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若愚术

话莫说满,留有余地

字体:16+-

1790年7月24日,在法国的一个小城儒里亚克,一块巨石从天而降,巨大的响声把居住在这里的加斯可尼人吓了一大跳。尤其令人惊异的是,这块石头把加斯可尼人教堂旁边的屋顶砸了一个大窟窿。市民们目睹了这一切,纷纷认为这块破坏了他们宁静生活的怪石来历不明。他们以为这块石头可能还会飞上天去,为了防止它“逃走”,就给巨石凿了个洞,用铁链穿起来,然后把铁链锁在教堂门口的大圆柱上。最后市民们又通过决议,要写一封信给法国科学院,请派科学家来研究这块怪石。儒里亚克市的市长证实了市民们在信上所写的事实,并且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又派专人将信送往巴黎。

在巴黎的法国科学院里,当宣读儒里亚克的这封来信时,人群中突然爆发出阵阵哄笑声,有的人甚至笑得前俯后仰,还有人连眼泪都笑出来了。有些科学家带着嘲笑的口气说:“哈哈,加斯可尼人是最爱吹牛皮的,今天他们向我们报告天上落下巨石,过儿天他们还会来报告天上又掉下五吨牛奶,外加一千块美味的带血的牛排。”在笑够了之后,他们以科学院的名义作出了决定,对加斯呵尼人的撒谎和儒里亚克市长的愚蠢表示遗憾,同时号召所有有科学头脑的人,不要相信这些荒诞不经的报告。

那么,究竟是谁有科学头脑,是谁更愚蠢、可笑呢?历史已作出了公正的答案。

不给自己留余地的人在笑够了别人之后,岂知把自己的短见也输给了别人,在伸手打别人耳光的同时,也是在打自己的耳光。

我们在做事时讲求留有余地,在说话时也同样要留有余地,不能把话说得太满,要容纳一些意外事情,以免自己下不了台。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我们无法预料他的发展态势,有的也不了解事情的发生背景,切不可轻易地下断言,不留余地,使自己一点回旋都没有。

有一位朋友与同事之问有了点摩擦,很不愉快,便对同事说:·t从今天起,我们断绝所有关系,彼此毫无瓜葛……”这话说完还不到两个月,这位同事成了他的上司,我的朋友因讲过过重的话很尴尬,只好辞职,另谋他就。

因把话讲得太满,而给自己造成窘迫的例子到处可见。把话说得太满,就像把杯子倒满了水一样,再也滴不进一滴水,否则就会溢出来。也像把气球打满了气,再充就要爆炸了。

我们可以见到一些政府官员在面对记者采访时偏爱用一些模糊语言,如:可能、尽量、研究、或许、评估、征询各方面意见……他们之所以运用这些字眼,就是想为自己留有余地。否则一下把话说死了,结果是事与愿讳,那该多难堪啊!

那么,怎么样才能为自己留有余地呢?

做事方面:

(1)对别人的请托可以答应接受,但不要“保证”,应代以“我尽量、我试试看”的字眼。

(2)上级交办的事当然接受,但不要说“保证没问题”,应代以“应该没问题,我全力以赴”的字眼。

这是为万一自己做不到留后路,而这样回答事实上又无损你的诚意,反而更显出你的审慎,别人会因此更信赖你!即使事没有做好,也不会怪罪你。

做人方面:

(1)与人交谈,不要口出恶言,更不要说出“势不两立”之类的话;除非有杀父夺妻之仇。不管谁对准错,最好是闭口不言,以便他日如携手合作时还有“面子”。

(2)对人不要过早地下评断,像“这个人完蛋了”,“这个人一辈子没出息”之类属于“盖棺定论”的话最好不要说。人的一辈子很长,变化也很多,不要一下子评断“这个人前途无量”或“这个人能力高强”的话语。

总之,办事、说话留有余地,使自己行不至于绝处,言不至于极端,有进有退措置欲如,以便日后更能机动灵活地处理事务,解决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同时也给别人留有余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不要把别人推向绝路,这样一来,事情的结果对彼此都有好处。

事岂脱空,人怕落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