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氛围影响孩子的一生

能自立的孩子才强大

字体:16+-

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首先应该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没有自立意识的孩子,谈不上独立,更不可能在今后的人生中有所作为。只有拥有自立意识的孩子才能走向独立,变得强大!替孩子做他们自己能做的事情,是对他们能力的剥夺,对他们积极性的最大的打击。

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凡儿童自己能够做到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做;凡儿童能够自己想到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去想。”一句话,父母应该给孩子创造自立的机会。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包办的现象比比皆是:

故事一:

亲朋好友一起外出郊游。5岁的春春很开心地坐在妈妈腿上,而其他孩子在一起开心地玩着游戏。春春说什么也不肯跟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这时候,有一个热情的大姐姐过来邀请春春一起去玩,可春春则紧紧地牵着妈妈的手……春春的妈妈不好意思地说:“这孩子就是这样,依赖性强,怕生!”说完,这位年轻的妈妈宠爱地捏了捏春春的鼻子说:“这丫头,这么依赖妈妈,以后长大了怎么办呢?”

故事二:

晓宇今年已经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了,至今他仍然不会自己整理书包,每天晚上做完家庭作业,他把作业本一扔,就跑到客厅看电视去了,剩下的“后勤”工作,就都丢给妈妈去做了。于是,小到装文具、削铅笔、装笔芯,大到第二天上什么课、需要准备哪些书等,一系列的工作都是妈妈一一包办的。至今,晓宇还是连自己的课外书具体放在哪个位置都不知道。

故事三:

马明明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从幼儿园开始,就是爷爷接送他上学、放学的。每天,爷爷都早早就起床给他准备好上课必备的东西,然后背着书包、带着他挤公交车,如果有人让座,爷爷肯定是让马明明坐的,毕竟,孩子是老人家的宝贝呀,他舍不得让孩子受累。直到现在,依然是爷爷背着书包站着,马明明跷着二郎腿理所当然地坐着!不知道马明明和他的爸爸妈妈是怎么想的,但旁边的人看着,心里一阵阵泛酸:“这些孩子到底怎么了?”

故事四:

晓晓是一名大学二年级的女生。从小到大,她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自己的衣服从来不洗。每周回家一趟,她都把自己的脏衣服带回家给她的妈妈洗。而每过一个月,晓晓的妈妈就会从家里过来给她换被套,然后把脏被套带回家洗。照妈妈的话说:晓晓从小就聪明,就是体质太弱了,干不了活!

当然,生活中类似的现象还有很多,家长们不妨扪心自问一下,我是否也曾以呵护、疼爱的名义剥夺了孩子自己做事的权利?我是否因为担心孩子做不好事情,索性自己包办、代替到底?如果你的回答“是”,那么,请不要将这种行为继续下去。因为,包办、代替培养不出优秀、有能力的孩子。

一个从小被包办惯了的孩子,自理能力差,在思想与行为上都存在依赖性。这样的孩子遇事往往拿不定主意,犹豫不决,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由于懒惰,他们不愿自己动手做事,思维能力发展受到了限制。在性格上,他们又表现为意志软弱,胆小怕事,缺乏独立克服困难和吃苦耐劳的能力。上学后,他们往往会缺少竞争意识和刻苦钻研、努力进取的精神。这些,都不是父母们乐于看到的。

因此,只有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才能让孩子彻底摆脱依赖的心理,树立起自信心。一个有信心的孩子,永远不会在遇到事情的时候手足无措,陷入孤独无望的境地。请看以下这个故事:

在八达岭长城游览入口处,一位外国母亲带着三个孩子来游长城,这三个孩子中有两个跟着母亲走,还有一个大约两岁的躺在婴儿车上睡着了。母亲要去买票,于是她用不太流利的汉语对检票员说是否可以把孩子放在那儿。得到许可后,她转身就去买票。过了一段时间,母亲还没有回来,睡在车上的孩子醒了,他看到母亲不在,并没有哭,也没有害怕,而是把盖在身上的东西拿开,在旁边人的帮助下,从婴儿车里下来,还与另外两个孩子玩了起来,丝毫没有对母亲的依赖。

这样的情景在中国的家长看来,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因为我们的孩子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早就闹翻天了。可这个外国的孩子非但没有哭闹,还可以如此“从容不迫”地应对妈妈不在身边的处境,让人实在是有些讶异。

事实上,这个孩子是国外许许多多孩子的缩影,正因为他们的家长意识到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重要性,所以,在孩子还小的时候,他们就努力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让孩子从“心理”上先独立起来,这样,孩子才有足够的“经验”去应对自己遇到的任何事情,做到从容不迫!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下面是专家的一点建议:

第一,尊重并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一岁的孩子就有了独立意识的萌芽,他们什么都要来一个“我自己”——自己拿小勺吃饭,自己跌跌撞撞地搬小凳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不仅要独立穿脱衣服、洗脸洗手,而且还要自己洗手绢、洗袜子、自己修理或者制作一些玩具,甚至还想自己上街买东西、自己洗碗。对于孩子正在增长的独立意识,家长一定要予以重视并支持、鼓励他们:“你只要好好学,一定能做好!”当然,千万不能泼冷水,“你还小,干不了!”

第二,为孩子独立性的发展提供条件和机会。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必须解放孩子的手脚,放手让他们去做一些应该做而且又是力所能及的事情,即使孩子做得不好、处理得不圆满也没关系。有些家长总怕孩子做不好,习惯于包办代替,习惯于指手画脚,总以担忧的目光注视和提醒孩子,或者干脆替孩子扫除障碍、铺平道路。这种态度和做法,有意无意地束缚了孩子的手脚,阻碍了他们独立性的发展。

第三,教给孩子独立做事的知识和技能。孩子不仅要有独立意识,而且还要有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即不仅愿意自己做事,而且还会自己做事。例如,怎样穿脱衣服、洗脸洗手,怎样摘菜、洗菜,怎样扫地、擦桌子,这些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进行的。而且独立性还表现在孩子学习、交往等各个方面。家长要教孩子自己完成游戏和学习任务,自己去和同伴交往,当孩子和同伴发生纠纷时,教他们用各种有效的方式去自行解决矛盾。

第四,让孩子自己决策。自己决策是独立性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自己决策的能力。孩子的事应该由孩子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决断。玩具放在什么地方?游戏角怎样布置?和谁玩?玩什么?这些孩子的事,家长不要做决定,要让孩子自己去动脑筋、想办法,最后做出决策。也就是说,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分析,引导孩子决断,但不要干涉,更不要包办,代孩子决策。

第五,让孩子在时间上独立。对于孩子来说,最难的就是培养他们的时间观念。因此,若能让孩子自己形成一定的时间观念,学会自己安排时间,合理作息,就能很好地促进他们独立能力的形成。有一位聪明的家长,他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每天给孩子一段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孩子有时玩,有时去看自己喜欢的书,有时画画,当然,很多时候是忙来忙去什么结果都没有。但是,慢慢地,这个孩子懂得了珍惜时间,学会了做计划。这比家长要求他一定要在某个时间段做什么事情有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