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人脉的12条白金法则

言必信,行必果

字体:16+-

如果你要做某件事情,就必须办到;如果你办不到,觉得得不偿失,或不愿意去办,就不要答应别人,你可以找任何借口来推辞,但绝不要说:“没问题!”如果你说试试看而又没有做到,那么你给对方留下的印象就是:你曾经试过,结果失败了。

要信守约定,看起来似很简单,做起来却相当困难,你只要稍有疏忽,就可能无法赴约。有时候你认为别人可能不需要你的服务,如果这种自我安慰的想法让别人知道了,就会让别人觉得你是个失信之人。

所以,你在对待别人时,千万别轻易许诺,许了诺,便一定要遵守,别人会为你的态度所打动,他们认为你是一个信者,从而会信赖、依靠于你,你在生活中便会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一个人的信用度越好,人脉就越好,不论你在生活上或是工作上,你就愈能成功地打开局面,做好工作,你应对的客人愈多,你的事业就做得愈好。

所以,你必须重视你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生活总是照顾那些讲话算数的人,食言则是最不好的习惯,你要用自己的行动说服别人的异议,让他们亲眼看到你所做的都是为了他们的利益。为了遵守诺言,你可以放弃一些别的,但一定要给人一个可信的印象。

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商鞅,为了尽快实施自己的变法主张,不惜设定计谋树立“守信誉”的形象。这个典故在前面章节中曾提到,在这里再详细介绍一下,看看我们的先辈是怎么立信并立威的,或许对我们的人脉关系有所启迪。

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和魏惠王在彤(今陕西省华县)相会修好。商鞅则积极准备第二次变法。商鞅深知这次变法非同小可,因为这时秦国的主要矛盾全部归结在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上,如果不从根本上铲除奴隶制的政治和经济制度,秦国是没有出路的,初次进行的变法也将前功尽弃。因此,这次变法是非进行不可的。但是,奴隶主贵族们绝不会坐以待毙,他们手里不仅有大片的封地,还有数量可观的私人军队。他决定避实就虚,将国都迁离现在奴隶主贵族集中的雍州(今陕西省风翔县),到二百里外的咸阳重新建都。

迁都时,随同王室一同搬迁的还有3000户安分守己的平民。

商鞅将准备推行的新法同秦孝公商定后,并没有急于公布。他知道,如果得不到人民的信任,法律是难以施行的。为了取信于民,商鞅采用了这样的办法。

这一天,正是咸阳城赶大集的日子,城区内外人声嘈杂,车水马龙。时近中午,一队侍卫军士在鸣金开路声引导下,护卫着一辆马车向城南走来。马车上除了一根三丈多长的木杆外;什么也没装。有些好奇的人便凑过来想看个究竟,结果引来了更多的人,人们都弄不清是怎么回事,但都想把它弄清楚。所以人越聚越多,跟在马车后面一直来到南城门外。

军士们将木杆抬到车下,竖立起来。一名带队的官吏高声对众人说:“大良造有令,谁能将此木搬到北门,赏给黄金10两。”

众人议论纷纷。城外来的人问城里人,青年人问老年人,小孩问父母……谁也说不清是怎么回事。因为谁都没听说过这样的事。有个青年人挽了挽袖子想去试一试,被身旁一位长者一把拉住了,说:"别去,天底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搬一根木杆给10两黄金,咱可不去出这个风头。”有人跟着说:"是啊,我看这事弄不好是要掉脑袋的。”“要不然就是开心取乐。我听老辈讲,纣王之时好像有过这样的事。”

人们就这样看着、议论着,没有人肯上前去试一试。官吏又重复了一遍商鞅的命令,仍然没有人站出来。

城门楼上,商鞅不动声色地注视着下面发生的这一切。过了一会儿,他转身对旁边的侍从吩咐了几句。侍从快步奔下楼去,跑到守在木杆旁的官吏面前,传达商鞅的命令。

官吏听完后,提高了声音向众人喊道:“大良造有令,谁能将此木搬至北门,赏黄金50两!"

众人哗然,更加认为这不会是真的。但这时,有一个中年汉子走出人群对官吏一拱手,说:“既然大良造发令,我就来搬,50两黄金不敢奢望,赏几个小钱还是可能的。"

中年汉子扛起木杆向北门走去,围观的人群又跟着他来到北门。中年汉子放下木杆后被官吏带到商鞅面前。商鞅笑着对中年汉子说:“你是条好汉!”商鞅拿出50两黄金,在手上掂了掂,说:“拿去。”

消息迅速从咸阳传向四面八方,国人纷纷传颂商鞅言出必行的美名。商鞅见时机成熟,立即推出新法。第二次变法就这样取得了成功。

商鞅变法虽然已是远古的故事,但其对待信誉的态度和言必信、行必果的行事方法,仍然值得我们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