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人脉的12条白金法则

人情世故不可不懂

字体:16+-

一个人不管有多聪明,多能干,背景条件有多好,如果不懂得如何做人、做事,那么他最终的结局肯定是失败。很多人之所以一辈子都碌碌无为,是因为他活了一辈子都没有弄明白该怎样去做人做事。我们生活在一个现实的社会。一些人和事,你无法改变的时候,就需要改变自己,努力让自己适应这个社会。如果不想处处碰壁,你就必须懂得一些人情世故,掌握一些交际礼仪和沟通技巧,适时宜地“来事”,灵活地处世。学会一些人情世故,并不是教你违心、虚伪、奸诈地迎合别人,钻空子,占便宜,而是告诉人们在处世方面,在善良、真诚、宽容的基础上,做事掌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智慧灵活地待人接物。如果能做到这些,我们会少很多烦恼,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必定会有所帮助。

想必大家都知道孔子这人,但对孔子的身世不一定都清楚。其实,孔子的身世很可怜,父亲去世的时候,他还有一个半残废的哥哥和一个姐姐,古时女子一般是没有太多途径去谋生的,所以养活家人的担子要由孔子来担,他的责任很重。他说自己十五岁的时候,开始立志做学问,经过十五年的磨炼,积累了多种多样的人生经历,到了三十岁而“立”。现在我们常说成家立业,好似说是讨了老婆,有了稳定的工作,这样就叫而立了。孔子在这里说的“立”则不是这个意思,这个“立”指的是不变动了,做人做事处世的道理已经确定了,不变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确立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有了自己判断是非的准则,不再随波逐流了。能做到这样,就算是一个流浪汉,如果他执著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有自己明确的好恶标准,那么他的学问也算到家了的,也算“而立”了的。三十虽然“立”了,目标既定了,但在实践的过程中,还是有些怀疑的,有些事情自己还是很急躁,甚至有些时候,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会采取一些急功近利的手段。我想大多数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甚至很多人都还正处在这样的经历之中。

孔子的人情世故,也是随着年岁的增加,慢慢懂得的。二千多年前的孔子尚知道要懂点人情世故,何况这年头的我们呢?在这年头,人不可能仅靠自己的力量生存,你不可避免地要和别人打交道,打交道就要学会处理人际关系,这些都是人情世故的内容。比如,你如果是一个直性子的人,直性子的人挺好,但是请注意不要因为自己的口无遮拦而伤害你的朋友。因为很多时候,伤人的同时也是在伤害自己,在责怪周围人带你不善的同时,是不是也反省一下自己呢?

曾听办公室的室友说过这样一件事:某届昔日同窗大学毕业后,同住一个宿舍的七名男生中有六名进了市委和市下属部门,只有小张到了市一中教书。毕业后第一年,七人相约聚会,尽欢而散。第二年,七人再次相聚,仍尽欢而散。第三年,六人已是副科级或科级干部,六人便与小张说不到一块儿了。第四年,六人相聚,没有邀请张老师,六位领导尽欢而散。以后三年相聚,没有人想起邀请小张。

第八年,小张因教学成绩突出,破格提拔为市一中副校长。考虑到日后子女入学,六位领导便决定邀请小张,可是却怎么也请不来张校长。

这件看起来很小的一件事,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这六位同窗都不懂人情世故,都太“势利”,都患了人性的“近视症”。

生活在大千世界里,你我都不是孤独的。亲朋好友、领导同事、街坊邻居,即便是收破烂买废报纸、卖菜、卖瓜的,每天都会遇见,打声招呼,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都离不开谁,哪个人不会求人呢?

一年下来,除了工作上的应酬,大部分双休日基本上都有一些“应酬”。亲情、友情、爱情一个都不能少。今天你的儿子结婚、女儿出嫁,明天他的儿子或女儿上大学,后天我乔迁新居,大后天老婆过生日……凑份子,或祝贺,或恭喜,或祝福,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自是辛苦,但不觉得累,这是人之生活的一部分,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生活是平凡的,但又是丰富多彩的,人情世故不可少。

因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不管为政或做事,都要靠人生经验的积累。而人生经验累积成个什么东西呢?简单的四个字——"人情世故”。现在人们把“人情世故”给想歪了,把它当成了贬义词,认为那些油腔滑调、溜须拍马之徒才应该背着“人情世故”这四个字。其实不然,“人情”就是人与人的性情,人与人融洽相处的方式与情感,用现在的专业词语叫做“人际关系”。“世故”指的是(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社会百态的变迁,包括文化的变迁,风俗的变迁,道德的变迁等等。综合来说就是了解人的特性,知道社会的发展趋势,了解各个层面细微的变化。如此一来,真若能做到“人情世故”那么又还有什么事情是做不了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