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会是曹魏后期执政者司马师、司马昭兄弟的重要谋士。他多智善谋、文武兼备,在司马氏确立政权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也是统一蜀汉之役的策划者和首要军事指挥者。
一、建功淮南
钟会,字士季,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北)人,出身世家,为魏太傅钟繇晚年所得之少子。钟会与兄钟毓均为敏慧早成。时魏大臣蒋济善相人。钟会五岁,蒋济观其眸子甚异,曰:“非常人也。”及长,钟会勤奋好学,常夜以继日,博览群书,由于才华出众,年方弱冠就在士人中有甚高声誉,与当时另一少年才子王弼并知名于世。他“精练名理”,尝论“易无互体,才学同异”,并著有“道论”二十篇。
钟会有高才,又为名公之子,在仕途上一直顺利。他从正始年间开始,历任秘书郎、尚书、中书侍郎等清要之职,后赐爵关内侯。
曹爽被诛后,钟会政治上积极靠拢司马氏。他与司马师、司马昭兄弟关系密切,并且受他们重视和信任。正元二年(255),忠于曹魏的镇东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不满司马氏之专权,矫太后诏,发淮南戍兵反抗司马氏。时司马师为大将军执政,因新割目瘤未愈,不宜外出。有人建议司马师另遣将率兵出征,司马师犹豫不决。考虑到朝廷内外不满司马氏的人很多,万一战败,必成崩溃之势,故作为司马师亲信的钟会与河南尹王肃、尚书傅嘏等均力劝司马师率军亲征淮南。司马师从之。钟会随军,出谋划策,“典知密事”,很快平定了叛乱,毌丘俭被杀,文钦逃往东吴。钟会在此役中立下大功。
但司马师未及返洛,即因目疾恶化病逝于许昌军中。司马师临死,令其弟卫将军司马昭总统诸军。时魏帝曹髦欲乘机夺取司马氏军权,下诏令尚书傅嘏先率诸军还洛,而让司马昭留许昌。在此非常时刻,钟会建议司马昭违抗朝命,亲率大军返洛,以武力压迫朝廷就范。果然,昭军还洛,魏帝被迫任司马昭为大将军,录尚书事,继其兄执政。钟会为司马昭立下大功,迁升黄门侍郎,封东武亭侯。
甘露二年(257),司马昭欲剥夺忠于曹魏的淮南大将诸葛诞之兵权,用长史贾充策,以诸葛诞为司空,召其赴京师。时钟会因生母死,在家守丧,闻此事“策诞必不从令”,驰见司马昭,欲阻之。司马昭以事已施行,不复追改。
果然,诸葛诞闻诏后即反。他攻夺扬州,据寿春(今安徽寿县),发淮南、淮北及扬州兵十余万反抗司马昭,并遣子向东吴求援。东吴派将领全怿、全端、唐咨、王祚与文钦率精兵三万,进入寿春城,并复发大军以应之。
司马昭大为震惊,后悔莫及,遂挟魏帝、太后,督诸军二十万讨诞。钟会为主要谋士,从行,司马昭军围攻寿春城半年未下。时吴将全怿弟子全辉、全仪因家内争讼,携母奔魏。钟会献反间之计,司马昭采纳之。于是,假借全辉等名义作书,说:“吴中怒怿等不能拨寿春,欲尽诛诸将家,故逃来归命。”(《三国志·钟会传》)全怿、全端等接信恐被诛,率部下数千人出降。城中震惧,由是乖离,很快发生内乱而被攻破。
这次战争,作为主要智囊的钟会谋划居多,故司马昭对其“亲待日隆”,委以腹心之任。钟会也因此被人们视为司马昭之“子房”(张良)。诏书赞其功曰:“会典综军事,参同计策,料敌制胜,有谋谟之勋。”(《三国志·钟会传》)战后,钟会功封陈侯,并迁为太仆。但他固辞之,以中郎在司马昭大将军府管记室事。后又迁升司隶校尉,虽为外官,但“时政损益,当世与夺”,无不综典,实为司马昭决策集团核心人物。
钟会还积极策划了对司马氏反对派的打击。因其建议,名士嵇康和士人吕安被司马昭诛杀。
二、西征灭蜀
钟会文武兼备,善于用兵。他一贯力主先灭蜀,后吞吴,统一天下,并有整套作战方略。嘉平元年(249),魏将夏侯霸降蜀时,对姜维说,京师俊士有钟会士季者,“其人虽少,终为吴蜀之忧”(本传裴注《世语》及《晋汉春秋》)。
景元三年(262)司马昭为早日受禅,欲出兵灭蜀。众人“皆言蜀不可伐”,连与蜀军作战多年,时任征西将军都督陇右诸军事的老将邓艾,也认为“蜀未有衅”,不可伐之而“屡陈异议”。独钟会劝之,断定时机成熟,“蜀可取”,并为司马昭分析形势,筹划伐蜀方略。
于是,司马昭下了决心,并向臣下谈及钟会帮助拟定的伐蜀战略,说:“自定寿春以来,息役六年,治兵缮甲以拟二虏。今吴地广大而下湿,攻之,用功差难,不如先定巴蜀。三年之后,因顺流之势,水陆并进,此灭虢取虞之势也。”(《资治通鉴》卷七十八)又说:“计蜀战士九万,居守成都及备他境不下四万,然则余众不过五万,今绊姜维于沓中,使不得东顾,直指骆谷,出其空虚之地以袭汉中,以刘禅之暗,而边城外破,士女内震,其亡可知也。”(同上)
之后,司马昭开始了伐蜀军事行动。当年冬,任钟会为镇西将军都督关中诸军事,做攻蜀准备。为声东击西,又令青、徐、兖、豫、荆、扬诸州制造船舰,令降将唐咨做浮海大船,声称将伐吴,以迷惑蜀汉。
景元四年(263)夏五月,司马昭下令按预定步骤正式伐蜀。他派邓艾与雍州刺史诸葛绪各统军三万为偏师,从陇右南攻蜀。其中,邓艾自狄道(今甘肃临洮)攻甘松(今四川松潘)、沓中(今甘肃舟曲),牵制为经营陇右而屯田沓中之姜维蜀军主力,诸葛绪则由祁山直取武街桥头,截断姜维归路。钟会率主力十余万人由关中经斜谷、骆谷、子午谷三道南攻汉中。以廷尉卫瓘持节监伐蜀军事,行镇西军司,随钟会军行动。
钟会治军严整。出兵时,他令牙门将许仪在前修整道路,因桥涧穿落马足,钟会追究责任,将许仪斩首。许仪为名将许褚之嗣子,褚有大功于王室,而钟会犹不宽贷,于是诸军莫不震慑。
蜀军后主刘禅采纳姜维建议,令汉中诸围皆不得战,集中兵力退保汉城、乐城。钟会令将军荀恺、李辅各领兵万人围之,自己亲率大军直趋汉中至巴蜀之战略要冲—— 阳安关口,以护军胡烈为前锋,攻破关城。
姜维已率军冲破诸葛绪军之阻挠,经武街桥头还至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欲赴阳安关。闻关城已破,遂撤向白水与廖化、张翼、董厥诸援军会合后,退守巴蜀门户—— 剑阁(今四川剑阁东北)。
钟会军继进,与诸葛绪军会于白水。钟会欲独揽军权,于是向司马昭密告诸葛绪畏缩不进。诸葛绪因此被治罪,其军悉属钟会。钟会军猛攻剑阁,姜维列营守险,钟会久攻而不能克,但已将蜀军主力吸引至剑阁一线。
与此同时,邓艾乘蜀后方空虚之机,偷渡阴平道,袭取江油,接着在绵竹大破蜀之大将诸葛瞻军,阵斩诸葛瞻,消灭了留守军主力,乘胜直取成都。在这种情况下,成都无兵可守,调援兵也来不及,刘禅只好投降,蜀亡。
姜维闻邓艾攻入蜀地,乃引步骑五万回援,东入于巴,西救成都,已至郪县(今四川三台郪江镇)。刘禅遣使令姜维及诸郡县围守均降魏,于是,姜维被迫诣涪(今四川绵阳东)降于钟会。钟会厚待姜维等,暂还其印绶节钺。钟会与姜维关系日益密切,出则同车,入则同席。钟会十分佩服姜维之雄才大略,曾对其长史杜预说:“以伯约(姜维字)比中土名士,公休(诸葛诞)、太初(夏侯玄)不能胜也。”(《三国志·姜维传》)
蜀平,钟会立下首功,被封为司徒,增邑万户,二子封亭侯,邑各千户。诏书称赞其“所向摧弊,前无强敌”“谋无遗策,举无废功”“全胜独克,有征无战,拓平西夏,方隅清晏”。
钟会所惮唯邓艾。时艾据成都以功自矜,“承制专事”,引起同僚的不满。于是钟会与监军卫瓘、将军胡烈等皆向司马昭密告邓艾欲反,司马昭下诏令捕邓艾。邓艾父子被困,遂被收捕,用囚车押赴京都。钟会入据成都,独统大军二十余万,威震西土,他禁止将士抄掠,虚己诱纳,以结交蜀之降官,争取人心。
三、谋叛被诛
钟会深知司马昭阴险猜忌、刻薄寡恩之为人,于是蓄谋在伐蜀中扩大力量以对抗司马昭。钟会利用司马昭的阴狠毒辣来除掉诸葛绪、邓艾,以并其军。司马昭也利用钟会来收拾邓艾,逐个制伏功臣。姜维揣知钟会之意,于是力劝钟会起兵反司马昭,以乘机复蜀。姜维说:“闻君自淮南以来,算无遗策,晋道克昌,皆君之力。今复定蜀,威德振世,民高其功,主畏其谋,欲以此安归乎?夫韩信不背汉于扰攘,以见疑于既平,大夫种不从范蠡于五湖,卒伏剑而妄死,彼岂暗主愚臣哉,利害使之然也。”(《三国志·姜维传》裴注《汉晋春秋》)钟会也自谓功名盖世,威高震主,不可复为人下,加之猛将、贤士、锐卒皆在己手,遂决意谋反。
钟会计划以清君侧为名使姜维率蜀兵五万为前驱,而自将大军随其后,出斜谷,取关中,据长安。之后再令骑士从陆道,步兵从水道,至渭入河,五日抵达孟津(今河南洛阳孟津区),与骑兵会攻洛阳,以定天下。
此时,在夫人王氏、大臣贾充等人劝说下,司马昭也对钟会产生了猜忌。故在令钟会收捕邓艾的同时,又遣中护军贾充将步骑万人,入斜谷,欲据汉中;司马昭则自统大军十万与魏帝西屯长安。这一系列部署,使钟会大为震惊,说:“但取邓艾,相国知我能独办之,今来大重,必觉我异矣!便当速发。事成,可得天下;不成,退保蜀汉,不失作刘备也。我自淮南以来,画无遗策,四海所共知也,我欲持此安归乎!”(《三国志·钟会传》)
景元五年(264)正月十五日至十六日,钟会集其部下护军、郡守、牙门骑督以上将领,及蜀降官于戒备森严之蜀朝堂,为太后发哀;并矫太后遗诏,使钟会起兵废司马昭。钟会将“遗诏”颁示众官后,让大家讨论。事出突然,众将惊诧,他们功成名就,家属又均在北为质,故多不欲反叛,相国左司马夏侯和、骑士曹属朱抚、郎中羊琇等人甚至公开反对,谴责钟会。这一切出乎钟会之意料,使之张皇失措。后来,虽然大多数将领慑于武力威胁,勉强同意此举,但钟会却不敢再放他们回去。之后,即关闭城门、宫门,将军官们扣押在益州统诸曹室中,严兵围守之,只让他们“各内一人”,出取饮食。
当时,有人劝钟会剪除异己,杀掉将领胡烈等,以镇军心。钟会与监军卫瓘商量,卫瓘也怀异心,故坚决反对杀胡烈等。钟会犹豫不决,既怕滥杀引起混乱,又怕不杀他们会策动兵变,拖延三日,一筹莫展。
结果“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被扣押的中领军司马贾辅首先散布谣言,对出入取饮食的散将王起说,钟会“奸逆凶暴”,欲尽杀将领与士兵。又说司马昭已率大军三十万西行讨伐钟会,寡不敌众,要将士们起来反对钟会。王起回营后,一夜之间,士卒皆知,军心动**。钟会采取措施,杀掉了驰马至诸营传播谣言的虎贲张修,但无济于事。而此时被软禁的卫瓘也装病移至外廨,于十七日暮,作檄令诸军共同起来反对钟会。
十八日中午,胡渊因闻钟会欲诛其父胡烈,便率胡烈部下首先起事,擂鼓出门,欲救胡烈。紧接着,诸营将士纷纷擂鼓而出,争先赴城,进攻钟会。“倚梯登城,或烧城屋,蚁附乱进,矢下如雨。”这时钟会急忙发给蜀军武器,欲尽杀所扣押将官,镇压哗变士兵。但时间来不及了,很快乱兵攻进城门,被押将官也乘乱逃出。姜维率钟会亲兵作战,手杀五六人但寡不敌众,最后钟会、姜维均为乱兵所杀。战斗中,将士死者数百人,汉太子、姜维家眷及部分蜀官被害,死伤狼藉。卫瓘令诸将维持秩序,数日乃定,后邓艾也被卫瓘杀害。
事定后,司马昭特赦在蜀之将士,并嘉奖事变中的有功之臣。封夏侯和、贾辅为乡侯,羊琇、朱抚为关内侯,王起为部曲将,张修已死,赐其弟张倚为关内侯(《三国志·陈留王纪》)。
钟会失败的原因,不在其军力不强。当时,他统精锐魏军二十余万,加已降蜀军共计三十万,而司马昭不过十万之众,又草率成军,故钟会北上争天下是有相当把握的。但他与诸军相处日短,尚未得众心;而蜀军新降,难以依靠,故军队一旦不为所用,就可能成为其威胁。又,起事后,钟会犹豫不决,当断不断,既未及时剪除异己以树军威,也未向士兵宣布其意图,以致流言传播,军心动**,终于一败涂地,不可收拾。(许少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