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家欧阳修从不夸耀自己的文章;书法家蔡襄不夸耀书法;棋艺高超的吕溱不夸耀棋艺;善于饮酒的何中立不夸耀酒量;以高洁闻名的司马光不夸耀清节。大体来说,只有那些浅薄的人才好炫耀自己。
文学有不夸自己的文章,书法家不夸自己的书法,棋艺高超的人不夸自己的棋艺,善于饮酒的人不夸自已的酒量。这是大智若愚的处世谋略。
真正有学识的人,绝对不会经常夸耀自己,他们谦虚谨慎,永不自满,总是孜孜不倦地去追求真理。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在当时是一位大学者。但是他就从没有夸耀过自己的学问,总感到自己在学问上还没达到理想的境界。因此,他承认自己“非生而知之”,认为只有“好古,敏以求之”,才能不断地积累知识。他怕自己学到的东西被忘掉,就特别强调复习的重要性,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还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本来温故而知新是两回事,但他认为复习旧的知识,就会有新的提高和发现。这是孔子重要的学习经验和体会,是求知的至理名言。他还认为在学习上应当持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谦虚态度。他公开承认自己在田园耕植方面“不如老农”,“不如老圃”。他强调要“多闻阙疑”, “每事问”,以弥补学之不足。他还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认为只有勇于“不耻下问”,老老实实地向群众学习,向各行的专业人才学习,才能改变“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的窘境。
孔子之所以不夸耀自己的学问,是因为他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不足而去夸耀自己的人,则是因为他没有看到自己的不足,以不足为足,必然自夸,这样的人永远也不会有所成就。
战国时泰国大将王龅奉秦昭王之命率军进攻赵国的长平关,由于对手是经验丰富的老将廉颇,所以秦军不能取胜。后来秦国使用离问计,使赵王撤换廉颇,以赵括代之。
赵括就是一位“不足则夸”的人物。当赵王问他能否打退秦军时,他说:“秦国要派大将白起来,我要打退他,得好好地计划一番。现在他派王龅来,我打垮王龅还是不费力气的。”还说:“我要带兵前去,一定能像秋风扫落叶一般,一阵风就把他稀里哗啦地扫掉。”赵括到前线以后,'即把老将廉颇的一切军令全部废止,换上了自己的一套。长平关原有廉颇的宁军二十多万,赵括又带来二十多万,加在一起共有四十多万,全由赵括指挥。这四十多万军队,在赵括的指挥下与秦军交战,被秦军打得落花流水,赵括自己也战死在乱军之中。赵括从小就开始学习兵书,但是只知纸上谈兵,并没有带兵打仗的实际经验,更不知道在战场上如何变通,也不了解敌人的情况。对自己的这些不足,他一点也没有看到,读了一点兵书就以为知足,与赵王说的那番话不过是夸夸其谈而已。带兵打仗本来是赵括的弱点,但他却自吹自擂,结果导致兵败,这正是“不足则夸”的一种表现。当然,我们并不反对研习兵法,研习兵法对一位军事指挥员来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一课。但是学了兵法,不与实际结合,就夸耀自己懂得了带兵打仗,那是非常危险的,免不了要重蹈赵括的覆辙。
东汉初期,汉光武帝手下有一员大将,名叫冯异。冯异将军通晓《左氏春秋》、《孙子兵法》,武艺高超,跟随刘秀南征北战,屡建奇功。他平定了河内,渑池一战又消灭了赤眉军的主力,尔后又进军关中,讨平陈仓、箕谷等地的乱事,是东汉王朝的开国功臣。但是冯异从不夸耀自己的功劳,当打了胜仗,众将坐论军功时,冯异却“独屏树下”,谦逊礼让,不计功劳大小。刘秀手下的文臣武将都交口称赞他为“大树将军”。当刘秀当着公卿大臣的面赐予他珍宝、衣服、钱帛以及评述他往日的功劳时,他说:“臣闻管仲谓桓公曰:‘愿君无忘射钩,臣无忘槛车’,齐国赖之。臣今亦愿国家无忘河北之事,小臣不敢忘巾车之恩。”意思是说要以历史为鉴戒,常常想着创业的艰辛,君臣同心同德,使事业永昌,光被后代。冯异有功不夸功,表明他胸有城府,谦虚谨慎,具有很高的思想修养。
现在,有的人学到了一些书本知识,并无真才实学,便在大庭广众面前夸夸其谈;有的人做出一点成绩,就到处去炫耀,这就是“不足则夸”的表现。我们应当像孔子、欧阳修、司马光、冯异那样,不夸耀自己的才学和功劳,要虚怀若谷,永不满足,不断进取,努力成为一个真正有学识、有本领的人。
多躁者,必无沉潜之识;多畏者。必无卓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多言者。必无笃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