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受到朋友的影响相当大,很多人因朋友而成功,也有很多人因朋友而失败,甚至因朋友而倾家**产,妻离子散。怕因朋友而失败,那不交朋友总可以吧?恐怕没那么容易,因为没有朋友,寂寞的人生之路很难走,可况你闭紧心扉,还是会有人来用力敲哩。当有人来敲你的心扉时,你应或不应?应的话,可能那是个坏朋友,不应的话,可能失去一个好的朋友。
因此,你总是要面对“交朋友”这个课题的。交到好的朋友,这辈子就算不大富大贵,至少也不会走人歧路。而交到坏的朋友,不走人歧路不倒霉是很难的。
一样米养百样人。人有很多种类型,在对待朋友的态度上包有很多种类型,有每天说好话给你听的,也有看到你不对就“修理”你的,此外还有热情如火的,冷漠如冰的,只看到利害关系的,另有目的的……这么多类型的朋友,好坏很难分辨,而当你发现他坏时,常常是来不及了。因此,平时的交往经验极为重要,特别是“诤友”和“畏友”要多多益善。
古人云:“士有诤友,则身不离于令名。”意思是说,一个人有能直言相谏的朋友,就会保持好名声。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喜欢与那些善于溜须拍马的人交朋友,只听顺耳话,容不得刺耳言,结果成了这些人搞不正之风的“近水楼台”,违法乱纪的“保
护伞"。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德高望重的大臣吕岱,为人正直,爱才如命,经他推荐,出身贫寒的徐源做了官。徐源心直口快,颇有才华,然而出乎大多数人的预料,徐源并没有对吕岱唯命是从,经常对吕岱的错误当面指正。别人都说徐源不知好歹,吕岱却说:"徐源能当面指责我的过错,是为了我好啊,这就是在报答我对他的知遇之恩,我之所以敬重他,原因也正在于此。”
我们在为徐源能遇上一个开明领导高兴的同时,更庆幸吕岱有一个诤友,否则,吕岱能否有这样的口碑就很难说了。朋友是一面镜子,每个人都可以从朋友身上或多或少看到自己的影子。不同的人交友的标准是不一样的。正直的人喜欢与心直口快的人交朋友,因为他可以从朋友那里听到真话;心术不正的人则喜欢与对自己有利的人交朋友,他可以从朋友那里得到想要的东西。忠言逆耳,大凡对个人发展进步有益的话,往往是泼冷水、敲警钟的刺耳话,听了心里可能不太舒服,但这些话好比一把刷子,可以替你扫去思想上的污垢,使你的大脑保持清醒,不致被厚厚的灰尘遮掩住。
这种“诤友”,就是我们常常遇到的“修理”你的朋友。
现在这社会上做过事的人都会尽量不得罪人,因此多半是宁可说好听的话让人高兴,而不说难听的话让人讨厌。说好听的话的人不一定都是“坏人”,但如果站在朋友的立场,只说好听的话,就失去做朋友的义务了;明知你有缺点而不说,这算是什么朋友?如果还进而“赞扬”你的缺点,则更是别有居心了。这种朋友就算不害你,对你也没有任何好处,大可不必浪费时间来交往。但实际上的情形如何呢?很多人碰到光说好话的朋友便乐陶陶,不知是非了。相比起来,让你常常下不来台,对你光说难听的话的朋友就真实得多了。这种人绝对无求于你(不挨你骂,不失去你这个朋友就很不错了),但他的出发点是为你好,这种朋友才是你真正的朋友。
一般父母碰到子女有什么不对,总是责之骂之,子女有什么“雄心壮志”,也总是想办法替他踩踩刹车,不让他脱缰而去。为的是什么?是为子女好,怕子女受到伤害,遭到失败。这是为人父母的至性,只有父母才会那么做。朋友的心情也是如此的,否则他为何要惹你讨厌?说些好听的话,你说不定还会请他吃饭喝酒呢。
会“修理”你的人可能正是你人生的导师。
“畏友”和“诤友"一样,都讲究"道义相砥,过失相规”。我认为,人生在世,“贼友”固不可交,“密友”必不可少,但最重要的还是多交几个能相互勉励、相互劝诫的“诤友”和“畏友”。
拭想想,人在探索和奋进的过程中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错误,对此又往往是“旁观者清”。如能有几位“诤友”和“畏友”及时指出自己的失误和不足,给自己出出点子,对自己品格的完善和进步当是极为有益的。
时下,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在交朋友时,往往注意“情”"义",而不注意互相帮助,甚至明知朋友有过错也不指出。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害了朋友。据报载:广东肇庆市一个叫王刚的罪犯,临刑前几个“铁哥们”去看他,他大声责骂:"你们不是我的朋友,如果是朋友,为什么不早点规劝我、阻止我。”
由此可见,人之交友,有“情”容易,有“畏”却难。而交不到几个“畏友”,常常会使自己深陷迷途而不知返,甚至糊里糊涂葬送在“哥儿们”的“情意”上。所以,大家在一生中要多交“诤友”,多交“畏友”,多交真正的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