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人脉的12条白金法则

忍是一种大智慧

字体:16+-

忍辱,是对无端横逆能不以忿怒心迎之,而不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因此,能忍的人并不是懦夫,是勇敢的,有力量的。忍,是一种认知、承担、处理、认同、负责、牺牲、定力。忍是一种大勇、大无畏、大智慧。

世间最大的力量,是“忍”,忍的力量,胜过一切拳头刀枪。任何力量在忍者的面前,都要甘拜下风。

所以人们常说,能屈能伸大丈夫,是说人在逆境中能忍受屈辱,在顺境中能施展抱负。形容胸怀大志,能经受各种环境的考验。纵观古今历史,但凡有成就的人莫不如此。

公元221年,蜀主刘备不顾将军赵云等人的反对,出兵攻打东吴,以夺回被东吴袭夺的战略要地荆州,并为大意失荆州而被杀的关羽报仇。东吴孙权派人求和,刘备拒绝。于是孙权任命年仅38岁的陆逊为大都督,率领5万兵马前往迎敌。

次年初,刘备的军队水陆并进,直抵夷陵,在长江南岸六七百里的山地上,设置了几十处兵营,声势十分浩大。陆逊见蜀军士气高涨,又占据有利地形,便坚守阵地,不与交锋。当时,东吴的一支军队在夷道被蜀军包围,要求陆逊增援。陆逊不肯出兵,并对众将说,夷道城池坚固,粮草充足,等我的计谋实现,那里自然解围。陆逊手下的将领见主将既不攻击蜀军,又不援救夷道,以为他胆小怕战,都很气愤。众将领中有的是老将,有的是孙权的亲戚,他们不愿听从陆逊的指挥。

于是,陆逊召集众将议事,手按宝剑说:"刘备天下知名,连曹操都畏惧他。现在他带兵来攻,是我们的劲敌。希望诸位将军以大局为重,同心协力,共同消灭来犯敌人,上报国恩。我虽然是个书生,但主上拜我为大都督,统率军队,我当克尽职守。国家所以委屈诸位听从我的调遣,就是因为我还有可取之处,能够忍受委屈、负担重任的缘故。军令如山,违者要按军法从事,大家切勿违反!”陆逊这一席话,把众将领都镇住了,从此,再也不敢不听从他的命令了。

陆逊打定主意坚守不战,时间长达七八个月。直到蜀军疲惫不堪,他利用顺风放火,取得了最后胜利。刘备仓皇逃归并病故于白帝城。

陆逊的故事成就了“忍辱负重”这个成语的经久不衰。历史上还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比如众所周知的范蠡和韩信:范蠡蒙失妻之羞,将西施送到吴国,目的是涣散吴王夫差的斗志,使其沉溺于声色犬马,荒于国事。越王勾践在吴国为人质数年,卧薪尝胆,用智慧骗取夫差的信任后被放回国。而后励精图治,奋发图强,最终东山再起,打败吴国。

韩信受**之辱,矢志不渝,刻苦磨练,悉心研读兵法,后遇萧何知遇之恩,辅佐刘邦成就霸业,因此而成为“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大汉三杰之一。至于刘邦打下江山后诛杀功臣,那只是“敌国破,良臣亡”的帝王本性的大暴露。综观他的前半生和后半生,韩信既生逢于时,又生不逢时。

在中国九华山曾出现过多位圆寂后肉身不坏的大德高僧,生于清末的大兴和尚就是其中之一(大兴和尚圆寂后装缸,三年后开缸,其身体仍柔软,容貌也如生前)。他为人慈善宽厚,一生吃苦耐劳,艰苦修行。下面所讲述的就是一个关于大兴和尚超越常人之忍辱负重的故事。

在九华山下,一个有钱的人家有个千金小姐,从父母之命,与门当户对的一个公子订了亲。正式结婚的三年前,小姐在娘家竟生了个孩子。在父母严追强问之下,小姐说:“我一次到九华山上寺庙进香时,被大兴和尚奸污后怀了孕,才生了这个孩子。”小姐的父亲气急败坏之下,带着打手闯进寺庙,当众打骂羞辱大兴和尚,并把这个孩子塞给了他。大兴和尚不动声色,无奈之下接过孩子,只是无足轻重的说了一句:“善哉,阿弥陀佛!"

从此在当地久负盛名的大兴和尚,一下子声名狼籍,到处被人耻笑,骂他是“花和尚”。他却不放在心上,每天下山为孩子化缘母奶。在他精心调养下,孩子渐渐长大,长得白白胖胖,聪明伶俐。

这样,时间一晃过了三年……

小姐正式出嫁了。在洞房花烛夜,丈夫追问孩子的下落,她如泣如诉地从头到尾讲述了一遍。第二天,小夫妻俩如实禀告父母,原来这孩子就是他们的亲骨肉,是栽赃陷害大兴和尚的。第三天,借小姐回门之机,到了娘家,又如实禀告生身父母。父母听后目瞪口呆,悔恨莫及。

双方父母带着小夫妻俩来到寺庙,向大兴和尚负荆请罪,双膝跪倒,叩拜求饶,并请求要回孩子。大兴和尚高高兴兴的抱起孩子,恭恭敬敬地把孩子送进妈妈怀里,仍然满不在乎的样子,乐呵呵的说:"领回去吧!阿弥陀佛!"他双手合十,满面春风的转身回禅房去了。

从此,众僧和百姓更加钦佩和敬重大兴和尚了。是大兴和尚的忍辱负重,才换来了人们的敬重和钦佩。

当然,不是说所有成就大业的人个个都曾忍辱负重,但需要忍辱负重时,一定要忍辱负重,因为事业上几乎没有一帆风顺的捷径。老子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的“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都表达了事情的成功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它告诉人们,干事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切忌华而不实,贪大求全,这既是方法论,又是实践论。至于忍辱负重,便是精神和意志的体现,这一点至关重要。如果把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便是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