主建兴五年(227)春,诸葛亮统兵进驻汉中,临行给后主上了一道《出师表》。表文恳切地劝说刘禅要奋发自励,不要妄自菲薄,满足于偏安的王室,要亲贤远佞,兴复汉室。诸葛亮表明了统一中原的壮志,说明北伐时机已经到了。他说:“如今南方已经平定,兵甲已经充足,应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铲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诸葛亮满怀先帝托孤的重任,真是舍不得远离后主,当他写完表文之时,眼泪像断线的珠子似的滴落下来,激动不已,不知说什么好。
诸葛亮北伐,前后六次,五次进攻,一次防守。公元228年春,诸葛亮从汉中大举出祁山,志欲一举平陇右,由于马谡违亮节度,兵败街亭退回。同年冬出散关,围陈仓,粮尽退兵。公元229年,第三次出兵蚕食魏境武都、阴平二郡。公元230年魏国分兵进攻汉中,诸葛亮防守,魏兵遇雨退回。公元231年,诸葛亮再出祁山,粮尽退军。鉴于后勤不继,诸葛亮在汉中实行大规模军屯,经过两年的充分准备,于公元234年再度大举北伐。诸葛亮出兵斜谷,屯田武功,欲与魏军作持久战,因积劳成疾,病逝五丈原而罢兵。由于诸葛亮北伐,第一次进兵走的是祁山道,所以习惯上称之为“六出祁山”。
诸葛亮北伐以失败告终,这不是意外。因为战争是政治、经济、军力的综合较量,无论哪一方面蜀汉都是劣势。曹魏占有整个黄河流域,兵强马壮,有雄兵四五十万,人才济济,勇略兼备,力量超过吴、蜀两国的总和,应付东西两线作战而有余。蜀汉偏踞一州,兵弱将寡。诸葛亮惨淡经营,才养成一支不到二十万人的军队,又要留守后方,又要东防孙吴,又要维持粮运,所以每次用兵不过十余万人,投入第一线的只有数万之众,因此只能在一个方向使用,不能数道并出。在一个方向作战,形成了消耗战,弱小之蜀注定要失败。粮运不济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在政治上,魏明帝不失为一个明主,他刚毅果断,察纳雅言,决策正确,反应迅速,这是羸弱的后主刘禅不能相比的。诸葛亮第一次出师,曹魏关中震响,陇右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叛魏应亮。魏明帝亲镇关中,迅速地调兵入援,挽救了关中不备的危局。诸葛亮第五次北伐,这是一次难得的吴、蜀步调一致的协同作战。四月蜀军入秦川,五月孙权大举攻魏,亲率十余万大军向合肥,使陆逊、诸葛瑾向襄阳,孙韶、张承向广陵,三路齐出,来势凶猛,甚至智勇双全的魏将满宠也准备退出合肥。魏明帝果断地采取西守东攻的战略,使辛毗杖节监军,令与诸葛亮对阵的司马懿坚壁不出,自己亲率大军东征。魏明帝这一坚强有力的行动,使孙权闻风丧胆,不战而退,打破了吴、蜀的联合进攻。诸葛亮又陷入了孤军作战的困境,欲进不能,欲罢不忍,一筹莫展而病逝五丈原。这正是: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以诸葛亮之智,明知伐魏不胜,为什么要劳民伤财呢?一般的看法认为诸葛亮是“以攻为守”。这既不符合客观实际,更不符合诸葛亮的本志。因为“以攻为守”,只可能在两军决战中作为战术运用,而绝不可用为以弱抗强的基本国策。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说:“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诸葛亮凄怆悲凉,念念不忘北伐中原。《后出师表》格调有些低沉,因为诸葛亮打了败仗。《前出师表》却是充满了必胜信心的。他驻屯汉中,采取的是进攻的策略,其战略是蚕食魏凉州、雍州,广拓境土,徐图中原。具体实施,先取陇右。所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没有采纳魏延出奇兵的战略。魏延建议,他领兵五千,从褒中(今陕西褒城)出发,向东北由子午谷直取长安;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趋长安会师,可一举夺取关中。这正是楚汉相争时韩信暗度陈仓之计,乘敌方不备,直取关中,这是最高的战略。但诸葛亮一生谨慎,虑多决少,不敢出奇兵,以弱抗强,不出奇兵是难以取胜的。诸葛亮平取陇右的战略也有失着,他没有让赵云、邓芝直出斜谷,阻断关陇大道,使得曹魏援军越过陇山,直趋街亭,在心理上已经震慑了蜀军。所以,街亭之败,不只是误用了马谡。陈寿评诸葛亮将略为短,是符合实际的。
公元207年诸葛亮二十七岁出山辅佐刘备,到公元234年病死军中,恰好又是二十七年,诸葛亮半生操劳,尽瘁国事。诸葛亮的前半生修身养性,是他立志用世的准备阶段。他隐居隆中,静观时变,不北走曹操,南归孙权,而恰恰在曹操统一北方、南下荆州的紧要关头出山辅刘备,选择了一条以复兴汉室为己任的艰难道路。他选择的道路充分说明他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和崇尚儒家忠义道德的正统思想家,但诸葛亮不墨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诸葛亮后半生操劳,明法、治军,和吴、正身,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百分之百、不折不扣地实践了自己的诺言。诸葛亮忠公体国的精神,在生前就得到蜀人的爱戴,死后长期受到蜀人的追念,立祠祭祀。尽管诸葛亮没有能够完成统一大业,但他忠贞冠世的高风亮节、竭尽忠诚的献身精神,备受历代人们的传扬,成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唐代诗圣杜甫在《咏怀古迹五首》之五中对诸葛亮满怀**地做了高度评价和赞颂。杜诗云: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在中国古代史上,诸葛亮是一个鞠躬尽瘁、乃心王室的典范人物,没有哪一个政治家或军事家像他那样,深受一代又一代广大人民的热爱。(张大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