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3年十一月的一天,蜀汉国都成都的城门打开了,从城中走出了蜀汉后主刘禅和他的太子、诸王、大臣六十余人,他们捆着双手,车载着棺木,来到魏征西将军邓艾的军营投降。邓艾迎上前去,为他们解去绳索,烧掉了棺木,表示接受他们的投降并不予加罪。由刘备、诸葛亮等人艰苦创立、割据巴蜀四十二年的蜀汉政权就这样灭亡了。给予蜀汉政权致命一击的,就是这位足智多谋、用兵如神的征西将军邓艾。
一、家贫志高,苦读兵法
邓艾,字士载,生于公元197年,东汉义阳郡棘阳(今河南新野东北)人。曹操占领荆州时,他家迁居到汝南(今河南上蔡西南)。邓艾自幼就失去了父亲,家境十分贫困,为了维持生计,他小小年纪就去为人家放牛。这个贫贱的牧牛儿内心却有着高远的志向。他十二岁时随母亲去颍川,看到汉桓帝时曾任太丘长的陈寔的碑文中有“文为世范,行为士则”二句,非常倾慕,便把自己的名改为范,字改为士则。后来,因为宗族中有人已取了这个名字,他只好又改用原名。谒者郭玄信因事获罪,回到阳翟(今河南禹州)老家,请典农司马派人为他驾车,典农司马就派邓艾和石苞前去。一路上,郭玄信和他们交谈,感到这两个少年很不寻常,郭玄信很高兴,说他们将来都会位居佐相。
邓艾长大后做了都尉学士,由于他有口吃的缺陷,没能当上干佐,只当了个稻田守丛草吏。邓艾虽然身为微贱的小吏,却怀有非凡的大志,他看到当时三国鼎立,连年争战,便努力钻研兵法。每到高山大泽之处,他总要仔细察看地形,指画着说哪里可以扎营,哪里可以屯兵。周围的人看到这个贫寒的小吏指指画画,俨然像一位大将军在布置军事,都讥笑他,他也并不在意。
二、进献良策,淮南屯田
后来,邓艾当上了典农纲纪,奉使去见太尉司马懿。司马懿与他交谈后,惊奇于他的学识才干,便聘他做自己的属官,后又升为尚书郎。司马懿当时正打算广垦田地,积蓄粮草,为消灭吴、蜀准备军资,便派邓艾去陈(今河南淮阳)、项(今河南沈丘)以东至寿春(今安徽寿县)一带察看情况。邓艾察看了这些地方的农田水利情况后,认为应该兴修河渠,引水灌溉,才能提高农田产量,并且可利用水道运输军队、物资。他写了一篇《济河论》,阐述自己的主张。他又建议司马懿学习曹操当年分兵屯田以积蓄军粮的办法,在淮北、淮南驻兵五万屯田,六七年后就可积蓄三千万斛粮食于淮上,以便顺利伐吴。司马懿对邓艾的建议极为赞赏,便于正始二年(241)开始大修漕渠。漕渠修好之后,每当东南边境有事,魏军便乘船沿漕渠直达淮河、长江,沿途军粮供应充足,再也不必为从陆上运兵、运粮草而耗费人力了。邓艾为司马懿筹划的济河屯田之策为增强魏国军力、做好伐吴准备起了重要的作用。
三、料敌如神,屡建战功
不久,邓艾被任命为南安太守,参加了魏蜀间的战争。自幼好学兵法的邓艾一旦登上战争的舞台,立刻就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才干。公元249年,邓艾与征西将军郭淮一起抗击蜀国大将姜维的进攻,姜维率军撤退,郭淮便要向西去进攻羌人。邓艾提醒他说:“敌人撤走不远,有可能重新回来,应分出一些军队防备万一。”郭淮便留下邓艾的部队驻守白水北岸。三天之后,蜀军果然折回,姜维派廖化率军从白水南岸架桥,好像要进攻邓艾。邓艾对部将们说:“姜维突然回军,我军兵少,按兵法他该迅速渡河进攻才对,可是他却让廖化慢慢地架桥,这显然是有意让廖化牵制住我们,姜维一定是率兵去东边袭击洮城了。”于是邓艾连夜率军出发,赶到六十里外的洮城,果然姜维正在洮城对岸渡河,邓艾抢先入城据守,使姜维偷袭洮城的计划落了空。由于战功卓著,邓艾被封为关内侯,加讨寇将军。
不久,邓艾又转城阳太守,后又调任汝南太守、兖州刺史。邓艾深深明白发展农业生产对于战争的重要意义,他每到一地,都要大力开垦荒地,奖励农耕,并且亲自下田耕作,“身被乌衣,手执耒耜,以率将士”。他还上书朝廷说:“然农者,胜之本也。孔子曰‘足食足兵’,食在兵前也。上无设爵之劝,则下无财畜之功。今使考绩之赏,在于积粟富民,则交游之路绝,浮华之原塞矣。”(《三国志·邓艾传》)在他的大力倡导下,他所治理的地方荒地都得到开垦,军民丰衣足食。
公元254年,高贵乡公曹髦即位,邓艾进封方城亭侯。公元255年,在讨伐毌丘俭、文钦叛乱,抵御吴军入侵的战争中,邓艾又立下战功,进封方城乡侯、行安西将军。蜀国大将姜维出兵狄道(今甘肃临洮),魏雍州刺史王经兵败被围。邓艾率兵击退姜维,解了狄道之围。魏军诸将都认为姜维经此挫败,已势穷力竭,不会再出兵东进了,但邓艾却不以为然。他分析了敌我形势,认为姜维一定会再次来犯,下令全军严加戒备。果然不出邓艾所料,姜维不久又率兵向祁山大举进攻,他看到邓艾早有防备,便回军从董亭进攻南安。邓艾据守武城山防御,双方抢夺有利地形,姜维没有得手,便连夜渡过渭水,沿山路向东面的上邽(今甘肃天水)进军。邓艾率军在上邽南面的段谷(今甘肃天水东南)与姜维激战,大败姜维,蜀军伤亡惨重。姜维遭此挫败,自请降职为后将军。段谷之战,邓艾以少击众,大破姜维,声威大振,朝廷特下诏书褒奖,任他为镇西将军,封邓侯。公元257年,姜维又出兵秦川,邓艾在长城抗击姜维,姜维退还。公元262年,邓艾又在侯合击败姜维,姜维退守沓中(今甘肃舟曲以西、岷县以南地区)。姜维是一位智勇双全的统帅,诸葛亮曾称赞他“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三国志·姜维传》),他继承诸葛亮遗志,致力北伐,多次进攻陇右,使魏国“民夷**,西土不宁”。自从邓艾驻军陇右,姜维就遇上了一个可怕的对手。姜维足智多谋,善出奇兵,而邓艾总是料敌如神,先期制敌,使得多谋善战的姜维屡次败在他的手下。此后,蜀军也无力出击,全面伐蜀的条件成熟了。
四、攻敌不备,偷渡阴平
公元263年秋,司马昭调集各路兵马,大举伐蜀。魏军兵分三路,一路由司马昭的亲信智囊镇西将军钟会率兵十万,从斜谷、骆谷进攻汉中;一路由雍州刺史诸葛绪率兵三万,进军阴平、桥头,截断姜维还蜀之路;一路由邓艾率兵三万,进攻甘松、沓中的姜维军队。从司马昭的安排来看,很明显是想把灭蜀的大功让钟会来得,给邓艾的任务只是替钟会牵制姜维。邓艾受命之后,即派天水太守王颀等进攻姜维大营,另派陇西太守牵弘等拦截姜维的退路,又派金城太守杨欣进攻甘松。姜维得知钟会攻占汉中后,立刻率军还蜀,杨欣等率军追赶,在强川口大战一场,姜维败走。姜维巧施调虎离山计,使奉命断他后路的诸葛绪扑了个空。蜀军得以经过桥头东归,与刘禅派来接应的廖化、张翼会合,据守剑阁天险。钟会率军进攻剑阁,蜀军据险坚守,钟会久攻不克,粮草又接济不上,只好准备撤回。司马昭精心制订的灭蜀计划眼看就要夭折。这时,足智多谋的邓艾提出一个出奇制胜的计划,他上书朝廷说:“现在敌人败退,正应乘胜进击。从阴平抄小路经过汉德阳亭直取涪城,离成都就只有三百多里了。这样出奇兵直捣敌人心脏,剑阁守敌必然回军救涪,那钟会大军就可**了。如剑阁守敌不还,那涪城守敌就不堪一击,我军就可攻下涪城、直取成都。兵法上说‘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我们奇袭敌人的空虚之处,必定能够攻灭蜀国。”邓艾决计从阴平古道奇袭蜀国,便整训军队,挑选精锐,并邀诸葛绪一道进军。诸葛绪认为这不是自己分内的任务,拒绝参加,邓艾便率领自己的三万孤军踏上了伐蜀的征途。
从阴平到江油七百多里,都是荒无人烟的崇山峻岭、深谷绝壁,邓艾率领将士们凿山开路架桥造阁,一路上历尽艰险。粮食也接济不上,情况非常危险。六十六岁的邓艾处处身先士卒,用自己的勇气激励将士,在一处无路可行的绝壁前,邓艾用毡裹住身体,率先从山上滚了下去,将士们看到主帅这样,个个奋勇争先,攀木缘崖而进。经过二十多天的艰苦跋涉,邓艾终于率领自己的部队进抵江油城下。邓艾对着疲惫不堪、缺衣少食的部下大声激励道:“现在,我们已经没有退路了,前面的江油城中粮食很多,攻下江油就可以得生,后退只有死路一条,大家都要拼命进攻!”将士们齐声应道:“愿决一死战!”邓艾便率军进攻江油。
五、苦战灭蜀,安抚降众
驻守江油的蜀军以为魏军还被姜维阻挡在剑阁,看到邓艾突然兵临城下,大为惊慌,江油守将马邈投降。蜀国卫将军诸葛瞻听到邓艾兵至江油,立刻从涪城进军绵竹,准备拦击邓艾。邓艾占领江油后,迅即向绵竹进发,正遇诸葛瞻在此列阵迎候。邓艾命令儿子邓忠和部将师纂分两路进攻蜀军,结果战败退回,二人对邓艾说:“敌人还很强大,现在不能进攻。”邓艾大怒,呵斥道:“我军生死存亡,在此一举,还有什么不能进攻呢!”并欲将二人斩首,邓忠和师纂只得回身再战,拼命进攻,终于大破蜀军,蜀军主将诸葛瞻和儿子诸葛尚、尚书张遵都被魏军杀死。邓艾乘胜前进,进军雒城(今四川广汉),蜀国都城成都已经遥遥在望了。
蜀汉后主刘禅听到诸葛瞻战败、邓艾兵临雒城的消息,大为震惊,慌忙召集群臣商议,刘禅采纳了谯周的建议,派使者带着降书和自己的印玺、绶带到雒城向邓艾请降。公元263年十一月,邓艾率军进入成都,割据巴蜀四十二年的蜀汉灭亡了。
邓艾灭蜀后,立刻采取一系列措施安抚蜀国君臣百姓。他严格约束军队,禁止掳掠,对降顺的蜀国百姓都让他们各安旧业,蜀国百姓称颂不已。邓艾仿效东汉刘秀的大将军邓禹平定河东时的做法,承制拜刘禅行骠骑将军,刘禅的太子、诸王也都拜为奉车、驸马都尉。对蜀国的官吏们也按其官职高低任命为魏国的官吏,或用为邓艾自己的僚属。邓艾下令在绵竹筑台为京观,以显扬自己的战功,将战死的魏兵和蜀兵一起埋葬。邓艾一举灭蜀,不免有点居功自傲,他对蜀国的降官们说:“你们幸而遇到了我,才得有今天。如果遇上吴汉这样好杀的人,早都被杀光了。”又说:“姜维本为一代雄才,但他碰上我就无计可施了。”有见识的人都暗暗讥笑他的矜夸。这年十二月,朝廷下诏书褒奖邓艾,称赞他:“兵不逾时,战不终日,云彻席卷,**定巴蜀。虽白起破强楚,韩信克劲赵,吴汉擒子阳,亚夫灭七国,计功论美,不足比勋也。”(《三国志·邓艾传》)进封邓艾为太尉,增邑二万户,并封其二子为亭侯,各食邑千户,邓艾的功业达到辉煌的顶点。
六、忠信见疑,蒙冤受诛
深谋远虑的邓艾在平定蜀国之后,又开始考虑灭吴的大计了。他建议司马昭“因平蜀之势以乘吴”。为使吴国早日归降,他主张在灭吴之前先不要把刘禅送往京城洛阳,以免给吴国造成归降之君要遭流徙的印象,不利于吴国的归降。他上书司马昭,请求封刘禅为扶风王,封其子为公侯。司马昭对邓艾在蜀地凡事自作主张很不高兴,便让监军卫瓘告喻邓艾“凡事都必须先请示,不应自己随便处置”。邓艾受到这个指责后,不但没有认错,反而再次上书司马昭,说自己承制拜刘禅等事都是为了安抚降附者之心,并为自己的做法辩解说:“《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专之可也。今吴未宾,势与蜀连,不可拘常以失事机。兵法,进不求名,退不避罪,艾虽无古人之节,终不自嫌以损于国也。”(《三国志·邓艾传》)这就招致猜忌成性的司马昭更深的疑忌。这时,一直忌惮邓艾的钟会便乘机向司马昭进谗言,诬陷邓艾谋反。司马昭立刻下令收捕邓艾。司马昭怕邓艾反抗,便命钟会进军成都,监军卫瓘先到邓艾军营,向邓艾的军队宣读了司马昭的手令,将士全部都放下了武器,表示服从。于是,邓艾被关进囚车。邓艾被捕之时,不禁仰天长叹道:“艾忠臣也,一至此乎?白起之酷,复见于今日矣!”(本传裴注《魏氏春秋》)
邓艾被收捕后,钟会进入成都,便与姜维策划反叛,结果激起兵变,钟会和姜维都为乱兵所杀。这时,邓艾的囚车刚离开成都,邓艾的部下见钟会已死,便追上囚车,救出邓艾,迎他回成都。监军卫瓘闻讯,便派田续去追邓艾。田续本是邓艾的部将,因在江油之战中畏怯不前,几乎被邓艾斩首,卫瓘这时便激田续说:“这下,你可以报江油之辱了!”田续率兵出发,在绵竹西边赶上邓艾,邓艾和儿子邓忠都惨遭杀害。功勋盖世的一代名将,落得个如此悲惨的结局。
七、段灼上疏,邓朗授官
公元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建立晋朝,大赦天下,下诏书说:“征西将军邓艾,矜功失节,实应大辟。然被书之日,罢遣人众,束手受罪,比于求生遂为恶者,诚复不同。今大赦得还,若无子孙者听使立后,令祭祀不绝。”(《三国志·邓艾传》)公元261年,议郎段灼上疏朝廷,为邓艾申冤。段灼认为邓艾“心怀至忠而荷反逆之名,平定巴蜀而受夷灭之诛”,实在是天大的冤枉。他指出邓艾为国家不辞劳苦,不避死地,立下不朽功勋,却遭到钟会诬陷,“忠而受诛,信而见疑,头悬马市,诸子并斩,见之者垂泣,闻之者叹息”。他建议朝廷“宜收尸丧,还其田宅,以平蜀之功,绍封其孙,使阖棺定谥,死无余恨”。但刻薄寡恩的司马氏政权始终不肯昭雪邓艾的冤案,直到段灼上疏的六年以后,司马炎才下了一道诏书:“艾有功勋,受罪不逃刑,而子孙为民隶,朕常愍之。其以嫡孙朗为郎中。”(段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