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氛围影响孩子的一生

吃苦教育不可或缺

字体:16+-

知心姐姐卢勤说过,“吃苦”是一种心理承受力。人在艰苦的环境中,战胜的不是环境,而是自己。“逼”着孩子去“吃苦”,孩子自己不乐意,忍耐力就会降到最低点;加上他们心里明白,家长逼他们去“吃苦”,是家长对自己平时怕苦的一种惩罚,于是更加强化了“负意识”。还没出征就失败了,又怎么可能去获得胜利呢?

其实,让孩子吃苦应该融入日常生活中。对孩子不要太溺爱,让他吃点苦,受点折腾;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给孩子安排一定的自理任务,孩子能做的,家长绝不要包办代替。

曾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先队员”、后考入北京大学的黄思路,从小就受到了妈妈的挫折教育。黄思路的妈妈常常给黄思路讲安徒生童话中《豌豆公主》的故事。

一个公主迷路了,走进一个邻国的城堡。邻国的皇宫里没人相信她是公主。为了验证她到底是不是一个真正的公主,在为她铺床时,皇太后在7层厚厚的床垫子下面放了一粒豌豆。第二天早上起来,公主抱怨说:“是什么东西硌得我整整一夜都没睡好,浑身都痛死了。”于是,所有的人都肯定,面前的这个女孩,是一个真正的公主。

讲完故事.妈妈问黄思路:“你想做这样的公主吗?你看她一辈子都只能生活在皇宫里,再好的生活都不能让她满足,整天吃不香、睡不着,多痛苦呀!”

黄思路的妈妈还说过这样一件事:

“家里装空调时,没装在女儿的卧室,她委屈得哭了,说是夏天练琴太热,需要空调,她班上学钢琴的同学自己的房间都有空调。我觉得她说的有一定道理,就把钢琴搬到有空调的房间,解决了练琴的问题。但她的卧室依然是全家最闷热的房间。她的思想还没通,那天晚上,我就在她床头放了一本《安徒生童话》,把书签夹在《豌豆公主》那一页。第二天,她不再提起这件事了。4年后,我们再次搬家时,家里已经有了3台空调。‘4个房间3个空调,全给你们用吧,我有个电风扇就行了。’女儿说,‘钢琴也搬到我自己的屋里吧,我不要当豌豆公主。’现在,女儿在大学里,觉睡得很香,休息得很好。而去年我听说南京有个大学新生,到学校报到后,就是因为没有空调,几天后忍无可忍,气得跳楼自杀了。”

“嚼得菜根,百事可做。”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家长们应该“狠”下心来,鼓励孩子从小树立不怕吃苦、敢于吃苦的信念,让孩子经受更多的锻炼。

具体来说,让孩子吃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第一,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家长应该督促孩子多做些家务,特别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尽量让孩子自己去做。比如,洗脸、穿衣、穿鞋、整理图书玩具、打扫房间等,这样既能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又能锻炼其生活自理能力。

第二,有意给孩子设置困难和障碍。家长在给孩子设置困难和障碍时,要注意孩子的年龄特点,设置障碍的困难程度须是孩子通过努力能够克服的。例如,孩子拿不到他想要的物品,家长不要马上拿给他,而要让孩子通过自己动脑思考,想出办法,拿到物品。

第三,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家长在平常跟孩子玩游戏时,不能光是挖空心思地满足孩子的要求,而应学日本、瑞士的家长,千方百计地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带孩子登山、野营,让孩子自己动手捡柴火、备食物,定期让孩子到艰苦的地方生活,锻炼其生活自理、独立的本领,培养其挑战困难与挫折的能力。

当然,让孩子吃点苦还应注意技巧。常听到一些家长一本正经地对孩子说:“今天,我就要让你尝尝吃苦的味道。”其实,这种吃苦教育是没有意义的,正确的做法是要在孩子玩得最高兴的时候、或者在日常生活中,在孩子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同时,吃苦教育不可过分,应该是在孩子可以承受的范围内进行。对于家长来说,一方面不能表现出心疼和不高兴,另一方面也不能后悔自己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