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氛围影响孩子的一生

别崇尚“打是亲,骂是爱”

字体:16+-

“打是亲,骂是爱。”很多家长都崇尚这句老话,以为打骂孩子,正是爱孩子的体现。这也从另一侧面体现出,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是何等迫切。

教育专家认为:打骂教育会对青少年身心造成严重摧残。打骂教育也是一种畸形的家庭教育方式,不仅不会使孩子走向成功,而且还有可能酿成家庭悲剧。

很多事例表明,粗暴的教育方法,不但达不到父母教育的初衷,还会使孩子形成各种心理问题,而这往往会成为孩子日后产生不良行为、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的根源。

打骂不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更不是爱的体现。要遏止打骂孩子的现象,必须充分认识到打骂孩子的危害:

第一,会造成严重的亲子隔阂。孩子遭打骂的时候,没有心里舒坦的。皮肉之苦,使他们产生怨恨、逆反、畏惧等心理。打的结果,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亲情日益淡漠,隔阂越来越深,个别孩子甚至会产生报复心理。

第二,会造成悲观厌世情绪。每个孩子都有自尊,希望得到别人包括父母的尊重,而别人的尊重、信任,会使孩子产生自信,这是他们前进的重要动力。经常挨打的孩子,自尊心受到损害,容易自卑,走上自暴自弃、破罐破摔之路。父母本是孩子最亲近的人,经常遭父母的打骂,孩子会感到人世间没有温暖,活着没有意思,于是悲观厌世。现实中,由于遭受父母打骂,出走者有之,自杀者有之,造成的家庭痛苦是难以言状的。

第三,促使孩子陷入孤独的深渊。经常挨打的孩子,会感到孤立无援。尤其是父母当众打孩子,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往往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会自感“低人一等”,显得比较压抑、沉默,认为老师和小朋友都看不起自己而抬不起头来。于是这种孩子往往不愿意与父母和老师交流,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性格上显得孤僻。

第四,导致孩子说谎。有的父母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事就打。为了逃避挨打,往往迫使孩子违心地说谎,瞒得过就瞒,骗得过就骗,因为骗过一次,就可减少一次皮肉之苦。但是孩子说的谎,往往站不住脚,易被父母发现。为了惩罚孩子说谎,父母态度更加强硬。为了避免再被父母暴打,孩子下一次做错事更要说谎,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第五,造成孩子人格畸形。从心理学角度讲,父母粗暴高压的方式,会导致本来性格倔犟的孩子产生抵抗意识、对立情绪,进而变得性情暴躁,行为粗野,甚至形成攻击型人格,对别人施暴,难以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性格怯懦的孩子,会产生严重的畏惧心理,表现出软弱的顺从意识,进而形成猥琐、胆小怕事的性格等,这样的后果,将影响孩子的整个人生。

三百多年前,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曾提出过:要尊重孩子,要精心爱护和培养孩子的荣誉感和自尊心,反对打骂孩子。他甚至断言:打骂式的管教,其所养成的只会是“奴隶式”的孩子。

那么,父母应如何在不打不骂的前提下爱孩子呢?

第一,多了解孩子。在忙于生计的同时,父母一定要抽出时间来多了解孩子,与孩子的保姆、孩子的老师多多沟通,尽量对孩子在家庭和学校中的表现有全面把握。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误解。

第二,耐心倾听孩子。气急攻心的父母在面对不听管教的孩子时,通常最直接的反应就是破口大骂。这是很不理智的表现,此时,父母应先冷静下来,尝试着多一分耐心,问问孩子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当父母的心思已经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并想办法帮孩子解决问题时,也许就会发现孩子的行为其实是情有可原的,并且在此过程中也已经释放掉了很多负面的情绪。

第三,放下家长身段。在生活中,父母应放下身段,从内心尊重孩子,不要再用命令的口气跟孩子说话,将孩子当做成人一样给予尊重。不要总是对孩子说“不”,而是要给孩子选择权,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如果孩子的年龄足够大,表达能力没有问题,也可以让孩子自己提出解决方案或替代办法。

第四,修正对孩子的期望。有时,父母求好心切,常常拿自己都做不到的标准来要求孩子。要知道,孩子年龄还小,有好动、固执、健忘等表现都很正常。父母如果真的要对孩子有所要求,也一定要考虑孩子的成长状况。

打骂不是对孩子的真爱,那是一种畸形的爱,父母对此一定要提高警惕。同时还要意识到,爱孩子的父母应该是懂得拒绝打骂和暴力的父母,应该是能够给孩子的成长创造快乐空间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