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大家张大可讲史记套装(套装3册)

王濬 古稀之年威震江东的灭吴老将

字体:16+-

俗话说“分久必合”,中国自东汉末年分裂了九十年后,天下又出现了统一的趋势。公元278年,晋武帝司马炎兵分六路;公元280年,一举灭掉了三国中最后一个偏安政权东吴,实现了中国的统一。六路大军中最西一路是来自巴蜀的水军,其统帅便是才兼文武的王濬。

一、志大才高羊公许

王濬,字士治,小字阿童。弘农湖县(今河南灵宝西)人。生于建安十二年(207),其童年时期,东汉政权在曹操的苦心经营下,东征西讨,逐渐削平割据势力,北方趋于统一;积谷屯田,日益恢复中原往日的繁盛,社会比较安定。加之王濬生在“家世二千石”的世家大族(《晋书》本传。以下引文不注出处者俱见本传),故自幼便“博涉坟典”,具有较广博的知识和较全面的才能。不过,他也习染了一些当时纨绔子弟的**习气,为人“美姿貌”而“不修名行”,被乡里鄙视。好在后来浪子回头,养成了他“疏通亮达,恢廓有大志”的优秀品质。

曹魏时,濬通过征辟步入仕途,一开始便以清正廉洁著称。初为河东郡(今山西夏县西北)从事官,治下的“守令有廉洁者,皆望风自引而去”,深得凉州刺史徐邈的赏识。这徐邈,就是曹操时犯酒禁,醉后自称“酒中圣贤”,引得曹操大怒的那个尚书郎,性极旷达诙谐。据说徐邈有女才貌双全,性情娴淑,正待字闺中。一天,徐邈大会僚佐,要女儿在帘内自选一个如意郎君,结果王濬当选,成为刺史大人的东床快婿。这说明王濬声名广播,闻于闺闼。

另一个对王濬有知遇之恩的是西晋重臣羊祜。羊祜博学能文,身为将军,“在军中常轻裘缓带,身不被甲”,俨然儒将风采,世称“羊公”,助武帝代魏,内掌机要,外典名邦。武帝为了灭吴,特委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累迁为征南大将军。王濬入幕做参军。当时有人在羊祜面前诋毁王濬说:“濬为人狂妄,不拘小节,应对他有所节制,不当使其独任一面。”羊公却认为:“濬有大才,必有可用,正应帮助他实现理想。”(《晋书·羊祜传》)便提升他为车骑从事中郎,为时望所重。其后又多次保荐王濬,为他仕途亨通、建功立业铺平道路。

二、政通人和扫民瘼

心存大志,关心民间疾苦,是王濬一生从仕的特点。他在做巴郡(今重庆江北区)太守时,因地界吴边,战事纷纭,兵士苦役,民间“生男多不养”,存在严重的杀婴现象,弃儿溺婴,不仅极不人道,更有甚者,数十年之后,国家将无兵可征,无税可调!王濬感民疾苦,遂“严其科条,宽其徭课”,明令凡生儿育女之家,都免除赋役,鼓励生养,赖以成活者达数千之多。十数年后,王濬领兵征吴,这些婴儿已长成青壮之年,他们的父母告诫儿子:“王府君全活了你们,你们应当勉力效忠,不要贪生怕死!”这些兵士成了军中克敌摧坚的主力。

王濬继而转雒县(今四川广汉)做广汉太守,在那里也是“垂惠布政,百姓赖之”,后升迁益州(今四川成都)刺史。据说王濬在雒县时,夜里曾梦见三刀挂在卧室梁上,一会儿又益一刀,醒来心甚不安,有人解释说:“三刀为州字,益一刀,是为益州,明府将升为益州刺史吧。”说来也巧,后果然应验升为益州刺史。后来“三刀”“梦刀”便成了官吏升迁的嘉话了。王濬到益州时,正值张弘等人起事,前任刺史被杀,人声汹汹,无一宁日。濬到后设方略,出奇兵,尽戮弘等,秩序复旧。益州的西南两面都是少数民族。华夷之分,有史俱存,如何处理好各民族间的关系,是历史上用以安边辑壤的重要问题,也成了衡量国家治否、官吏贤愚的重要标志。王濬镇蜀,“修饰政令,内称治理,又怀辑殊俗,待以威信,蛮夷徼外,多来归降”,一时间外境亦被怀柔。

三、造舰灭吴“水中龙”

由于王濬在蜀颇有治声,因而朝廷征之将拜右卫将军,除大司农。羊祜素知王濬有大志奇略,又认为伐吴大业,必借长江上流高屋建瓴之势,因而密奏,请留王濬继续镇蜀。皇帝从之,并令王濬在蜀中修造战舰,做顺流东下的准备。羊祜这一建议,是使王濬将功业推向顶点的重要契机,也是后来西晋波澜壮阔灭吴之役中最壮丽景观的重要谋划。

王濬既领命,不负朝野所望,发挥聪明巧思,七年之间,建造了大量的船只。长江水急浪高,行船颠簸多险,王濬便多造大船,并两两相连,构成复体巨舰,宽百二十平方步(六尺为步),可容两千余人。这种双体船,保证了在长江舟行的平稳。王濬又在船上用木头筑城,起楼橹,四面开门,可骑马出入,俨如水上堡垒一般。还在船首画鹢鸟怪兽以壮声威。史称“舟楫之盛,自古未有”。

王濬在蜀中造船,碎屑木片盖江蔽水而下,吴国朝野上下,尽皆耸动。吴建平(今重庆巫山)太守捞取这些木片献给吴帝孙皓。提醒他:晋必是在蜀造船,恐为吞吴之计,要求加强西边建平的防御。民间也盛传着“阿童复阿童(王濬小字阿童),衔刀(谓益州)浮渡江。不畏岸上兽,但畏水中龙”的童谣(《晋书·羊祜传》)。可见王濬既已治称域内,亦复声闻敌国了。

不久,朝廷拜王濬为龙骧将军,监梁州、益州诸军事,正式委以伐吴方面的重任。

四、楼船万里平金陵

司马氏集团自公元263年灭蜀以来,积极准备吞灭东吴,内修政理,民康国丰。又派羊祜、杜预相继屯于吴边,他们在那里怀民修德,举动得吴民欢心。王濬又常年造船于蜀,做好了从长江上游攻吴的准备。西晋统一全国的条件日趋成熟。至于东吴,此时经过长期宗室间争权夺位的内争,力量大为削弱,末帝孙皓又昏庸残暴,上下离心,人民怨苦,毫无战斗力。只是司马氏代魏,需要时间安定内部,才暂时搁下东吴未取,使之得以苟延残喘二十余年。早在公元276年,羊祜便已上书请战。由于朝臣意见不一,未能果行。公元278年,王濬认为统一大业已成必然之势,伐吴已到了不能再拖的时候了,于是上书切谏,力陈机不可失。接着,杜预也上书请缨。司马炎遂决计兴师。十一月间,发兵二十万,水陆六路,在东西千余里的战线上,同时出击。自东而西,司马伷向涂中(今安徽滁水流域),王浑向牛渚(今安徽当涂西北),王戎向武昌(今湖北鄂州),胡奋向夏口(今湖北武汉武昌区),杜预向江陵(今湖北江陵),王濬率师乘舰,浮江东下,接应诸路。

东吴人心涣散,晋军所向披靡。杜预、王浑一路克捷。水路的王濬,进军更为壮观。先时,孙皓听中常侍岑昏之计,利用江南多铁和长江天险的优势,打连环索百余条,长数百丈,每环重二三十斤,在沿江险滩峡谷之处横江锁栏。企图用铁链拦住晋船,又用铁锥刺破万一越过铁链的战舰。这严重地威胁着晋军舟师的顺利行进。不过,战前羊祜已得吴间谍,俱知吴人江防情状。有鉴于此,王濬造大木筏数十方,上缚革人,披甲执杖,立于周围,令善水者乘筏先行,吴兵见之,以为活人,望风而逃,暗锥着筏,尽提而去。又在筏上做巨型火炬,长十余丈,大数十围,以麻油灌注,置于大筏前面,遇锁链,燃炬烧之,须臾皆断。于是船无所阻,乘风破浪而前,“所到则土崩瓦解,靡有御者”(《三国志·孙皓传》)。一路上破西陵(今湖北麻城南),下荆州(今湖北松滋东),取乐乡,兵不血刃,攻无坚城。濬又与胡奋、王戎,水陆齐进,克夏口,拔武昌,顺流鼓棹,直逼建业(今江苏南京)。

当时,东吴宰相张悌率领的御敌主力已被晋中路军王浑部所破,悌亦战死。张象所率迎战王濬的水师万人,又望旗而降。晋东路军也近逼建业。孙皓穷蹙无计,又闻王濬水师“旌旗器甲,属天满江,威势甚大,莫不破胆”,只得派遣使者,赍书乞降。公元280年三月,王濬率师八万入驻石头城,孙皓“备亡国之礼”,乘着素车,驾起白马,“肉袒面缚,衔璧牵羊”,士大夫穿起衣服,抬着棺材,请降于王濬营门之下。正如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所咏: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王濬接受孙皓的投降,并且送他到洛阳,晋帝封他为归命侯。濬又“收其图籍,封其府库,军无私焉”,接管了东吴国库的财产。于是,割据江东五十九年,传位四帝三世的东吴政权,至此宣告结束。中国终于又归于统一。

王濬因首入石头第一功,拜辅国大将军,领步兵校尉,并封襄阳县侯,食邑万户。继转镇军大将军,后又迁抚军大将军。太康七年(286)卒,享年八十,谥曰武。(舒大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