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一般总是大小相对,大可指全局,小可指局部。要做大事,须纵观全局,不可纠缠于小事之中摆脱不出,否则也会一事无成。
《郁离子》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赵国有个人家中老鼠成患,就到中山国去讨了一只猫回来。中山国人给他的这只猫很会捕老鼠,但也爱咬鸡。过了一段时间,赵国人家中的老鼠被捕尽了,不再有鼠害,但家中的鸡也被那只猫全咬死了。赵国人的儿子于是问他的父亲:“为什么不把这只猫赶走呢?”言外之意是说它有功但也有过。赵国人回答说:“这你就不懂了,我们家最大的祸害在于有老鼠,不在于没有鸡。有了老鼠,它们偷吃咱家的粮食,咬坏了我们的衣服,穿通了我们房子的墙壁,毁坏了我们的家具、器皿,我们就得挨饿受冻,不除老鼠怎么行呢?没有鸡最多不吃鸡肉,赶走了猫,老鼠又会为患,为什么要赶猫走呢?”
这个故事包含了这样一个辩证的道理,任何事情都有好的一面,自然也有存在问题的一面,但是我们应该看其主流。赵人深知猫的作用远远超过猫所造成的损失,所以他不赶猫走。日常生活之中也确实有像赵国人家那只猫那样的人,他们的贡献是主要的,比起他们身上的毛病和他们所做的错事来,其贡献要大得多。如果只是盯住别人的缺点和问题不放,怎么去团结人,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呢?
同样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一味地强调细枝末节,以偏概全,去做工作就会抓不住要害问题,没有重点,头绪杂乱,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因此无论是用人还是做事,都应注重主流,不要因为一点小事而妨碍了大事的完成。须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要用的是一个人的才能,不是他的过失,没有必要总把眼光盯在那过失上边。
古人把对小节不究看作是一个人能否成大事的关键。所以提倡要办大事的不要计较小事;成就大功业的人,不要追究琐事。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