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大家张大可讲史记套装(套装3册)

张昭 犟脾气的“江东管仲”

字体:16+-

张昭,字子布,东汉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他辅佐孙策、孙权兄弟开创并巩固了东吴政权,是吴国的开国勋臣和重要决策人物。

一、才冠当世,见重孙策

张昭少年时就刻苦好学,曾跟白侯子安学习《左氏春秋》,并且博览群书,隶书也写得很好。他和赵昱、王朗是好朋友,都是当时的知名之士。张昭二十岁时被举为孝廉,他不肯就。当时任汝南主簿的应劭发表议论,主张为旧君讳名。许多人都发表意见,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张昭写文章反对应劭的主张,文章征引古今,持论有据,受到同乡才士陈琳等人的赞赏。徐州刺史陶谦举张昭为茂才,张昭不就,陶谦认为他轻视自己,便把他关押起来。幸得赵昱尽力营救,才得获释。当时天下大乱,徐州居民纷纷到江东避乱,张昭也到了江东。这时,孙策正在江东征伐创业,张昭就做了他的谋士。孙策得到张昭,非常高兴,对他说:“我正在征讨四方,创建大业,要重用贤士,我可不能轻待你啊。”孙策任命张昭作长史、抚军中郎将,并且与他一同拜见自己的母亲,待他像密友一样。孙策对张昭极为尊重和信任,文武大事都交付他全权办理。张昭也竭尽全力为孙策出谋划策。张昭与孙策的另一位谋臣张纮都是孙策身边最重要的助手,孙策每次出征,总是让他们两人一人留守后方,一人随军参谋,张昭的文才很好,孙策的公文奏章常由他和张纮撰写。有一次,荆州牧刘表亲自给孙策写了封信,先让著名的文士祢衡看,祢衡看了以后,耻笑他说:“你这样的文字是准备拿给孙策帐下的军士看呢,还是打算让张子布看呢?”可见张昭的文才高妙,已为当世公认。张昭的声名渐渐远播,一些北方的士大夫给他写信,把东吴的成就都归功于他,张昭深感不安,他想秘而不宣,则怕对孙策不忠,宣示出来,又怕孙策知道后不高兴,真是进退为难。性行阔达、善于用人的孙策听到此事后非常高兴,欢笑道:“从前管仲给齐桓公作相,桓公尊他为仲父,事事都请教他,终于成就了霸业。如今子布是当代贤才,我能信用他,功名还能不归于我吗!”孙策以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的管仲来比拟张昭,足见他对张昭是如何敬重了。

二、顾命佐权,平定江东

公元200年,孙策在打猎时遇刺,伤势很重,他于临危之际把张昭等人请来,把弟弟孙权托付给他说:“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孙破虏讨逆传》)孙策又叫来孙权,亲自为他佩上印绶。二十六岁的孙策在东吴政权刚刚草创之时死去了。当时,孙策到江东时间不长,威望还不是很高,江东人心还没有完全归顺他,他实际控制的地方只有会稽、吴郡、丹阳、豫章、庐陵五郡,在深山险阻之地还盘踞着许多反叛势力。所以孙策突然死去,江东人心惶惶,各处的英雄豪杰和寄居江东避乱的士人都在观望形势,一些反叛势力也乘机蠢蠢欲动,局势非常严峻。在此危急关头,张昭迅速果断地执行了孙策的遗命,率领群僚拥立孙权,他把孙权继位之事一面上报朝廷,一面通告所属州郡,同时严令各地统兵将校各奉职守。孙权这时才十八岁,他伤悼哥哥之死,整天悲伤哭泣,无心料理政事。张昭劝孙权说:“孝廉,现在难道是哭的时候吗?如今群雄角逐,盗贼遍地,局势如此危急,你怎么能够像普通百姓居丧那样一味伤泣呢?你应该承担起哥哥留下的重任,把他的事业发扬光大,那才不愧为他的继承者啊。”于是,张昭为孙权换掉丧服,亲自扶他上马,出外巡视军队。孙策的部众看到孙权前来巡视,知道江东有了新的领袖,都安下了心。曹操表孙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孙权的地位算是得到了朝廷的正式承认。张昭在孙策突然死去,孙权还年少不更事的危急关头受顾命之重任,他迅速采取果断措施以稳定军心,安抚百姓,并且敦促孙权迅速职掌权力,使江东人心有归,免致群龙无首的变乱,这是张昭卓越政治才干的表现,也是他为东吴政权建立的第一个巨大功勋。

孙权继孙策成为江东的领袖后,对张昭十分敬重,任张昭为长史,待他以师傅之礼。张昭时时不忘孙策重托,对这位年轻的继承人尽心辅佐。在张昭和周瑜等人的尽力辅佐下,孙权广揽贤才,礼聘名士,得到了鲁肃、诸葛谨等人。孙权内有张昭等人出谋划策,外有周瑜等将帅领兵作战,于是清除反叛,安抚山越,继续孙策平定江东的大业。“权每出征,留昭镇守,领幕府事”。孙权征合肥,命昭别讨匡琦,又督领诸将,攻破豫章贼帅周凤等于南城。自此以后,张昭很少出征,而常在孙权左右,为谋谟臣。建安七年(202),孙权的母亲吴夫人去世,临终前召见张昭等人,嘱以后事。张昭先后受孙策和吴夫人之托,对孙权自然尽力辅佐,而孙权对于这位兄长的旧臣也非常敬重和信任。张昭从孙策的“仲父”又成了孙权的元老重臣兼师傅。

三、赤壁鏖兵,畏曹主和

公元208年,正当孙权消灭黄祖,占领黟(今安徽黟县)、歙(今安徽歙县),并积极准备吞并荆州之时,曹操率领大军南下,兵不血刃占领了荆州,接着又顺流而下,想一举**平东吴。强敌压境,东吴朝野震恐。孙权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张昭和秦松带头主和。张昭认为曹操打着朝廷旗号,得了荆州水军之助,声势浩大不可抵挡。只有鲁肃和周瑜二人主战,弄得孙权六神无主。

张昭作为元老重臣,在群僚中有很大影响,但他有恐曹心理。早在公元202年,曹操乘破袁术之声威,派使向孙权征质,张昭就拿不定主意。当时就是周瑜坚决主张不送质子,孙权和吴夫人都很高兴。这次面临曹兵压境,张昭主张投降,使孙权大失所望。

公元221年,曹丕封孙权为吴王,张昭制作了朝仪。张昭封由拳侯。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大会群臣,盛赞周瑜、鲁肃二人主张抗曹之功。这时,张昭向孙权举笏庆贺,还未开口,就被孙权奚落道:“当年如果听从张公的主张,我如今就得乞食为生了。”“昭大惭,伏地流汗”(本传裴注《江表传》)。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孙权在赤壁大战二十年后对张昭当年的投降主张仍然耿耿于怀。孙权设置丞相职务时,群臣都建议让张昭任丞相,孙权却说:“如今天下多事,丞相责任太重,不宜让张公受累。”结果让孙邵做了丞相。孙邵死后,群臣又推举张昭,孙权说:“我难道是吝惜丞相这个官职而舍不得给子布吗?当丞相事务繁杂,而张公性格刚直,如不听他的主张便要怨愤,这对他没有好处。”结果任命了顾雍。孙权两次驳回群臣的建议,用种种借口不任命张昭为相,表面上是说为张昭着想,实际上乃是由于当年张昭主张投降一事使孙权对他深为失望,不愿对他再委以重任。

张昭知道自己已经失去了孙权的信任,便以年老多病为由辞去官职。孙权另拜他为辅吴将军,改封为娄侯,食邑万户,他闲居无事,便闭门著书,撰写了《春秋左氏传解》和《论语注》。

四、忠直敢谏,举国敬畏

张昭性格刚直,对孙权经常犯颜谏争,从不偷容取合。孙权年轻时喜爱打猎,常骑着马去射虎,有时被老虎扑到马鞍上。张昭气得变了脸色,对孙权说:“将军这样冒险值得吗?作为君主,是要能够驾驭英雄、任用贤才,而不是在原野上和猛兽角力。万一发生意外,岂不要为天下人取笑吗?”孙权忙向张昭道歉说:“我年纪轻,考虑事情不周到,实在惭愧。”孙权称帝后,有一次在武昌钓台边上大宴群臣,孙权喝得大醉,派人用水洒群臣,对大家说:“今天都要痛饮,要醉倒钓台中为止。”张昭很生气,便板起面孔走了出去,孙权派人把他叫回,说:“我是为了和大家一起作乐,你为何发怒呢?”张昭回答他说:“从前殷纣王造酒池肉林作长夜之饮时,也认为是作乐而不是作恶啊。”孙权听后非常惭愧,立刻停止了酒宴。

顾雍任宰相时,从不在朝堂上与孙权争辩,有什么建议都是私下向孙权提出,孙权不采纳他也不说什么,所以孙权很看重顾雍。张昭却不同,常常在朝廷上当众指出孙权的过失,使得孙权很不高兴。有一次,孙权向大臣们询问朝政得失,张昭当即指出人们都抱怨法令太严、刑罚太重,应该改变。孙权默然不应,问顾雍的意见如何,顾雍回答说,他听到的情况也和张昭所说的一样,孙权这才下令减轻刑罚。

张昭在外交场合也常以词严义正使邻国使臣折服。公元221年,魏文帝曹丕派使臣邢贞到吴国来拜孙权为吴王,邢贞自以为是大国使臣,非常傲慢,进门后还不下车,张昭非常愤怒,当场斥责邢贞说:“对于不讲礼敬的人,就要使用刑法,你竟敢如此狂妄自大,莫非以为我们江南弱小,连一把杀你的刀都没有吗?”吓得邢贞连忙下车。有一次,张昭因直言谏争得罪了孙权,不得入朝。这时,蜀国派使臣来吴,使臣在朝见时盛夸蜀国德化之美,吴国群臣竟无人能够反驳,孙权感到很丢脸,不禁叹息说:“如果张公在座,他早被驳得哑口无言了,哪里还敢自夸呢?”第二天,孙权就去看望张昭,张昭感慨地对他说:“从前,太后和桓王(即孙策)不是把老臣托付给陛下,而是把陛下托付给老臣我,所以我总想尽到臣子的责任,以报答他们的厚恩,使自己在死后也能得到一点好评。但由于自己见识短浅,违逆了陛下的旨意,自以为从此将永遭罢弃,想不到又受陛下接见。但我只知尽忠国家,死而后已,如要我改变心意,偷荣取容,那我是做不到的。”孙权连忙向他道歉。

由于张昭性格刚直,又自认为是顾命老臣,对孙权常直言抗争,就常常引起孙权的恼怒,君臣之间有时冲突得非常厉害。公元232年冬十月,魏辽东太守公孙渊反叛魏国,派人到吴国向孙权称藩,孙权大喜,便要派张弥、许宴率兵万人,带金宝珍货、九锡备物渡海去辽东封公孙渊为燕王。张昭和丞相顾雍都不同意这样做,张昭谏劝孙权说:“公孙渊并非真心投吴,他是怕魏国讨伐才来向吴国求援的。万一他变了卦,要向魏表示忠诚,那我们的两个使臣就回不来了,岂不要被天下的人耻笑吗?”孙权还是不听,张昭坚决反对,孙权不能忍受,按着佩刀发怒说:“吴国群臣进宫拜我,出宫就拜你,我对你的尊敬也到极点了。而你屡屡在众人面前顶撞我,我可真是难以容忍了!”张昭毫不惧怕,直瞪着孙权说:“我明知自己的主张不被采用,但还总想竭尽愚忠,实在是因为太后临终时的嘱咐至今难忘。”说着,张昭不禁痛哭流涕。孙权也把刀扔到地上,与张昭相对而泣。但孙权还是派两位使臣去了辽东。张昭见孙权对自己的忠告毫不理会,非常气愤,便称病不朝。孙权恨张昭用装病的办法表示对自己的不满,便下令用土封了张昭的家门,张昭更加生气,便在门内也封上土,表示坚决不出。孙权的使臣到辽东后,果然如张昭所料,被公孙渊杀掉,拿他们的头向魏国请功,兵士和珍宝也都被没收。孙权气愤之极,要发兵征讨公孙渊,经群臣再三劝阻才罢。这时孙权才后悔没有听张昭之言,自觉对不起张昭,便多次派人去慰问,向他致歉。张昭仍然不出。孙权便亲自到张昭门外,喊他出来。张昭隔门回答说,病重不能出门。孙权便下令放火烧门,想逼张昭出来,但张昭不但不出,反而紧闭门户,孙权只好又急忙灭火,在门外久久守候。张昭的儿子们见孙权一直在门外守候,便硬把张昭扶出大门,孙权用车把张昭接到宫中,向他深深道歉。张昭无奈,只得继续上朝。

张昭死于公元236年,享年八十一岁。孙权亲临吊祭,谥为文侯。(段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