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氛围影响孩子的一生

成绩不是优秀的唯一标准

字体:16+-

在一次教育座谈会上,一位有名的教育专家问了家长一个问题:“在你们的观念中,什么样的孩子是优秀的呢?”

家长们面面相觑,经过讨论,他们一致认定,优秀的孩子怎么说也应该是成绩比较优异的吧!其他,比如比较讨老师欢心,同学羡慕,让家长感到自豪等,也大多是建立在“学习成绩优异”的基础上的。因此,优秀,首先必须是“学习好”“有特长”。

以上的观点是这些家长的观点,也可能是社会上的主流观点。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一些父母夸奖别人的孩子在班里学习成绩冒尖,钢琴弹得好……言谈间,羡慕之情洋溢于表。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像别人的孩子那样“优秀”,家长们请家教,让孩子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培训班,其目的就是要把孩子培养成“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型人才”。如此一来,孩子苦不堪言,家长吃力不讨好。这些被强迫接受“教育”的孩子,非但没有像家长们希望的那样成为所谓的“人才”,还变得厌学,不负责任,逃避生活……渐渐的,家长们对自己的孩子失望了,甚至因此对孩子失去了信心。

也正是在这种“学习成绩好就是‘优秀”’的观念的推动下,一个孩子只要学习成绩好,无论他的人文情怀多么淡薄、心理空间多么狭窄、精神世界多么苍白、动手能力多么差劲、创新意识近乎为零,都会成为其他家长羡慕的对象。而这样的教育使得这些孩子变成了“考试机器”。这样的孩子在顺境中或许还平安无事,可要是遇上不顺,遭遇挫折、挑战,往往就会崩溃,甚至可能会走极端。出现这种情况时,就会危害他们自己、亲人以及社会。这难道就是所谓的优秀?

现在,让我们来看以下的故事:

温明明从小就是邻里孩子的榜样。他在班里门门成绩都很不错,人也比较懂事、乖巧。因此,老师特别喜欢他,家长也引以为豪。

温明明的变化是在初中以后——

经过自身的努力与动用家里的关系网络,温明明终于考上了某名牌大学的附中。在这所中学里,人才济济,加上课业繁重,温明明慢慢觉得有些吃力了。

第一次月考的时候,他居然排到了班级的第11名。这是前所未有的事情,以前,他的成绩总是保持在班级前10名。虽然这个班上的孩子全是尖子生,温明明能考这样的成绩已经不容易了,可是温明明自尊心强,受不了这个打击,也不懂得判断分析自己所处的环境跟小学的不同之处。因此,很不高兴。

回到家里一说,爸爸妈妈觉得脸上有些挂不住了,就狠狠地批评了孩子一顿。这让温明明更觉得伤心。

后来的几次考试,虽然温明明都很努力,但还是没能像小学那样冲到前10名,慢慢地,他有些失望了,对学习也失去了信心!

再后来,温明明退步得厉害,最后竟然因为成绩太差,被学校劝退。为了避免让爸爸妈妈难过,更因为不想让爸爸妈妈责骂自己,他竟想出了一个先杀亲人、然后自杀的荒唐主意。

如果以成绩来衡量一个人是否“优秀”的话,那么,小学时期的温明明无疑就是家长眼中“优秀”的孩子,但也是因为曾经的“优秀”湮没了孩子的理智,令其最后迷失了自己。这是多么惨痛的代价呀!试问家长,这样的“优秀”你还需要吗?回答自然是否定的!

其实,真正的“优秀”并不在于孩子在课堂上回答了多少问题、考试是否名列前三名、是否擅长很多种技能,而在于这个孩子是否有良好的人格和健康的身心。相对于前者知识大于一切、成绩才是“硬道理”的一般看法来说,其实后者更重要。

因此,如果孩子有以下特点,并不一定学习成绩优秀,基本上就可以认定他是优秀的。

——有旺盛的生命力以及蓬勃的斗志。

——能够自己处理遇到的任何事情,不会总是寄希望于别人。

——有很强的感受力,热爱生活与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东西。

——有同情心,能体谅别人。

——耐挫能力强,有上进心,有责任心,热忱。

——有自信心,自我意识强。

——有判断能力,不会盲目地跟别人攀比。

——懂得自己在做什么,有自己擅长的东西。

——有很强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自立独立能力,良好的心态。

总之,家长应该多角度地看待“优秀”这个问题。因为“优秀”从来不拘泥于哪一种方式,更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型。每一棵大树都有它们各自的姿态,如果我们非要说哪一种姿态才是最美、最佳的,那显然不合时宜。

因此,如果我们的孩子学习成绩并不突出,不能考到班级前三名,也不具备多项“才艺技能”,作为家长,千万不要因此就否定了孩子潜在的“优秀”。应该多了解、多观察你的孩子,他在哪一方面有着突出的“潜能”,如果孩子拥有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身心,且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某种潜能,那么,家长就不要再去为难他们了。因为,他们同样能够在自己适合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潜能,取得满意的成绩,这样的孩子难道不“优秀”吗?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男孩,高中没毕业就辍学回家,到父亲所在的单位当了一名工人。父母都感到没脸见人,出门就怕谈起孩子。

而这个让他们很没面子的孩子在工厂中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在车间里脱颖而出,当了车间主任。再后来,他又建立了自己的工厂,在事业上取得成功,成了一位小有成就的企业家。

这时,他的父母才认识到,儿子虽然学习成绩不怎么样,但他同样是“优秀”的。从此,只要有人跟老人谈起他们的儿子,老两口就会感慨地说:“以前我们总觉得学习成绩好才是好孩子,现在我们知道了,能把自己最擅长的事情做好,那就是优秀的!”

这个故事的道理不言而喻,事实上,每个孩子都可以是“优秀”的,作为家长,我们在培养孩子方面要做的工作,就是让孩子轻松愉快地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让孩子感到自己是成功的。这样的孩子即使在班里成绩不冒尖,将来在社会上也会找到合适的位置。

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他的成绩可以不“拔尖”,但是,他不可以没有自己。如果家长曲解了“优秀”的含义,一味地要求孩子一定要考高分、一定要在班上考到前几名,那么,其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孩子非但不会因为你的期望达到你需要的“优秀”,还可能因此精神负担太重,忧郁、惶恐、没有自信。最终,连自己的潜能都丢失了。

所以,只有父母对“优秀”的概念有比较明确的了解,才能正确地把握培养孩子的尺度,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从平凡走向优秀。