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很多成功的获取都来自良好的人脉,而良好的人脉又来自良好的交往,但因世人存在着许多冷漠与虚伪,使一些人在交往中不断受到挫折,承受了不少压力,最后失去兴趣心灰意冷,产生了懒得交往的消极心理,正是这些消极心理使一些人失去了走向成功的机会。
其实,在社会上碰壁是很寻常的事。因为社会上的一切并不是专为你而安排的,不可能完全按照你的意愿运行,但很多人碰壁以后,却疑神疑鬼,投鼠忌器,犹豫不前,这样的人是不可能获取成功的。现在,你不妨坐下来,替你的“人脉关系网”把把脉,看自己是否存在以下有碍“人脉”健康发展的心理。若有的话,应该彻底治疗。
1.防御心理
现代人习惯于以一种脆弱的心理去窥视外面的精彩世界。在这种精彩的世界“精
彩”到使他们难以承受的时候,他们的心理便自然产生了一种防御与戒备。在他们的心里,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勾心斗角,人心叵测,总令人防不胜防,于是他们信奉“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的人生信条,相信“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的至理名言,他们进入交际场,自然会对他人缺少一种诚恳、真挚的信任感、坦率感。尤其是一些曾经受到过他人伤害、甚至是朋友伤害的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或者是“别人被蛇咬我也怕井绳”,这种防御心理就显得特别强烈。由此这些人的交际热情必然受到一定影响。有时甚至觉得不如“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把自己与世隔绝,逍遥自得,悠闲宁静地生活。他们从喧嚣的世界中退了出来,以为这样便可以省去了很多的彼此争斗、尔虞我诈,及由此带来的烦恼与苦痛。
2.居中心理
这是一种能而不为、处事小心谨慎的心理倾向。带有这种心理倾向的人,一方面对社会、人生、对他人认识中的一些阴暗面有一种恐惧心理,他们对人缺少信任,只得与人小心翼翼的交往周旋,尽量与人拉开心理上的距离,正所谓的一定距离才会使他们更有安全感;但另一方面,为了避免孤独、消除寂寞,他们也渴望感情,企盼温暖友爱。所以,人际交往中持有这种居中心理的人占有很大的百分比——对人不冷不热,处事不温不火,心理上的距离不远也不近,不轻易得罪一个人,也不企求有一个知己,一副顺其自然的状态。对于这种心理的人,套用一位名人的话是,他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
3.互惠心理
这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功利性的心理观。带有这种心理倾向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以眼前的名利为目的,以能否从他人那里得到实惠(名利)为选择交际对象的标准,其交际活动带有明显强烈的市侩气息。所谓“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正是这种人交际心理状态的真实写照。在这些人身上,功利二字常会激发他们攀附权贵、搞上层交际的热情,但同时也会自觉不自觉地促使他们远离一些真正值得交往的人。这些人也许暂时甚至是永远不能给他们带来实惠,在实惠与情义面前,他们选择了实惠,在物质与精神面前,他们摒弃了精神。因此,严格地说这些人“懒得交往”是不全面的,也可以说他们交往的倾向性是很强的。
4.等级心理
生活在金字塔结构的等级制度中的人们,因自身的社会地位、文化教养、出身背景的不同,决定了人们必然处于社会系统的种种不同的等级中,因此交往中就必然带有一种比较浓厚的等级心理倾向,其交往的圈子也就容易限制在特定的等级范围里。文化人有文化人的圈子,当权者有当权者的圈子,老百姓有老百姓的圈子。表现在学者方面是“谈笑皆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在高层官员方面则是很难交几个平民朋友或者是没有机会或无暇交往的一种自以为德高的潜意识主宰了他们的言行;而表现在平民这方面,也会是一种畏上的自卑的等级心理,认为自己不过是一个普通工人或一介布衣百姓,够不上与高层次与级别高的人交往,一旦与不同圈子的人相遇时,便不免自惭形秽,浑身上下不自在。
5.恋旧心理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变化,人际交往的对象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使得一些原来在稳定的环境中生活的人们出现了某种不平衡的心理状态。他们往往将旧的熟悉的人或事,与新环境中的人或事作比较,十分留恋过去的旧环境,沉湎在以往人际关系的脉脉温情中。面对初来乍到的新环境,对初次相识相处的交际对象不甚了解,因而不愿主动交往甚至拒绝交际,从而在交际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只要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上,就得按新的道德标准和人际交往原则做人,做一个有情有味的人,做一个有礼有义的人。因此,我们还要从以上分析的各种心理误区中走出来,在新的时代新的形势面前,敢于面对现实,面对物质金钱利益**下的种种人生冷漠与严酷,不断增强自己的生活勇气和信心,正确看待生活中的苦与乐、真与假、美与丑,更要正确对待与我们朝夕相处的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群体。
人间自有真情在,只要我们用真心去换得真心,以真情去赢得真情,我们的人脉就会越来越广泛而且牢固可靠,我们的生活也会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