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师表孙家鼐

#三

字体:16+-

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900年1月24日),清廷正式宣布封端郡王载漪之子溥儁为大阿哥(皇太子),继承穆宗毅皇帝(同治)为子。光绪的皇位基本上是名存实亡。

身为朝廷重臣,孙家鼐从慈禧的做派和亲贵的人品学问中,已经看出了清朝政府的腐朽和没落,意识到其灭亡是不可避免的(高阳语)。但是,由于多年受忠君报国思想的禁锢,他仍冀希望于光绪皇帝早日亲政,以力挽狂澜,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知子莫如父,知徒莫如师。他从光绪皇帝的品德、学问、能力等方面综合考虑,深信只要假以时日,光绪皇帝肯定能大有作为。可是,他前脚离开京城,后脚就传来溥儁被立为大阿哥的坏消息。此后,孙家鼐一直担忧着光绪皇帝的生命安危。在孙家花园,每逢初一、十五,他都要在弟子们的参扶下,爬上八公山白塔寺,遥望北方,为光绪皇帝烧香祈福。

孙家鼐隐居八公山,各地的朋友也很想念他,时常鸿雁传书,向他问好。一天,他接到一个远方朋友的来信,深情地回了一首《致友人》:

一隔平山十四秋,尺笺展读思悠悠;

我因疾病辞微禄,君为贫躯动远游。

三晋关河萦客梦,八公草木起乡愁;

明年京兆槐黄日,戴尔蓬赢家上头。

1900年春夏之交,又不时传来了义和团在山东、天津、北京等地聚义闹事的消息。义和团运动像火山一样,是中国百姓对列强侵华行径愤怒的总爆发,但是,因为义气用事,缺乏理智,不讲策略,肆意滋事,盲目排外,这样做,不但不能抵御外悔,反而授人以柄,把战火引了进来。为此,孙家鼐忧心忡忡,更加牵挂光绪皇帝的安危。老友月庄先生专程到孙家花园来看他,谈到内忧外患的时局,孙家鼐唏嘘不已,眼泪汪汪。月庄先生在孙家花园住了几天。临离别时,孙家鼐送了他一副对联,作为纪念:

葵藿有心惟向日;

竹松晚节惯经霜。

他以葵藿向日表示对光绪皇帝的无限忠诚,以竹松惯于经霜来比喻自己坚贞的晚节。既是赠人,又是自勉。

七月二十日(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烧杀抢掠,天怒人怨;次日凌晨,慈禧化装成乡下老太婆,将珍妃推入井内杀害,然后裹挟着光绪皇帝,仓皇逃出紫禁城,向西安方向逃跑……。消息传到八公山,孙家鼐再也坐不住了。他感到,国难当前,自己岂能再闭门读书?他决定再度出山,到河北赵州,等候皇上的召唤。“旋值六飞西狩,不忍君父之难而自偷安,乃奔诣行在供职。”⑶

当时,侄子孙传栻正在赵州担任知州。亲友们闻讯后,纷纷前来探望他,并劝他改变主意,但他不听;弟子们担心他年老体弱,经不起路上的鞍马劳顿,就跪地求他不要远行,他也不应。他似乎已经预感到,此次离家,可能就是自己与家乡的诀别。从小,他就听说过茅仙洞是江淮一大名胜,却一直没有机会前去游览。为了弥补这个遗憾,出发之前,他带领家人和众弟子专门去游览了一次茅仙洞。

茅仙洞位于凤台县城南六七里的三峰山半腰间,面朝淮河,峭壁高有数百米,形势十分险要。据《凤台县志》记载:“茅仙洞系西汉成帝年间所建,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茅仙洞的洞口直径不到两米,进洞20米,尚可容纳一人,再往里走,洞深壁黑,寒气逼人,至今还没有探明其真实的深度。茅仙洞上建有三仙阁,供奉着茅盈三兄弟的塑像。孙家鼐站在三仙阁极目远眺,千里江淮收眼底,万家忧患入梦来。他深情地对弟子们**心扉:

有人说,当朝政局,我是举足轻重的。这是那些不知道朝廷决策内幕的人的猜测。事实上,我的言行影响不了多少政局,稍有不慎,倒是很可能危及皇上的安危。我年纪大了,黄土已经埋到了脖颈子上,一死何足惜?但皇上春秋正富,我总不能为了一己虚名而给皇上带来实祸啊!⑷

然后,他掏出翡翠嘴烟袋,点燃后,边吸边想,劲风吹过,但见他银胡抖抖,烟雾飘飘。面对即将离开的家乡,他口占了七绝一首:

茅仙古洞几千秋,淮水滔滔仍自流。

风景一时观不尽,不知何日再重游。

注释:

⑴孟堃:《古寿春漫话》,黄山书社,2002年版,第101页。

⑵1913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颁布划一现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划一现行各道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和《划一现行各县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随后,全国普遍废府州,实行省、道、县三级制。寿州因此更名为寿县。

⑶梁启超:《孙文正公饰终之典》,《饮冰室合集》(第六卷),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11页。

⑷译文转引自张建伟著《世纪晚钟》,作家出版社,1999年版,第254-25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