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二十五年三月二十七日(1899年5月7日),大雨倾盆。管学大臣的办公室内,孙家鼐正在与许景澄、丁韪良一起研究课程调整。他知道,课程设置的科学合理,则学生学以致用,事半功倍。他很赞赏同乡吴汝纶的见解:“人无兼材,中西势难并进,学堂自以西学为主。他处名为西学,仍欲以中学为重,又欲以宋贤义理为宗,皆谬见也。”现在,京师大学堂立足初稳,各种攻击稍微平息,他便开始着手改进课程设置。经过一番讨论,三人形成了共识:《京师大学堂章程》原设计普通学为十门功课,按日分课教授。但门类太多,中等水平以下的很难兼顾。拟每门各立子目,仿专经之例,多寡听人自认。至理学可并入经学为一门。诸子文学皆不必专立一门,子书有关政治经学者附入专门,听其择读。调整之后,不动声色地使西学的分量得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