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流传甚广的笑话,讲的是一位平日沉默寡言的秀才宴请宾客。可饭菜都已经备好,只等开席,还有一些客人没有到场。秀才十分着急,便口无遮拦道:“哎呀!这是怎么回事,怎么该到的人不到呢?”
在场的许多宾客听了十分不高兴:“什么叫该到的不到呀?那我就是不该到的人呗!那我走还不行吗?”这些不爽的宾客找了一些借口便离开了。
本来人就没有到齐,一些宾客还离开了,秀才此时更是着急,急忙说:“这可咋办呀?这不该离开的人又离开了。”剩下的宾客听到秀才这样讲,满腹牢骚,心想:“你是说我才是应该离开的人吗?”于是剩下的人也离开了不少。
仅剩的宾客中有人和秀才平日交好,知道他的脾气,便好心劝告他:“你这样说话,太得罪人了。”秀才无奈中嘀咕:“我又没有说他们。”最终,仅剩的这些宾客也一个个生气地离开了。
好好的一顿饭,为何会弄得大家不欢而散呢?实际上,秀才正是陷入了错误话题的“循环论证”,从而造成了不必要的误解。这样既破坏了现场氛围,也给自己的人际关系制造了矛盾冲突。
错误话题的“循环论证”
一个合情合理的论证,需要有三个组成部分:第一是准确的前提;第二是逻辑严谨的推导过程;第三是正确的结论。
循环论证蕴含这样一种逻辑结构——不仅可以从前提推导出结论,也可以从结论反推出前提。
但错误话题的“循环论证”是指,循环反复地阐明一种错误的观点。记得在一期网络综艺《奇葩说》中,两名选手在辩论和PK。蔡康永便指明其中一人是在犯错误话题的“循环论证”,也就是一个错误的观点来回倒腾着说。
打一个比方:“苹果是世界上最好的水果!”——“为什么苹果是世界上最好的水果呢?”——“苹果是水果,它就是最好吃的水果。”——“你为什么觉得苹果是最好的水果?”——“苹果好,是最好的水果。”在辩论赛中,循环论证经常隐藏于定义之中,经过包装后会很难发现,也很有杀伤力。因为本质上这是一种流氓逻辑,用于辩论中不择手段地“取胜”。
如果你不能说服别人,有时并不是因为你不太善于运用说服的艺术,还有可能是因为你本身的观点并不好。说服虽然需要强大的技巧,却无法永远把灰的说成白的。所以,不要把说服视为辩论。后者以取胜为目的,不管对方服不服,而前者则需要对方心悦诚服。
如果你拥有好的想法或是好的商品,但无法有效地向他人传达这些信息,那么再好的东西也就没有价值。但是,如果你的想法和观点本身就存在问题,再冠冕堂皇的话也无法征服人心。
有位社交心理学家说:“人们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因为我是对的,所以我是对的。”以此逻辑为基础去说服别人,用错误的观点一次次地证明结论,就会形成一种霸道的交谈模式,不会为人所接受。
错误的诡辩不得人心
不久前,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火遍了全中国,一群老戏骨出演的角色,正反面形象都栩栩如生,其中最让人难忘的莫过于汉东省委常委、省委副书记兼任政法委书记的高育良了。高育良本是知名大学的优秀教授,但身陷官场旋涡无法自拔,最终害人害己。其中,他的几次诡辩让人印象深刻。
当时,省委书记沙瑞金召集重要干部开一场研究干部基层工作调研的专题会,名为“麻雀解剖会”,主要会议思想是要提拔易学习为吕州市委副书记。众多干部了解到易学习的事迹大为感动,纷纷不解如此一位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地在基层做了20多年处级领导的干部,怎么就没有及时得到提拔呢?
干部们从易学习的事件上进行反思,深感应该在提拔人事制度上“唯才是举”。曾经做过易学习领导的高育良此时却用起了辩证法,他说:“我们还是要讲一个辩证法,像政治资源,也是相对的。我们上面领导是下面干部的政治资源,那么下面的干部也是我们上面领导的政治资源。在干部人事安排上,主管领导任用一些身边熟悉的干部,也是情有可原的嘛。熟悉的,就知根知底,什么秉性,有多大能耐,什么都清楚,用起来就比较放心,是不是?”
他云山雾罩地绕了一圈,将话锋绕到了组织人事任命规章制度等条条框框中,试图说服在座的各位并为自己开脱责任。沙瑞金书记为了照顾他的面子,不好说什么,但会中的其他人却不好糊弄,纷纷提出了质疑。这时,高育良又唱起了高调,先是东拉西扯地举了两个例子,最后,表露出了自己真实的意图,就是认为领导干部用人任人唯亲是便于调配管理,并没有什么过错。
他的一席话被另一位干部当场总结为“诡辩”,又受到了会上其他同事的一系列“炸弹攻击”。高育良这才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他意识到此刻的说服已经引起“众怒”,一时之间好生尴尬。
在这个情节中,高育良本想依靠着逻辑的诡辩说服他人,没承想却为自己惹了一鼻子灰。事实上,辩论逻辑是没有错的,可以用于聊天,也可以用于正式的会议交谈,但错误的诡辩是绝不可取的。如果特意将真理强调成谬误,把谬误强调成真理,且暗自得意地运用辩论技巧包装成华丽的说辞,就是有意歪曲事实,混淆是非。这么做不仅说服不了对方,也很让人讨厌。一般而言,也往往会引起众怒。
说服别人,不能只讲大格局、大道理。纵观历史和我们的现实生活,那些善玩诡辩的人,在说服他人时往往能滔滔不绝,说的全是大格局和大道理,而且是采用一种循环论证的方法。他们错误运用原则,在阐述每一个问题时,都会或谈古论今,或引用名言,千方百计找出佐证自己观点的依据。但是,这些根据和理由放到当下的环境中却都是不能成立的。
三国时代的名相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过一个成语:引喻失义。就是说,虽然举出了好比喻,却失去了本意,也违背了原有的含义。这样的人,只不过故作聪明地摆弄概念,搞一些不客观的论据,做一些歪理邪说,为自己荒谬的观点和行为做辩护。
切记这一点:好的聊天基于能说服人心的道理。手里没有真理的人,即使说得天花乱坠,他们的周围也是没有听众,没有信众。最终,不仅无法说服他人,更会引起别人的反感,也就没人愿意听他说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