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要有好人缘,必不可少的就是要有人情味。因为人都有三灾六难,人吃五谷杂粮,哪能没有一点痛?你能在人家最困难的时候,急人所难,替人家排忧解难,就是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俗话说:“积财不如积德。”厚道做人,是修炼人情味的根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不要刻薄,使小心眼,“睚眦之怨必报”。一个没有人情味的人是永远无法获得好人脉的。
卢俊说:"对别人表示关爱和善意,比任何礼物都能产生更多的效果,比任何礼物对别人都有更多的实际利益。”他说的“关爱和善意”,就是做人的人情味。
做人要有人情味,别人有了成绩,不能脸红,不能忌妒;别人有了问题,不能幸灾乐祸,落井下石,更不能给人“穿小鞋”。
唐代《国史补》中,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于:一位判官名叫任迪简,他因为去军使李景处赴宴迟到,而按规矩罚酒。倒酒的侍卫一时疏忽,错把醋壶当酒壶,给任迪简斟了满满一盅醋,简一喝,太酸难以下咽。但他知道李景治军甚严,若说出来,侍卫必有杀身之祸,于是,依然一饮而尽,结果导致“吐血而归”。后来事情传出来“军中闻者皆感立。”这种为人厚道极富人情味的良好品格,深为人们所称道。
人是情感动物,情是人类最美好,最神圣的东西,是人们之间信任与理解的桥梁。周恩来总理在人际交往中就很有人情味。
长征途中,当时杨立三担任民运部部长兼政委,曾给病重的周恩来抬过担架,他和几位同志在饥寒交迫之中,坚持抬着周恩来走出沼泽泥潭,但之后杨立三去世的时候,身为政务院总理的周恩来,无论如何要亲自为他抬棺送礼。
1937年6月,周恩来在崂山遇险,护卫他的十多名警卫员战士光荣牺牲。事后,周恩来和另外三个虎口脱险的警卫员战士合影留念,他把照片一直放在贴身的衬衣口袋里,直到病逝才被人发现。人情味十足,这就是周恩来的人格魅力。难怪在为鲜花翠柏中的周恩来总理举行遗体告别仪式时,围绕在遗体旁的群众,泪水把地毯都浸湿了;也难怪百万北京市民在长安街两旁捶胸顿足,哭声震天,同别总理。
有人情味的人,都有容人的雅量。在四川新都寺内,有一尊笑容可掬的弥勒佛,佛像旁边有一副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这副对联很耐人寻味。人事纠葛,牵丝攀藤,盘根错节。事态百味,酸甜苦辣,难以胜数。人际关系中,有时发生矛盾,心存芥蒂,产生隔阂,各种情景,剪不断,理还乱,当何以处之?一种态度是“冤家路窄”,小肚鸡肠,耿耿于怀;另一种态度,则是冤仇宜解不宜结,"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人情味是从内心发出的对于人类的热爱与尊重,是一种博爱,是掏出真爱给每一个人,是用爱的味道去慢慢体会的。它不是偏私,不是施舍,不是表面的礼貌。
如今,人情味应用于企业之中,以“情”来取胜,赢得顾客的信任与依赖,提升自己企业的知名度。看当下企业在产业化市场中,品牌的竞争日趋激烈,单靠提高产品本身的特性来赢得顾客是软弱无力的,只有靠品牌,而对于品牌的建立,人情味在其中占有很重的地位。如果一个企业的硬件与软件都充满着人情味,会有哪个顾客不知晓不热爱?
人情味是懂得体谅别人;人情味是懂得记住别人对你的好;人情味是有一颗宽大心胸;你如果懂得什么是“人走茶凉”,那么就知道什么是人情味。
不过,现在有些人情味就了味。比如争先恐后、你争我夺地挤上公共汽车,再拉拉扯扯地把座位让给自己的朋友;比如逢年过节时,装厚厚的红包送礼;比如在办公事的时候,卖一些私人的关系……
真正的人情味是在漆黑的巷弄里,点亮自己门前的小灯;在艳阳高照时,摆一个奉茶的壶;是当遭受败绩的运动员回国时,到机场去迎接;在正得意的朋友的耳边,讲一些忠告的话;;帮助残疾者行动,鼓励懦弱者站起;把自己多余的给予那些缺少的人;把自己的得意分给那些失意者……
所以说,为人应多一点人情味,少一点火药味;多一点理解体谅,少一点求全责备;多一点引导激励,少一点批评指责……这样才会赢得好人脉,才容易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