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父母,过于威严与武断,对子女总是随意训斥,发号施令;有些子女,过于任性与专横,对父母的教育不闻不问,嗤之以鼻。这样,父母子女之间就会产生巨大的精神裂痕,“代沟”就形成了。于是家庭没有欢乐,如死水一潭,父母与子女之间不善交流,横眉冷对,仇敌一般。这是一种悲哀,是两代人的悲哀。
我们从下面一对父子间的通信可见一斑:
儿子在寄读学校给父亲写了封信,整封信只有六个字:“无钱,无趣。儿子。”
一个星期后,他收到了回信,也只有六个字:
“多少,振作。父亲。”
从这封似乎像对暗号似的信中,我们可以领悟到这对父子之间感情的冷漠。
其实,幸福愉快要靠我们自己去创造,面对你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冷漠,我们不防使用幽默试一试。
父母对子女幽默的机会是很多的,只要父母有这样的观念和态度。
一家人在吃饭,儿子十分感慨地说:“先进与落后,文明与愚昧,即使在使用餐具上也能体现出来。外国人用的是金属刀叉,而我们用的却是两根竹筷子。”
父亲听着这话很不顺耳,但他没发火,想了想说:“这个问题好解决。”他拿起火钳,一把塞给儿子说:“给,使用这个吃,也是金属的,重量也够!”
这位父亲对儿子崇洋媚外的思想,没有训斥,巧用幽默,这样更易于使其接受批评。
有一位著名画家,总希望自己的儿子能继承他的事业,要儿子画画,可儿子另有志向。时间长了,父子间总有磕碰。一直到儿子16岁时,画家还是固执地强迫儿子这样做,儿子苦不堪言。
这天,儿子拿着只是一张白纸的“画”交给父亲;父亲不解地问:“你的画呢!”
“爸,在这张纸里,你可以看到一匹马,它正在一片草地上吃草。”
“草在哪儿?”
“给马吃光了。”
“那马呢?”
“草吃光后,它就走了。”
画家笑了,从此不再要儿子画画了。
试想,这位儿子如果把对父亲的不满强忍在心里,久而久之,会积累成怨恨,父子关系肯定崩溃。
诚然,父亲与儿子由于社会经验、年龄大小、知识结构的差异,隔阂是难免的。父亲看儿子,认为儿子自以为是,不修边幅,缺少知识,不求上进;儿子看父亲,认为父亲迂腐可笑,计较小事,罗罗嗦嗦,思想僵化。但不管怎样,父子之间情深似海,只要好好处理相互间的关系,善于化解矛盾,“代沟”就一定会化解。
有人曾以做儿子的自白形式形象地表明了儿子对父亲的认识是不断变化和深化的:
7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
14岁:“好像爸爸有时说得也不对……”
20岁:“爸爸有时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25岁:“‘老头子’一无所知,陈腐不堪。”
35岁:“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干练,他今天肯定是个伟人了……”
45岁:“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子’商量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
55岁:“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在话,他的看法还是很全面。”
60岁:“可怜的爸爸!您简直是一位无所不知的学者!遗憾的是我对您的了解太晚了。”
是啊,父亲是一本常看常新的教科书,他那丰富的生活阅历与经验是一座取之不尽的知识宝库。希望我们每一位朋友,珍惜父子骨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