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人脉的12条白金法则

有“礼”方可走天下

字体:16+-

自古以来,礼仪和礼貌就是人生中很重要的内容。公共场合我们要讲礼仪,在别人面前我们要讲礼貌。尤其是当今社会,礼仪更是一切社交场合必需注重的。因为没有礼仪做不成生意,没有礼仪留不住顾客,这些都是众所周知的。当然,礼貌也一样重要。礼貌代表一个人的基本素质,一种作为人最起码的要求。一个人没有礼貌很难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更不要说有所作为。所以,我们要懂社交礼节,做一个有礼貌的人。

那么,什么是社交礼节呢?简单说就是人与人相处、相交所遵循的规范。

说到社交礼节,一般人往往有高深莫测之感。老一辈人常常告诫年轻人:进入社会之前要先把礼节学好,才不会被人笑话!这就是“先学礼而后问世”的说法。旧有的礼节繁杂琐碎,单单要记牢一套虚字眼的应对说话已经够多的了,还有一大堆起坐言行的规矩。这种旧的“社交礼节”往往令现在的年轻人敬而远之。

不过,随着时代的变化,今天社交生活中的礼节已赋予了新的形式和内涵。其礼主要是教人尊重与关心他人,合乎人情;其节则是教人在言行举止上要恰如其分,合乎事理。

社交礼节本来就不是讲求形式的东西,保持彬彬有礼的态度,以及注意仪表固然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是在实际生活中随时随地关心朋友、尊重朋友的精神,甚至在公共场合也必须关心和尊重他人的原则。如:在街上无意间踩了别人一脚,能说一声:“对不起”;在公交车上能让座给老弱妇孺;在与他人谈话时能做到耐心地倾听……这些就是礼节。说它难吗?谁都可以做到。说它易吗?做到的人却不多。

礼貌待人、使用礼貌用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只要你礼貌友好地对待别人,别人就会礼貌友好地对待你,这个道理谁都能懂,但你做到了吗?

记得在一篇《谈礼貌》的课文里写了两个故事:

古时候牛皋向一位老大爷吼叫着问路,这位老大爷不但没给他指路,还骂他是个“冒失鬼”。过了一会儿,岳飞也来到这里,他先离镫下马,然后很有礼貌地施礼并问路,这位老大爷见岳飞很有礼貌,便给他指路。

朱师傅为周总理理发二十多年。有一次,朱师傅不小心在周总理的脸上划了一道小口子,深感不安。周总理并没有责怪他,还安慰他。

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礼貌待人可以在人和人之间架起理解的桥梁,减少矛盾。文雅、和气、宽容的语言,不但沟通人们的心灵,而且反映了一个人的思想和文化修养。正如俗话说: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

不仅平凡老百姓要懂礼貌礼节,连伟人也不例外。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这不也是良好文明礼仪的体现么?

毛泽东是上个世纪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他从小养成了对长辈有礼貌的美德,后来当了国家主席,仍然能以礼待人。一九五九年,毛主席回韶山,曾专门邀请亲友中的老人吃饭,毛主席给老人敬酒,老人们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主席回答:“敬老尊贤,应当应当!”由此可见,文明礼貌是多么重要。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因此,当受到别人尊重时,自然会感到快乐;当受到别人轻视时,自然就会觉得气恼。不管在任何时代,这种导致人与人相处的关系始终不变,这是人类的通性。而促使这种关系相处圆满的最好方法,就是“礼”。它代表尊敬、尊重、亲切、体谅等意义,同时,也是个人的修养的体现。

从宏观方面来讲,一个社会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所以说,一个人如果不遵守社会文明,小的会影响自身形象,大的会影响国家声誉。在清朝的时候,大臣李鸿章出使俄国,在一公开场合,恶习发作,随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国记者大加渲染、嘲弄,丢尽了中国人的脸。这是一个不遵守社会文明、不懂礼貌的历史教训。

总之,学习礼节虽不是一件难事,但要做到处处讲礼节倒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有许多人能够在社交场合中讲求礼节,而且显得彬彬有礼,温文尔雅,但是当他在公共场所中,却显得粗鲁和蛮横,争先恐后,唯恐吃亏。我们在搭乘公共汽车和上火车时都可以见到这种现象,人们一窝蜂地上车而把老弱妇孺挤在一边;在车辆上也蛮横地霸座一方,对老弱视而不见……这种人尽管是社交场合中的君子,社交能手,但由于他只讲个人利害得失,因此,可以说他在社交场中的礼节是虚伪的。

礼节不是为表演用的,在日常生活中,它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精神,一个人若能够做到处处讲礼节,那么,当他出现在任何社交场合也决不会失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