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大家张大可讲史记套装(套装3册)

周瑜 被误解的“既生瑜,何生亮”

字体:16+-

周瑜是三国时期一位文武兼备、风流儒雅的青年将军。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为孙吴政权建树了丰功伟绩。他协助孙策在江东站稳了脚跟,辅助孙权立国江东,在三十三岁那年,取得赤壁之战的辉煌胜利,是促使三国局面形成的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一、佐孙策,辅孙权,立脚江东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舒城)人。出身于世家大族,有深厚的文化修养。他的曾祖周荣在东汉章帝、和帝时任尚书令,堂祖周景以“廉能见称”,官至太尉。父亲周异曾任东汉洛阳令。叔父周尚为丹阳(今安徽宣城)太守。周瑜少时练武习文,胸有大志,十几岁时已为乡里所知。周瑜好交游,与孙策同年,特别友好。公元189年,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孙策与其母从吴郡富春迁到舒县,依托于周瑜家。周瑜十分豪爽慷慨,拨出道南一幢大宅给孙氏母子居住。公元192年,孙坚战死,孙策代领父兵,依附于袁术。公元195年,孙策脱离袁术开拓江东基业,写信相召周瑜。周瑜从叔父周尚那里带兵迎孙策。孙策高兴地说:“我得到你,大事一定可成。”可见孙策倚重之深。周瑜与孙策向扬州刺史刘繇的领地进攻。连破横江、当利(均在今安徽和县东)、湖孰(今江苏南京江宁区)、江乘(今江苏句容北),进入曲阿(今江苏丹阳),赶走了刘繇。这时,孙策已拥兵数万,就遣周瑜回丹阳镇守。不久,袁术委派堂弟袁胤为丹阳太守,周瑜转为居巢长。建安三年(198),孙策与周瑜领两千人马去镇守长江要津牛渚圻(今安徽当涂西北),当时周瑜二十四岁,人皆呼为“周郎”。不久,孙策委周瑜为中护军,领丹阳太守,发兵攻皖(今安徽潜山)。攻破皖城之后,得到貌美倾国的乔玄二女,大乔嫁给孙策,小乔嫁给周瑜。建安五年(200)四月,孙策被仇人刺客所杀,周瑜便和长史张昭共同辅佐孙权,成为孙权的左膀右臂。在这个胆识和才华过人的青年身上,表现出不同凡响的气魄。建安七年(202),曹操乘击破袁绍之声威,下书责令孙权送质子到许昌。孙权慑于曹操的兵势,又怕受到挟制,犹豫不决,便召集群臣商量对策。在张昭、秦松等人拿不定主意的情况下,孙权便把周瑜叫到家里和他的母亲吴夫人共同密议。周瑜斩钉截铁地说:“昔楚国初封于荆山之侧,不满百里之地,继嗣贤能,广土开境,立基于郢,遂据荆扬,至于南海,传业延祚,九百余年。今将军承父兄余资,兼六郡之众,兵精粮多,将士用命,铸山为铜,煮海为盐,境内富饶,人不思乱,泛舟举帆,朝发夕到,士风劲勇,所向无敌,有何逼迫,而欲送质?质一入,不得不与曹氏相首尾,与相首尾,则命召不得不往,便见制于人也,极不过一侯印,仆从十余人,车数乘,马数匹,岂与南面称孤同哉?不如勿遣,徐观其变。若曹氏能率义以正天下,将军事之未晚。若图为暴乱,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将军韬勇抗威,以待天命,何送质之有!”(《三国志·周瑜传》)周瑜的一席话,正合孙权的心意,吴夫人也极表赞同。吴夫人高兴地说:“公瑾议是也。公瑾与伯符同年,小一月耳,我视之如子也,汝其兄事之。”(同上)在周瑜的劝说下,孙权决心不送质子给曹操,从而保持独立自主的地位。

二、析敌情,战赤壁,三国鼎立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平荆州,顺流东下,号称八十万大军,要与孙权决战。在强敌压境之际,孙权六神无主,急忙召集群臣会议。大家都面面相觑,“莫不响震失色”。大臣之间主战主降的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意见很不统一。尽管鲁肃从夏口请诸葛亮来到柴桑,表示孙刘联合,力陈抗曹的主张,但孙权还是慑于曹操的威势,难以下定决心。这时,周瑜奉命驻守鄱阳,所以鲁肃建议孙权急速把他召回,以便决定抗曹大计。

周瑜回来以后,在群臣会议席上,以张昭为首的文臣极力主张投降。他们的理由是:“曹公,豺虎也,然托名汉相,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资治通鉴·赤壁之战》)这说明他们在精神和舆论上已被曹操所慑服,因而丧失了抗曹信心,结论是只有投降这一条路。张昭既是文臣之首,他的主张代表了多数人的心情。周瑜当时力排众议,挺身而出,驳斥了这种投降的论调。他首先指出,“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既然是汉贼,那么为汉王朝讨贼,自然是正义之师。这在精神上建立了支柱,在理论上名正言顺,有了根据,以此号召天下,可以取得更广泛的支持。从眼前来说,正是鼓舞士气,同仇敌忾,以便为孙氏政权效死的大好时机。接着,他说:“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周瑜这番话,正是针对孙权及群臣胆怯心理而发的。但这并未完全解除孙权的担忧。再接着,他又指出操军不利的四个方面:一是北土未安,操有后患;二是北方步卒,不习水战;三是战线太长,供应不济;四是北兵不习水土,必生疾病。周瑜透过曹军强大的表面现象,洞悉了曹军虚弱的本质,故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擒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驻夏口,保为将军破之。”(《三国志·周瑜传》)孙权听了周瑜精辟的分析,解除了顾虑,信心倍增,精神大振,说:“孤与老贼,势不两立。”猛地拔出佩刀向奏案斫去,大声说:“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孙权表明了自己的决心,并且决定联合刘备,共破曹操,而这个决心,正是周瑜影响的结果。

散会的当夜,周瑜又面见孙权,进一步分析双方的力量对比。周瑜说:“曹操下战书,声称八十万,完全是虚张声势,就把张子布等人吓住了。实际上,曹操只有十五六万人,已经十分疲乏,所得七八万荆州水军,尚未心服。曹操用疲病之卒,驱赶着狐疑之众来和东吴较量,是自来送死。主公给我五万精兵,就足以对付曹操了。”周瑜这一席话使孙权彻底安下心来,他说:“五万兵一时难以聚合,你先领三万兵前去对敌,我领大军继后。”孙权于是任命周瑜为左督,程普为右督,领兵三万,与曹军在赤壁山(今湖北赤壁西北)隔江对峙。

周瑜认为以少胜众只可智取,不可力敌。他趁曹军初到水上,还不习水战,且又在进行中没有准备应战,突然向曹军发起了进攻,打了一个胜仗。初战胜利,大大鼓舞了江东士气。曹操停止了前进,把大军收缩在江北,又下令把战船用铁链连接起来,在上边加紧训练士卒。周瑜又用黄盖诈降计,火攻曹军。曹军此役损失惨重,只得退回北方。孙刘联军经过一年的征战,刘备得了江南四郡,周瑜占了江北的南郡、江夏等郡。自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

三、说孙权,进西川,巴丘殒命

《三国演义》把周瑜描写成一个气度褊狭、忌才妒能的人物,被诸葛亮用计气死。实际上,周瑜是一个儒雅风流、气度轩昂,很有大将风度的人物。周瑜精通音乐,醉酒之时也能听辨出曲子是否弹奏得准确。所以,江东流行着这样的话:“曲有误,周郎顾。”

周瑜虽然不是被诸葛亮直接气死的,但他的死确实与刘备集团和诸葛亮有点关系。赤壁战后,周瑜与曹仁争夺南郡,打了一年多的仗,周瑜虽然取得了胜利,却也费了很大的力气,左肋还受了箭伤。孙权拜他为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屯驻江陵。刘备在江南,刘琦死后,他称荆州牧,驻屯在公安。卧床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实在是周瑜心上的一块心病。

建安十五年(210),周瑜劝孙权把刘备笼络起来,由他带兵去打西川,实现孙吴统治长江的计划。孙权眼看刘备实力壮大,又在长江上游,也很感头疼。孙权为了联结刘备,就把妹妹嫁给刘备。刘备也觉得周瑜挡住了自己的出路,无法施展。他趁联姻的机会到东吴去面见孙权,要借南郡。诸葛亮认为这太冒险,不让刘备去。刘备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终日困在公安,不是长久之计。孙权惧怕曹操,他不会下决心和我们断绝,东吴之行是一定要去的。”刘备到建业(今江苏南京),周瑜和吕范同时上书孙权,建议把刘备扣留起来。办法是:“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周瑜在书里对孙权说:“你只要笼络住刘备,我就能指挥得动关羽、张飞为东吴效力。”周瑜的建议遭到鲁肃的反对,孙权认真地权衡利弊,没有采纳。

接着,周瑜又提出了第二个建议,兵伐西川。他说:“趁曹操吃了赤壁大败仗的机会,让我和奋威将军孙瑜一起去取蜀,再并了汉中张鲁,然后留下奋威守西川,我前据襄阳,压迫曹操。实现了这一步,北方也可以拿下来。”孙瑜是孙权的堂弟,一直与周瑜并肩作战,是孙氏宗室勇将。进西川要大举发兵,为了打消孙权的疑虑,周瑜提出与孙瑜同行。为此,周瑜回到建业与孙权商量。这一次孙权同意了,让周瑜带领大军西上。周瑜进行到巴丘(今湖南岳阳),箭疮复发,死在那里,时年三十六岁。

周瑜死后,孙权极为悲哀。他说:“公瑾有王佐之资,今忽短命,孤何赖哉!”后来,孙权称帝,抚今追昔,还念念不忘地说:“孤非周公瑾,不帝矣!”由此可见周瑜对孙吴政权的贡献了。(曾昭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