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大家张大可讲史记套装(套装3册)

鲁肃 一己之力促成孙刘联盟

字体:16+-

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人。出生士族,文武兼备,吴国名将,联蜀抗曹的策划者与执行者。赤壁之战,孙刘结盟,鲁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少怀壮志,学击剑骑射

鲁肃出身富家,但祖上几世衰微,湮没无闻。鲁肃一出世,便失去了父亲,依靠祖母抚养成人。他身材魁梧,体貌健壮,少有大志,不治家事,性好施与。他曾标价出卖田地,大散钱财,救济贫困,在家乡很有威信。

汉末,豪强蜂起,鲁肃为应对时变,学剑习射,常聚集一批青年,以出猎为名,往山中练武治兵。

建安三年(198),周瑜出任居巢(今安徽桐城)长,积极为孙策扩大势力谋划。居巢离东城三百余里,周瑜特带领几百人专程拜访鲁肃,并且请他资助军粮。鲁肃家有两大粮仓,每仓藏米三万斛,他即拨一仓米周济周瑜。鲁肃与周瑜素昧平生,便如此慷慨,使周瑜十分感动,知道鲁肃为人非同寻常,从此结为知己。

这时,袁术在寿春(今安徽寿县)称帝,听到鲁肃的名声,特任命他为东城长,但鲁肃见袁术行事了无纲纪,不足与图大事,辞不奉命,带着家小及年轻勇士百余人到南边居巢去投奔周瑜。这表现了鲁肃的远见卓识。不久,周瑜东渡还吴(今江苏苏州)往依孙策,鲁肃与周瑜同行,将家属安置在曲阿(今江苏丹阳),正要与周瑜共同辅佐孙策,不幸祖母去世,鲁肃只得留下料理丧事。将祖母灵柩运回老家东城安葬。

二、初见孙权,纵论帝王之业

建安五年(200),鲁肃办完祖母丧事回到曲阿,不料孙氏集团发生了非常事变,孙策遭人刺杀,年少的二弟孙权任事,面临严重危机。为此,鲁肃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去向。他打算北归故里,静观时变。周瑜及时加以劝阻,言说孙权亲贤贵士,是位人主。于是,鲁肃听从了周瑜的意见,去投孙权。

因有周瑜的大力推荐,对于鲁肃的到来,孙权十分高兴,立即接见,并单独宴请密谈。孙权表示:如今汉朝岌岌可危,四方豪杰并起,自己继父兄遗业,拟建齐桓、晋文之功,希望能给予帮助。鲁肃当即指出,汉朝已名存实亡,不可能再复兴,曹操已牢牢控制了天子,又不能把他马上除掉,您怎么能做齐桓、晋文呢?为今之计,只有鼎足江东,静观整个形势发展,相机占领长江流域,然后建号以图天下。一席话表现了鲁肃的卓识远见,孙权只恨相见之晚。

三、赤壁大战,首创联刘拒曹之策

孙权任事之后,尊贤纳士,悉心整顿内部,经过几年努力,先后粉碎庐陵太守孙辅、庐江太守李术、丹阳大都督妫览等多次叛乱,平定江东各处地方豪强武装,攻杀黄祖,圆满完成了鲁肃所谓的“鼎足江东”的任务,进一步壮大力量的时机成熟了。

建安十三年(208)荆州刘表病逝。鲁肃不失时机立即向孙权进言,言说荆州外有长江、汉水环绕,内有山陵屏障,土地广大肥沃,人民生活富足,将它据而有之,是成就帝王大业的保证。而荆州内部矛盾重重,刘表的两个儿子刘琦、刘琮一向不合,军中诸将分成两派,各自拥护一方。刘备一世英雄,寄居荆州,若刘备能与荆州方面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应当支持他们,使其和我们结盟交好;如果不能,就应当相机行事,另想办法。于是,他主动要求以吊丧为名,出使荆州,慰问军中诸将,并且劝说刘备,安抚刘表旧部,齐心协力,对付曹操。最后指出,此事要立即办,不然的话,恐怕会被曹操抢在前头。鲁肃首倡联刘拒曹的战略方针,意义深远,他的深谋周虑、远见卓识又一次得到证明。孙权完全采纳了鲁肃的建议,当即命他启程前往荆州。

果然不出所料,鲁肃刚到夏口(今湖北武汉),就听到曹操大军南下的消息。他昼夜兼程,等赶到南郡(今湖北江陵),形势又发生突变。刘琮投降曹操,刘备战败南逃,正是千钧一发之际。鲁肃临危不惧,毅然亲赴前线,在当阳(今湖北当阳)长坂坡遇见刘备,转达孙权旨意,劝说刘备与孙权联合。刘备处在败军之际,正待有人支援,自是欣然同意。孙刘联盟于是告成,功在鲁肃。

鲁肃胜利完成出使荆州使命,回到柴桑(今江西九江)复命,事态又陡然发生巨变。孙权得到曹操下来战书,东吴群臣震惊失色,以长史张昭为首,极力主张投降曹操,孙权也有动摇。只有鲁肃力排众议,针对孙权的个人得失晓以利害,说:如今我鲁肃可以投降曹操,但是主公您不行。为什么呢?我鲁肃投降,曹操把我送回家乡,根据我的名声地位,仍然有官可当,有车可坐,有随员士兵跟从,可以交朋结友,升官还可以当太守。主公投降曹操,能有什么结果呢?孙权听后,坚定了联刘拒曹的意志,于是派人到鄱阳(今江西鄱阳)召回周瑜,命为都督,率军与刘备联合,迎战曹操。鲁肃被任命为赞军校尉,协助周瑜制定作战方略。

孙刘联盟是赤壁大战的根本保证。赤壁大战的胜利,就军事指挥而言,首功当推周瑜;就战略决策言,首功则当推鲁肃。赤壁大战结束,鲁肃先回柴桑,孙权率诸将吏出迎。他对鲁肃说:“子敬,我持鞍下马亲自欢迎你,你该感到光荣吧?”鲁肃回答说:“不!”众人听到这话无不吃惊,鲁肃接着说:“愿您威德遍及四海,统一天下,完成帝王大业,另用软轮小车召见我,那才感到光荣哩!”孙权拊掌大笑。于此又见鲁肃的豪情壮志与幽默风趣。

四、维护孙刘联盟,终身不易

建安十五年(210),周瑜病逝,鲁肃被任命为奋武校尉,代周瑜领兵,屯驻江陵。鲁肃即劝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以共同对抗曹操。借荆州,是鲁肃接替周瑜主持军务所采取的一项极其重要的战略措施,意义十分重大。

赤壁大战后,三足鼎立之势已成,但论实力,仍是孙、刘弱而曹操强,无论孙权还是刘备,都不足以与曹操单独对抗。孙、刘只有联合,否则必被各个击破,或者投降曹操,三足鼎立会不复存在;如果两弱相斗,更有利于强者,加速自身灭亡,所以孙刘联合是关系双方生死存亡的大事。然而,这时孙刘联盟却因荆州归属出现了危机。刘备在取西川前,要依靠荆州为立足之地,取西川后,要利用荆州作北伐的前哨,这是《隆中对》所规划好的方略,而孙权把荆州看作是夺取天下的保证,岂能让与他人?矛盾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除非兵戎相见,却又与基本战略方针相违背。既要维护孙刘联盟,又不失去荆州,这是鲁肃接替周瑜时面临的难题。于是,鲁肃来了个“借荆州”。既是“借”,说明荆州的主权属吴,力量不足以吃掉对手时,可以让你使用;力量够时,随时可以收回。“借荆州”,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不借荆州,长江以南的长沙、桂阳、武陵、零陵四郡,已经为刘备所控制,如果不使用武力夺回,借与不借是一样的。东吴控制的荆州,只是江北的南郡、江夏两郡,所谓“借荆州”,其实不过是把南郡让出来而已,江夏仍在东吴掌握中。“借荆州”,使东吴在政治上赢得了主动。在军事上,“借荆州”对东吴也是有利的。东吴占据江北的南郡、江夏直接与曹军对峙,把刘备隔在江南,实际上是给他人当保镖、打头阵,让刘备坐观鹬蚌相争。现在让出南郡,把他人推到前面给自己当屏障,实属便宜之事。可惜孙权没能真正认识“借荆州”的深意,否则缩短西边战线,大力在东边发展,形势会是另一个样子。倒是曹操很有战略眼光,“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于地”(《三国志·鲁肃传》)。

“借荆州”后,鲁肃领兵四千从江陵移师陆口(今湖北嘉鱼西南)驻防,一边操练,一边扩军。鲁肃带兵,赏罚公允,纪律严明,深受士兵爱戴。部队迅速扩大到万余人,他被任命为汉昌太守,升偏将军。建安十九年(214),他随孙权攻破皖城(今安徽潜山),又升横江将军,这表明,鲁肃当时不仅韬略过人,也很有领兵作战的实际才能。孙权曾与陆逊评论周瑜、鲁肃、吕蒙长短,在谈及鲁肃治军时说:“然其作军,屯营不失,令行禁止,部界无废负,路无拾遗,其法亦美也。”(《三国志·吕蒙传》)当时,关羽守江陵,鲁肃防区与关羽相邻,关羽曾多次因猜忌而生异心,每次鲁肃都以友好的态度安抚,目的都是为了孙刘联盟不受损害。

建安二十年(215),刘备取得益州,孙权令中司马诸葛瑾去成都要求刘备还荆州诸郡。刘备不答应,孙权大发脾气,派吕蒙带兵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长沙、桂阳当即投降。刘备得知,亲自从成都赶到公安(今湖北公安),派关羽带兵争三郡。孙权也即进驻陆口,派鲁肃屯兵益阳,抵挡关羽,一时剑拔弩张,大战迫在眼前,为不使孙刘联盟彻底破裂,鲁肃决心做最后努力,打算当面和关羽商谈。当时,鲁肃部下担心发生意外,纷纷劝阻鲁肃。鲁肃说:今日之事,应当开导劝说。是刘备对不起我们,是非还没弄清,量他关羽不敢乱来。于是,他邀请关羽见面,各自把军队留在百步之外,只是将领们各自携带单刀相会。会谈时,鲁肃义正词严,说得关羽哑口无言,使一触即发的紧张局势得以缓和。随后,刘备派人与孙权讲和,双方商定平分荆州,以湘水为界,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孙权,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属刘备,于是孙刘联盟得以继续维持。这次单刀会后来经戏剧家、小说家敷衍(见关汉卿《单刀会》及《三国演义》六十六回),关羽成了威风凛凛、智勇双全的英雄,而鲁肃则成了鼠目寸光、骨软胆怯的侏儒。实际情况并不是那样。历史的真实是,大义凛然、单刀赴会的主角是鲁肃,而不是关羽。

鲁肃不仅一手促成了孙刘联盟,并且为维护这个联盟呕心沥血、费尽心力,诚如王夫之所说“守之终身而不易”(《通鉴论》卷九)。鲁肃之所以如此,“鲁、葛定**力以与操争存亡,一时之大计有出于此者”(同前引)。建安二十二年(217),鲁肃病逝,孙权为他治丧,并且亲自送葬。诸葛亮也对他的去世表示哀悼,这都说明了鲁肃在当时吴蜀两国的影响。黄龙元年(229),孙权称帝,临坛,环视公卿大臣,对他们说:“当年鲁子敬就曾讲到此事,可说是明于大事啊!”孙权的赞语充分肯定了鲁肃在吴国形成中所起的重大作用。(邓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